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雄儿女》的配乐赏析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0:23 3

摘要:很多人都很喜欢看《英雄儿女》,特别是它的主题曲,《英雄儿女》整部影片的配乐将《英雄赞歌》当作核心所在,然而其他的音乐段落同样凭借民族特质与戏剧特性的完美融合,构筑起了完备的英雄叙事情境。

很多人都很喜欢看《英雄儿女》,特别是它的主题曲,《英雄儿女》整部影片的配乐将《英雄赞歌》当作核心所在,然而其他的音乐段落同样凭借民族特质与戏剧特性的完美融合,构筑起了完备的英雄叙事情境。

下面结合影片的场景和音乐所具备的功能,从评价与内涵这两个方面来剖析非主题曲部分的配乐:

影片里有关战斗场景的配乐是以交响化的器乐作为主导力量的。比方说王成坚守阵地的那一部分,铜管乐器借助急促的分解和弦去模拟炮火的轰鸣巨响,弦乐组则通过半音阶的上行来营造紧张的氛围,和冲锋号声相互交织形成了立体的声场。

在王成拉响爆破筒这一高潮的瞬间,所有的器乐突然停止,仅仅留下定音鼓的滚奏以及低音提琴的持续音,运用“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手法增强了悲壮的感觉,紧接着交响乐全体奏响爆发,象征着英雄精神永远且崇高的升华。

刘炽沿袭了《英雄赞歌》的创作思路,把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的旋律意向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比如说王芳慰问炊事班时候的背景配乐,凭借大提琴的单独演奏来演绎民歌的主题,再加上竖琴的琶音作为点缀,不但烘托出了兄妹之间的深厚亲情,而且也暗中隐喻了平凡战士所具有的英雄本质。

这类配乐以五声音阶作为基础,通过器乐音色的细微变化(像双簧管与弦乐之间的交流),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开拓出充满诗意的空间。

影片借助音乐与画面之间的蒙太奇互动来深化主题。就像王文清翻阅王芳档案的时候,背景音乐采用了《英雄赞歌》副歌旋律的钢琴变奏版本,让父女分散离别的个体命运与集体英雄主义构建了相互呼应的关系;而在王芳受伤昏迷的回忆段落,朝鲜民谣《桔梗谣》旋律的零碎化展现,既含蓄地提示了战场的地理空间,又委婉地隐喻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配乐通过“痛感审美”塑造出英雄充满悲剧色彩的崇高形象。例如王成牺牲之后的音乐处理方式:先是用弦乐的颤音模仿松涛低低的呜咽声,接着引入女声合唱的没有歌词的哼鸣,最后用圆号单独演奏《英雄赞歌》的主题,形成了“个体消逝—精神永恒”的三段式升华架构。

这种音乐语言把视觉上的冲击转化为听觉上的震撼,让观众在悲痛与怆然中体会到英雄生命力的延续不断。

非主题曲配乐常常以复调的手法编织个人的情感和集体的意志。比如王文清与王芳相认的场景,音乐同时展现出两个主题:其一为小提琴单独演奏的《英雄赞歌》动机,象征着父女之间血脉的紧密相连;其二是低音弦乐组的前进节奏,代表着军队作为“精神父亲”的集体认可。双主题的相互交织暗示了“小家庭”与“大家庭”在英雄叙事里的一致性。

刘炽对于民歌素材所进行的现代化改编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例如影片开场时候的行军音乐,将《巴特尔陶陶呼》那悠长的旋律改编成了进行曲的节奏,木管乐器和军鼓的相互配合既保留了草原文化豪迈的基因,又注入了“保卫家园、保卫国家”的时代精神。这种“旧曲新唱”的方式,让传统音乐成为了革命叙事的文化基石。

影片开创性地打造了“音乐主导型蒙太奇”,就像王芳创作《英雄赞歌》时的闪回段落:朝鲜独特的长鼓节奏与激烈的战场枪声相互叠化,婉转的民歌声腔与磅礴的交响乐轰鸣彼此并置,借由声音在时空层面的巧妙拼贴达成了“过去—现在—永恒”的精神跨越,这一精妙手法后来被《长津湖》等全新的主旋律电影所效仿和借鉴。

在配乐当中,特定乐器的运用蕴含着象征意义:唢呐象征着充满烟火气息的中国乡土(比如热闹非凡的炊事班场景),手风琴暗示着来自苏联的有力支援(像是气氛严肃的指挥部会议),伽倻琴指明了朝鲜战场特殊的地理属性。这种丰富的器乐符号网络成功地构建起了多维度的历史记忆空间。

《英雄儿女》的全片配乐绝对不是《英雄赞歌》的单纯陪衬,而是凭借交响化的壮阔宏大叙事、民族化的深厚基因表达、戏剧化的精妙声画对位,齐心协力编织出了一张饱含英雄精神的听觉网络。

正如刘炽曾经所说:“音乐并非是画面的单纯解释者,而是能够将观众的急促心跳与银幕的起伏脉搏紧密焊接起来的神奇电极。”这种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使得影片在历经 60 年之后的今天,依旧能够通过音乐来唤起大众的集体记忆,圆满完成跨越时空的伟大英雄礼赞。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