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曾海若的创作生涯始于纪录片。他拍摄广袤、丰富的大自然,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呈现普通人充满爱与凄苦的生活。这些高评价作品,使他成为中国最被信任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于是,当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上映时,我们首先好奇,这一次,为什么是电影?


导演曾海若的创作生涯始于纪录片。他拍摄广袤、丰富的大自然,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呈现普通人充满爱与凄苦的生活。这些高评价作品,使他成为中国最被信任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于是,当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上映时,我们首先好奇,这一次,为什么是电影?其实,电影是他心底长久的执念,始于他的学生时期。哪个学影视的没个导演梦呢,他反问。作品《阳光照耀青春里》,日前已在全国公映,影片里,自诩天才的游戏设计师何立为,因版权纠纷决议扰乱公司的融资计划,却被公司以精神异常之名送进了“青春里”康复医院。在这里,何立为被迫以病人身份,重新审视自我和他人,包括他的亲人、他并肩作战的“同事”,还有那似乎总在打压他的前司及医院里多位病人。
故事依次发展,观众才发现,这个“被迫”的视角相当精彩。因为主角的困境正是现代人亟须解决的困扰,而主角的行为,也是可以切身参考的方法论。“当你处在焦虑或是绝望中,实际上你是看不到身边的东西的,你看不到天有多蓝,花有多美,你看到的都是堵车、争吵这些消耗你的事情,这时我们就需要打开,让心不要再被困住。”这就是曾海若想要强调的事,他觉得,现代人亟需学会“像野草一样疯长”,接纳问题,放下执念,关注阳光与空气的馈赠,像何立为、春春以及一众病友那样。片中,曾海若借院长之口,说出最实在的关心,“有病不可怕,多晒太阳,关心别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能够于困境中完成自我救赎的路径。
不论纪录片还是电影,导演曾海若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深切的人文关怀。我们和曾海若详细讨论了这部电影的心路历程。纪录片沉淀了他观察现实的眼光,使他知道“如何从真实事件中提炼故事”,并将其融入电影叙事,而何立为,或许就是他的“骆驼”(何立为的另一重人格,他花了很久才接受了他的存在这一事实),在接下来的对话里,你或许也能发现解放自我的方法。
Q-北京青年周刊A-曾海若 Q 你过去拍摄的都是纪录片,为何决定拍摄一部电影?A 实际是我很早就想拍电影了,大学时就很想拍,但大学毕业时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就先去了中央电视台,因此接触到了纪录片,而且纪录片也是真的很有魅力,它和电影之间是相通的,很多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就是从电影里学的。另外我觉得纪录片为我提供了重新认识现实人物和事件的机会,具体在拍摄时,也需要每天都对当天拍摄的东西进行总结,这个重新组织、总结的过程其实很像编剧,你要确定第二天要拍摄什么,需要增加或删去什么,像电影一样,纪录片也要求精确,纪录片拍到最后,也是素材越拍越少。这些年我写作过各种各样的剧本,也一直提醒自己,“别忘了你本来是想拍电影的!”直到本片成为我第一部拍成的电影。 Q 还是能感受到电影里深厚的人文关怀,这种感觉在看你纪录片时也存在。所以是否,不论是拍摄电影还是纪录片,你的趣味都是比较一致的?A 本质上差不多,我拍纪录片时也重讲故事,不管是拍人物还是动物,我都希望能够故事化,增强可看性。另外一点相似是,不论是拍电影还是纪录片,都需要导演不断回到拍摄主题,到底要为何而拍是很重要的,你要时刻思考,甄别,以做到更准确的捕捉,所以我觉得,拍摄的纪录片经历也提供给了我拍摄电影的方法。
Q 你心里,《阳光照耀青春里》是个怎样的故事呢?A 这个作品讲的是一群被困住了的人的故事,这种“被困住”,是我自己和我身边朋友的常态。虽然我们拍摄的是一个精神病院,但其实并不是仅仅想说“精神病人”这一话题,本质上,何立为的困境和很多人是一样的,就是你莫名其妙被扔进了一个困局中,并且你其实并不是完全无辜、完全被冤枉的,那么你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是逃跑、遗忘,还是想办法面对?你该如何进行心理建设,重新认识自己及认识身边人,包括家人、陌生人,甚至是要伤害你的人?本片关注的就是人被困住后该怎么办的问题。像何立为一开始自视天才,对这些“生病”的“精神病人”避之不及,后来才发现自己跟他人没有本质区别,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他们,这个落差是很大的,他必须得先承认自己有问题,承认自己和他曾经瞧不上的人们是一样的,这时他才能真正关注到别人,能认真对待他自己的生活,他就开始转变了,他逐渐拥抱这个医院,甚至开启了在医院中的狂欢,他变得连伤害一棵树都受不了,这就是他自愈的过程,也是他重活的过程,就跟我们生活中(实际自救的做法)一样,所以我觉得它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Q 最先构思出来的角色就是何立为吗?A 最早是何立为和春春,当时我们在四五家医院做田野调查,见了各式各样的人,也看了很多报道,一些人物逐渐就清晰起来了,比如李大宇,在其中一个医院,我看到他们排队吃药的场景,有一个男孩过来跟我说话,他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方法能够出去,只要吐三下口水,门就会开(这成为电影里一句台词),他说自己马上要高考,每天都得复习,他当时就穿着这件“阿童木”,很脏了也不换,说这是他的保护神,电影里的李大宇就来自这个人。