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这片广袤丰饶的土地上,文明从未断流,文化始终蓬勃。《中华印记》正是这样一档充满文化温度与历史深度的人文纪实类纪录片栏目,它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中华大地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非遗技艺与历史人物娓娓道来,构建起一个立体、丰富、动人的中华文化图谱。
在中国这片广袤丰饶的土地上,文明从未断流,文化始终蓬勃。《中华印记》正是这样一档充满文化温度与历史深度的人文纪实类纪录片栏目,它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中华大地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非遗技艺与历史人物娓娓道来,构建起一个立体、丰富、动人的中华文化图谱。
《中华印记》
时长:104集x30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人文历史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该栏目以纪实影像为表现手段,融合实地探访、专家解读、历史文献与当代讲述,从历史遗迹到工匠精神,从地域文化到民族记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当代价值。在《中华印记》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历史,更能“感受到”文化血脉的温度与活力。
《中华印记》深入挖掘中国大地上的文化根脉,选题覆盖辽西走廊、辽宁契丹文化、明中都遗址等历史重地,通过“时间+空间”的结构方式,系统呈现历史进程与文明演进。例如,《辽西走廊》专题片采用编年史方式,串联起这一区域在商周、秦汉、辽金至清代的历史脉络,展现其作为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文明交汇点的地理与文化意义。
《明中都》聚焦明代初年重要都城——凤阳,通过考古实景拍摄和文物剖析,讲述这座短命而重要的古都如何孕育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独特逻辑,并与南京、北京等明代都城进行横向比较,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空间构建的另一扇窗。
“手艺是时间的艺术,亦是文化的血脉。”《中华印记》尤为注重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弘扬。专题片《手艺辽宁》《手艺与匠心》《传承》等,通过对辽宁地区及全国范围内非遗项目的深度拍摄,真实呈现匠人群体的传承路径与生命状态。
节目不仅聚焦工艺流程与制作技法,更聚焦“人”——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传统、默默耕耘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匠心故事既是对文化坚守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注解。通过人物访谈、工坊实录、作品展示,《中华印记》构建了一份可视化的“技艺档案”,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记录。
作为一档人文纪录栏目,《中华印记》还着眼于中华大地上多样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辽宁契丹文化》专题首次以纪录片手法对辽宁省内契丹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记录,填补了地方历史资源的影像空白;《辽宁长城》系列则系统梳理辽境内从战国至明的多段长城遗存,讲述军事建筑背后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与文化交融。
同时,《中华之奇》《寻找天籁》《非遗鄂尔多斯》等专题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鄂尔多斯草原,从呼麦艺术到蒙古族婚俗,从民歌传唱到皮影革新,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活力与创新精神。这些专题打破地域、族群、行业的界限,构建起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生态图景。
《中华印记》亦是一部“活”的历史书。通过还原关键历史事件与人物记忆,栏目在历史真实与文化叙事之间寻求平衡,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如《千年包公》系列,以严谨史实为基础,重塑铁面清官包拯的真实形象,通过“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结构,呈现其廉政文化在今天的回响。
此外,《清文化访谈》通过专家学者讲述清前期社会制度与民俗文化,使观众得以理解大历史背后的社会逻辑与民众生活,从而构建更立体的历史认知框架,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华印记》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忆与致敬,更是对当代文化责任的回应。节目特别关注社会力量在文化保护中的角色,通过《文明与守望》等专题,记录公众、学者、志愿者、非遗传人等多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激发全民文化自觉。
节目将文化遗产的“可视化”与“可参与化”结合,在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共同纽带。这种面向未来的文化表达,恰恰回应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
在《中华印记》里,历史不再冰冷,技艺不再沉默,民族文化不再遥远。它是中华文明的影像志,是我们与祖先、与土地、与文化的深情对话。
让我们透过《中华印记》,铭记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足迹。
来源:京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