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在法庭判决前这一段,皱起的眉毛,沧桑的眼神,复杂的内心翻涌始终欠缺即将与女儿分离的不舍情感融合在一起迸发出的绝望和遗憾爆发力。
清明节一波新片来袭。
其中,《不说话的爱》的票房领先前列。
张艺兴挑战高难度角色——聋哑人单亲父亲。
不知不觉,张艺兴也到了当父亲的年纪,进行新的角色身份诠释。
全剧没有说过一句台词,手势和面部表情诠释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
张艺兴的演技发挥大有进步。
不过,对于聋人小马一角的细节情绪发挥,可挖掘的爆发空间还很大。
比如,在法庭判决前这一段,皱起的眉毛,沧桑的眼神,复杂的内心翻涌始终欠缺即将与女儿分离的不舍情感融合在一起迸发出的绝望和遗憾爆发力。
催发泪点主要焦点反倒是女儿泪流满面跑着喊着,竭力呼唤小马的不舍情绪渲染。
迎合卖点,电影把家庭亲情的泪点和犯罪元素放到一起。
生活所迫的聋哑人上诈骗违法的道路。
由内而外展现小马遇到的困境。
家庭内部矛盾导致生活压力,小马面临与妻子离婚,双方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压力。
社会生活压力上,小马需要有足够的资产满足法院规定抚养权必备条件。
小马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常常因为事业上的失误,赚不到足够的钱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更别提抚养权要求抚养一方必须具备一定资产条件。
做保洁工作,客人在洗澡没听到,误以为房间没人进去打扫,小马失去工作。
一份八十块钱的工作,一群人在抢,他只能用五十块的廉价劳动力换取机会。
大量笔墨铺垫小马走向违法撞车骗保。
逻辑完整,前面的“因”导致后面的“果”,但深度挖掘还停留表面。
小马的遭遇引起共鸣的点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现实写照。
职场上的失误或是为了生活愿意退一步,都是为自己获得一份工作的机会。
切入聋哑人的视角,本身“特殊”是影片中展现边缘群体的“不同”的主亮点。
但边缘的“他们”的最真实生活的刻画犹如流水账叙述,缺乏细枝末节深入。
缺乏对聋哑人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总体而言,还是把主人公的遭遇放在正常普通人生活会遭遇的社会环境,本质上职场和生活的困境其实没有太大不同之处。
缺失“聋人”的深层次社会议题关注。
情感高光时刻的父女温情守护,与外界的打击形成对比。
亲情守护的温暖泪点,生活压力的无助泪点,前面亲情部分煽情尽管没那么刻意,但重心明显偏向利用泪点共鸣抓住注意力,反而大大减退突出个体奋斗挣扎的信念感和向上力量支撑点。
比如,《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遭到外界小混混欺负,他用行动进行反抗,不顾生死,拳拳到肉地照着对方的脑袋打。
以暴制暴,只为护自己和同伴周全。
《富都青年》的哥哥阿邦,一个没有身份的底层小人物,日复一日挣扎度日,蜗居在世界的边缘角落里,虽然生活艰苦,他仍然在努力赚钱,渴望有一天有真正的身份立足社会。
他们的故事没有刻意制造泪点环节,也没有那么多直白煽情的辛酸直入,只是用平实镜头展现生活,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他们的处境。
所以不会在观看的时候催出眼泪,但努力自救和生活的坚持,娓娓道来生活不易,他们被边缘化,在社会上的立足挫折折射现实的“真”,却有一种久久不能拔除的“刺”扎在心底某一处。
《不说话的爱》前面主要集中在父女感情深厚叙事,加入父女不得不离开彼此的抚养权矛盾。
在抚养权争执部分的焦点却少之又少。
矛盾冲突的着力点放在小马一直努力赚钱却屡屡不顺。
堆砌的泪点在视听制造感染力,打造一个“悲苦”氛围感,继而增添煽情张力。
抛开父女被迫分开的阻力的主角个体情感情绪爆发,其他部分的存在感犹如平平无奇的推动工具,走一个过程一样,让木木有情绪波动,让小马因为感受到女儿即将离开自己而情绪崩溃。
过弱的职场困境和法庭环节导致故事层次不足,核心焦点模糊,没有重点。
就亲情而言,木木替小马翻译,在小马遭遇外界质疑和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木木总会以小大人的姿态维护小马,像小马为了争取到她的抚养权而不顾压力多大都努力挣钱争取机会一样。