想一想,我和何立为已经认识七八年了,我有时候觉得,何立为就是我的“骆驼”。 Q 这个创作主题特别需要平衡幽默与严肃,避免轻浮、过于戏谑、过于浪漫化,在这一点上是如何处理的?A 首先我并不是描写了一个疯人院,它实际上是较轻症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医院,相当于一个社区医院,所以我没有去描写那些疯狂的奇观。这种感觉来自我的采风。有一次我在一家医院过道里坐着,我隔壁是一个画家,他说他以前喝酒喝太多了,喝到画笔都拿不起来,所以每过几年就要住到一个专门戒酒的地方,后来他发现精神病院就很好,这里很“可爱”,因为这里面的人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且都很自洽。我觉得,我想拍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状态,它有点像一个学校,只不过这个学校收的都是些问题学生,也是年龄跨度很大的学生。而且医院其实有点像乌托邦,你有钱,你长得帅,在这都没有什么用处,大家都“有病”,世界好像又有点回归到本来的状态,与此同时,只要你能控制得住它,或是能与它共处,你就依然可以成为画家、诗人、数学家,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是什么样子。
Q 几次去医院采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A 感受是医院里外的差别真的太大了,我会强烈感受到医院内外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我每次从医院出来,都是老半天缓不过神儿来,在医院里,时间好像被凝固了。其他还比如,在医院里你可以和任何人打招呼,对方愿意跟你说话就说,不愿意就不说,但现实生活里见到人就不能随便打招呼了,所以每次切换时还是会恍惚一下。 Q 人会对给了自己容身之所的地方产生眷恋,像是1900最终没有下船,何立为为什么没成为第二个洪兆庆,而是离开了也被他视作避难所的医院呢?A 因为何立为和洪兆庆是两种人,洪兆庆也是病人,但他的应对方式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正常人、一个强者,其实他内心是自卑的,他从来没承认自己有问题,他内心有涌动,但他其实是不敢和真实世界还有真实的人互动的。何立为则直面问题了,其实直面之后,某种程度上你就是自由的了,另外,树把墙推倒了这件事也给了他启发,何立为意识到树如此强烈的生命力,意识到他的世界不需要这堵墙,没有了墙,就没有东西能把他困住。而且故事后段,何立为反复进出医院,他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外面的世界绝不比里面的更好这件事,所以后来当他离开医院,走到外面的世界时,大门一关上的一瞬间,他其实是惶恐惆怅的,并非那么愉快的。1900没有下船,某种意义上,他是被一种舒适困住了。
Q 这个电影真的很贴近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现代社会的我们,站在千年来知识积累的最高峰,却也站在空虚和焦虑的最高峰,所以也想问问,人们该如何在西西弗式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或是平静呢?A 我觉得第一要务,也是这个电影最要讲的东西,就是换一个方式去看待现在你拥有的事物,你面临的处境,坦诚地面对一切。或许换个角度,问题就不只是问题,它也是机会,也是通道。影片的设置里,何立为是设计游戏的,游戏的特点就是有关卡,有boss,一旦没有要攻克的对象,(生活中)你就会觉得无聊,其实青春里就是我们成长里要面对的一关又一关。另外就是要相信,就算真的有问题,也是没有关系的。接受这件事,其实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不是一个鸡汤样的说辞,有时候是以命搏来的。最后是一种善意的思考。我们从来没有感激过我们的空气和阳光,因为它们的存在太自然了,只有失去时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还拥有这些,其实我们还拥有更多更多的东西。就这么慢慢地去看、去调整,然后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困住你的东西也许会成为帮助你走出来的通道。至于具体的方法,院长(片中角色)都说了:晒晒太阳;该吃药就吃药;关心别人;把自己当成野地里的一颗杂草一样去生长。 Q 何立为开发的游戏,为什么是“丢手绢”?A 这个设置其实是和他童年记忆有关。丢手绢本身就是轻轻地把手绢就放在身后,谁也不知道谁身后有这个手绢,我觉得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到的时候,你可能不知情,或者你不是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关系意味着什么的,还有时候你转过头来,其实什么人、什么东西都没有。 Q 影片已上映,会期待观众某一种反馈吗?A 我希望大家看完这个片子之后,会觉得生活还挺好的,会有还有希望的感觉,总之希望观众能有一些生命力的启发。
文 编辑 韩哈哈资料提供 片方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