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彰显。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和影响力,不仅是体现在数字和票房上的突破,更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旺盛生命力。《哪吒2》获得全球观众对其文化
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彰显。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和影响力,不仅是体现在数字和票房上的突破,更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旺盛生命力。《哪吒2》获得全球观众对其文化标杆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与此同时,该电影在市场化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失衡等困境,对其可持续地进行文化表达构成阻碍。对此,建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性创新”机制,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
让传统故事活在当代语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动画电影重要的文化IP,《哪吒2》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均来自经典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历史文化遗产,片中太乙真人、石矶娘娘等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结界兽的形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除了人物形象与剧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电影的配乐还融合了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等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典型元素。尤为重要的是,《哪吒2》对大家熟知的“哪吒闹海”进行了重新演绎,在传统故事中融入了新的价值观,是对中国本土神话的当代诠释。电影通过重构叙事,将神话转化为可被当代诠释的开放文本,激发和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同理心,引发各年龄层观众的情感共振,增加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心。
第一,哪吒这一经典形象经过现代化的演绎,更符合当代海内外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价值观。比如,哪吒从魔童到英雄的成长故事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呐喊,体现了个体成长与对自我突破的追求,与国外许多英雄式IP强调个体独立、挑战规则、勇敢追寻自我价值的表达相契合,与当代年轻人反叛、孤独又想要挑战自我的精神需求相吻合。
第二,电影构建的意象世界实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学体系的现代转译。在叙事上,影片将道教“阴阳共生”哲学融入双男主设定,哪吒与敖丙的“灵魔共生体”突破非黑即白的角色塑造;在视觉效果上,影片以硬核技术将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融入了3D动画,影片在叙事和技术上实现了对中国美学体系的现代转译,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建立了区别于迪士尼动画的“东方超现实”视觉体系。
第三,电影照应时代发展,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求同存异。传统哪吒是“剔骨还父”的悲情英雄,而《哪吒2》弱化了“父权压制”的冲突,强化了李靖夫妇的亲情羁绊,以“人性化”“时代化”的表达呼应现代家庭观、代际观;申公豹的工具人主体困境、龙族想要逆天改命等设置,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刻板印象,也切中了当代社会的个体焦虑等情绪心态及面临的生存困境。
国漫IP转为持续性文化表达遇难题
如果《哪吒1》证明了国漫可以打造电影大IP,那么《哪吒2》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大IP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文化魅力,具备了通过IP进行文化表达的可能性,但《哪吒2》转化为一种持续性文化表达,目前仍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国产IP的衍生品开发、跨媒介开发仍显单薄。泡泡玛特联名盲盒48小时售罄事件,凸显国内衍生品市场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衍生品产业的短板。相较于迪士尼成熟的“电影+乐园+商品”生态,国产IP的衍生品开发仍有差距。《哪吒》系列的成功主要限于电影领域,未能有效扩展到游戏、动画剧集、漫画等其他媒介。跨媒介开发缺乏系统规划,对比漫威通过电影、剧集、游戏、漫画等多媒介联动,构建了庞大的宇宙体系,持续不断地吸引用户,哪吒IP跨媒介开发和联动的能力仍较弱。此外,《哪吒2》在国内市场表现优异,但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和营销能力仍显不足。
其次,警惕“反抗叙事”衍生价值观风险。例如,电影中展示出来的部分价值取向,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误导观众,尤其是价值观尚未定型、判断力不足的青少年,使其错误地认为反抗一切规则和约束是正确的,而忽视了对社会规范和责任义务的尊重。如何在商业成功与文化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是新型创作方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最后,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空心化。单一作品难以承载文化传承,需通过IP化运营构建可持续生态,但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空心化。一是产品设计庸俗:哪吒形象被简化为“萌化”“丑化”的卡通角色,用于低端玩具、廉价服饰等商品,消解其救赎与正义的文化内核;二是营销噱头炒作:借哪吒IP制造话题争议,以猎奇手段博取流量,违背传统文化伦理;三是亚文化挪用:小众圈子将哪吒符号与暴力、颓废等亚文化绑定(如“丧系哪吒”涂鸦),误导青少年认知;四是文旅项目的同质化与空心化:景区粗放复制建设“哪吒主题公园”,仅以塑像、口号装饰为主,缺乏故事体验与文化沉浸感。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表达
未来,应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基因,以开放之态激活现代表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创新与转化,发挥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价值。鼓励将现代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新时代“中国风”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设立国家级文化IP创新基金,培育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创IP,并对创新转化效果显著的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等扶持。支持成功IP在游戏、玩具、电视剧、主题乐园等领域进行深度开发,加强跨媒介运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型传播手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哪吒2》的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硬核技术强强联合的产物。要加快AI、VR、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除了利用社交媒体展现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需加大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网络视听节目、文旅产业、电子游戏等多维场景,融入国际间的经贸往来、互访游学等跨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载体和渠道。
第三,加强文化安全与风险防控。一是设立“文化变异预警机制”,针对电影等创作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大幅改编进行“文化基因测序”,超过一定比例的核心元素改编需专家听证,明确改编边界。二是实施“IP健康度评估”,对过度商业开发项目设立强制休眠期。三是考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挖掘与安全风险防范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防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被滥用、歪曲。创新表达要建立在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之上,避免随意篡改或歪曲。例如,《哪吒2》虽大胆改编,但保留了哪吒“逆天改命”的核心追求。一是防范算法对创作的侵蚀。平台数据定制导致内容同质化、娱乐化等弊端,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需完善算法数据评价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为青少年认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明确集体性文化符号的权益归属,对境内外平台二创内容实施“文化影响追踪”,对恶意篡改行为追究法律责任,防止符号滥用。三是参考迪士尼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和商业化授权规范,禁止商业开发方扭曲核心价值观。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