父女高浓度情感的展现用了多段情节,但大部分都是职场部分的互动,反而一起在家庭生活的小细节被忽略,简单带过生活琐事里的温情,削弱亲情厚度。
亲情的浓度和抚养权部分的冲突平淡作为铺垫,从而推动后续小马为了赚钱开始听信他人的话撞车骗保,这一后期反转踏上犯罪之路的说服力也有点勉强。
家庭情感转向犯罪悬疑有点突兀,生硬的反转和跳跃打乱故事连贯性。
越到后面越有刻意煽情的嫌疑。
突然反转。
本来威胁小马的人,在法庭上开始同情父女俩,甚至开始帮助他们改变一开始双方的强硬态度。
小马和木木在多个镜头下呈现出难分难舍亲情,例如玻璃墙分别那一段。
缺少递进情绪带动,反而显得生硬,强行制造观众情绪渲染。
片方在宣传中多次强调聋哑人的话题,表达电影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呼吁外界对聋哑人群体的关心。
但是在影片中更多是对个体困境的描述,服务于故事和角色,深入群体关注叙事单薄,匆匆带过。
“30位聋人参演”沦为背景板,没有因为个体角色的融入突出真实有效的参演结果。
细节和亲情以外的情感流于表面,比如友情,小马与妻子的关系等等,没有进行深入的故事细节,大大降低故事或创作本身的内核情感表达。
实际上还有商业电影的原因。
从电影选取的流量演员以及题材的融合,制作方偏向商业化电影讨巧。
张艺兴的流量号召力,以及此前在《孤注一掷》里颠覆性角色印象,联动剧中的聋哑人小马,引起网友延伸出来的联动话题讨论,使得电影有多面宣传。
比如,“张艺兴刚逃出缅北诈骗窝点,回国后因为生活所迫继续干诈骗”
“缅北诈骗手段狠辣,回国后张艺兴又聋又哑,但依旧为了女儿继续干老本行”
“哪天开庭告诉我?我请假去给张艺兴作证,他连鸡都打不过怎么可能犯罪”
“我记得张艺兴不是大明星吗,怎么去一趟缅甸回来变成这样了”
类似串联两部电影,张艺兴明星身份,和在节目上怕尖嘴动物的笑梗,比电影本身更能引起网友话题讨论,从而对影片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张艺兴从一个偶像爱豆转型演员,演技一直被诟病,但多部电影磨炼之后,观众对演技明显提升给予认可。
“张艺兴自从去了趟缅北以后,演技越来越好了”
以调侃的方式,对演技进步给予认可。
不可否认,张艺兴的流量效应为这部剧贡献不少票房。
家庭和犯罪元素是近几年高频出现高强度共鸣张力的题材,现实主义的挖掘空间大,基于现实的立场进入深刻社会议题探讨,影响力更大。
很多改编的真故事,容易激起观众结合现实进行深度思考,高质量作品更是成为电影行业追寻的新标杆。
比如《出走的决心》这部电影,一个妇女半辈子为家庭而活,晚年终于下定决心为自己而活,她走出去了,摆脱束缚,见到外面世界广阔的天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发自内心的灵魂共鸣给了很多在困境中挣扎的女性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不甘于现实的“出逃”计划的成功,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发自心灵深处的情绪和情感是抵达每个观影者心理的真正影响力。
外在的题材和明星的“好感”给了第一个好印象,但实际上真正决定票房高度,取决于一部电影对受众的了解,以及对内容高深的深耕。
电影行业一度进入寒冬,与资本急功近利有极大关系。
但现在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也好,已经忽悠不了观众。
每一部高票房电影的出现都对同类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影必须提供足够令人信服的优质内容,否则行业的粗制滥造只会被抛弃。
如此反复,电影行业就真的走到尽头了。
内容的枯竭和各类新竞争的资源争夺瓜分受众群体。
短剧吃到短时间创造高于传统创作的红利,大批制作人集体进军短剧行业。
新兴的热度夺取市场影响力,自然而言另一边的专业受到冲击。
挑战和机遇并存。
如今的电影行业困境意味着新的转机待被开发,仍然需要背后的创作者和资本家抛开短浅目光,专注好内容输出,以形成稳固的市场环境,保留原有的观众,同时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激活。
来源:小特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