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启的欧洲电影新浪潮哦运动本质上带来的是电影业在欧洲的以此革新,革新革什么?是原来的二战后欧洲电影逐渐被好莱坞把控的局面,欧洲电影人联合起来用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来开启欧洲电影新纪元。这种形式的革新是不是好事情,当然是好事情,电影的形式上多样性本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启的欧洲电影新浪潮哦运动本质上带来的是电影业在欧洲的以此革新,革新革什么?是原来的二战后欧洲电影逐渐被好莱坞把控的局面,欧洲电影人联合起来用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来开启欧洲电影新纪元。这种形式的革新是不是好事情,当然是好事情,电影的形式上多样性本身就很有意义。电影形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电影本身辐射更多的人群,然而过于注重形式之后,自然也会偏离了原本的赛道,这就得不偿失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表现。《逝水年华》是一部非常具有形式的电影,而且是一部新浪潮初期的影片,本片的特殊性在于没有任何的故事线,本片的主线很模糊,一群人在音乐会前夕做了准备,这就是本片的故事线,在这样的准备之后,便发生了一些故事,什么故事,这群人在准备的同时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日常小事,而这些日常小事,全部构成了本片的故事线。当然,这些故事线很凌乱,基本上不构成一部电影所需的语言。
当然,这十一种新的尝试,尝试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一部影片的意义之时,需要看一看电影在时间的维度上是否达成一种效应,如果没有,应该想想为什么,本片就是如此。因为没有达成一种效应,所以本片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并不算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部分网友在评价影片的时候,过分强调的是影片的特殊性,即不需要通过线性叙事来吸引观众,反倒是营造出来一种氛围来取胜。这样评价没问题,但是这样的评价在历史的范畴之内却有问题了。
我们需要电影有意境,我们也需要电影有故事性,这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意境却跟故事性有所剥离,这就是新浪潮出现后的结果,过分强调某一个点而忽视另一个点的结果就是每一个点都走向了极端。
新浪潮电影有的注重剪辑,有的注重哲学理念,有的注重单纯的故事,有的则是跟本片一样,注重的是意境,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实际上,如果用一部优秀的电影来衡量的话,这些类别都能找到其中的代表作。但如果用优秀的电影类型来综合衡量的话,他们中的一部分影片却没有办法完成青史留名的创举,更别说绵延不断了。原因就在于过分注重某一点而忽视了整体性。
电影本身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而想要获得更多的观众的青睐绝不仅仅应该停留在某一点中无法自拔,个人的艺术风格更多的要有综合考虑,如果只是将电影拆分成为某一个特定的点且不断的深入,那么最终走向的只有别扭之路。
拿本片来说,诚然如同一部分观众所说的那样,本片很是闲适悠然,很有韵味等等。但这些东西某一部电影中可以展现出来,且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但如果所有的电影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电影的故事性就没有了。如果电影再以将故事为核心,那么电影本身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原因在于很多的观众并不是一个以新浪潮为核心去观影的,在这个基础上,新浪潮带给电影的是一次革新,但是带给普通观众的则是一次新的类型电影观影。如果这种新的类型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那么它在商业上就不算是成功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商业上的不成功并不能代表新浪潮的失败,这没问题,但商业上的失败必然导致影片类型可能变得无人问津,这对于电影产业发展并不是好事情。如果一部影片没有大规模在电影院上而获得更多的观众,那么 这种在艺术上的成功也只能变成是一种孤芳自赏。
为什么新浪潮电影后来变成了只在一部分人心目中传唱的神话时期了,原因就在于此,商业化的失败使得原本应该百花齐放的电影类型变得更加的封闭了,而此后好莱坞电影再次崛起,最终垄断了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想必是新浪潮电影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本身却已经变成了一种现实。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是会对于新浪潮电影有着某种崇拜的,即便是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成为了一种反抗的力量,反抗什么呢?反抗一直以来的以好莱坞电影为制作核心的电影产业,我们似乎要找到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并以此来丰富电影的类型,如果电影领域只有一种价值观,那么电影的发展只会是止步不前,反之,任何超脱了好莱坞叙事或者价值观的电影都值得我们遵从,因为它开辟了一种新的类型。
真正愿意电影业百花齐放的人是不愿意看到好莱坞电影一统荧幕的,毕竟,只有更面向观众且给观众选择的电影才是电影前进的核心,反之,只能是固步自封。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