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以为《猎狐·行动》是清明档的一匹黑马,结果上映第一天票房不到1000万,还不如同档期的《我的世界大电影》一半。三天后,票房堪堪2400万,甚至被《哪吒2》反超,网友笑称:“不如把《猎狐》交给敖丙去追逃。”
2025年清明档,电影圈上演了一出“现代版追逃故事”——不是片中追逃,是观众追着电影口碑跑路。
本来以为《猎狐·行动》是清明档的一匹黑马,结果上映第一天票房不到1000万,还不如同档期的《我的世界大电影》一半。三天后,票房堪堪2400万,甚至被《哪吒2》反超,网友笑称:“不如把《猎狐》交给敖丙去追逃。”
你以为这已经够惨了?豆瓣评分4.7分,观众的评论比剧情还精彩:“老套得像10年前公安宣传片”“慢镜头多到我以为在看MV”“梁朝伟的皱纹比反派更有层次”。
情怀用完了,梁朝伟的“票房魔咒”还在续费中
梁朝伟,一代影帝,演技依旧是顶流,但这几年选片的眼光……可以说是“闭眼投骰子”吧。从《风再起时》到《欧洲攻略》,现在到《猎狐·行动》,他已经从“金像奖常客”慢慢滑向“豆瓣冷宫”。
观众毒舌点评:“不是他演不好,是导演不给他好剧本;不是没演技,是观众不想再看他抽雪茄皱眉头。”
这片里他和段奕宏的对手戏被说成“像俩人背台词比谁气长”。节奏感?紧张感?张力?不存在的。看完你唯一紧张的时刻,就是掏手机查“这片拍了多久?”然后震惊地发现——2019年拍的,2025年才上映,六年!这片都能上小学了!
导演张立嘉:把“导演”活成了“剪辑练习生”
张导的作品就像一位爱炫技的厨师,把牛排放在火锅里煮。前作《机器之血》《给野兽献花》豆瓣也就4分多,这次《猎狐》继续稳定输出。全片节奏仿佛在坐过山车,但那种过山车是坏掉的,卡在半空那种。
尤其那场20分钟的巴黎追车戏,听起来像大片配置,结果剪辑得跟《极速蜗牛》一样,毫无速度感。加上各种怼脸特写、乱入的配乐,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不小心按错了键,打开了导演剪辑模式。
观众苦口婆心:“导演你可以不用慢镜头拍所有人出场,不然我们都以为这是MV合辑《梁朝伟的一天》。”
被雪藏六年后,“猎狐”成了“落网”
其实,《猎狐·行动》并不是没诚意,它真的出国拍了、爆炸场景也真炸了、演员也不是糊咖,但所有努力都败给了两个字——“过时”。
它像一盒六年前生产的罐头,虽然包装还闪闪发光,但打开一闻,味道变了。
你以为你能感受到刺激的跨国追逃,结果看的是《法制进行时》加强版。你以为影帝能带你飙戏,结果他全程在抽雪茄和深沉地皱眉头。
而宣传方面,从定档到上映只隔了5天,观众还没反应过来片子就扑街了,真·“闪现上映,极速下线”。
总结一下:这不是电影的问题,是你在考古
《猎狐·行动》的滑铁卢,不是偶然,是一连串“时代错配”的集中体现:
观众变了:再真实的案件也不能靠“情怀”糊弄过去;市场变了:积压电影不是“藏得越久越香”,而是越久越像“冰箱里忘了的外卖”;影帝也要变:梁朝伟该试试综艺或元宇宙,不然情怀迟早被耗光。港片复兴这条路,还得靠“内容+节奏+新意”的三驾马车齐发力
不要再拍那些“警匪套路+老派对白+慢镜头+悲伤配乐”的怀旧组合拳了。现在的观众,一边刷短视频,一边看美剧,一边打开弹幕群嘲——你还用2010年的叙事节奏喂他们,真以为大家都在养老院看片?
结语:
港片不该止步于“再见阿sir”,而是要进化到“你好,创新”。《猎狐·行动》这次虽败,但它的教训不能白交学费。下一次,再有人说“这部片藏了好多年,终于要上映啦”,咱一定先问一句:
“它是陈年佳酿,还是快过期的泡面?”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