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刹钟声》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推出的经典反特题材电影,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反特题材兴盛之时。
《古刹钟声》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推出的经典反特题材电影,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反特题材兴盛之时。
片名取得真诗意!但其实和钟声没啥关系,全片钟声只出现了一次,这名字感觉写成小说更精彩。
开头就是一声巨响,华北某地,八路军的一座兵工厂突然发生爆炸。
——就是通过被炸事件,引出敌特潜伏于深山古刹的阴谋。
侦察科长王科长,负责侦破此案。
王科长的饰演者——庞学勤,是那个年代正派人物的御用演员,英俊帅气又不失男子汉气概,浓眉大眼,比王心刚更帅气。他的剑眉看起来很精神。
在搜索途中,他发现在一座古庙附近有一具尸体和两把刀,
——影片以“尸体线索”和“敌特电台方位”为切入点,通过王科长的侦查行动串联起古刹内外的敌我较量。
科长在山头俯瞰群山围绕着的孤庙——细节设计的都是主要线索,认为古庙里大有文章。
于是,王科长以养病为掩护,带着警卫员虎子,进入古庙侦察。
——这是我方指战员孤身潜入虎穴,和敌人斗智斗勇。
取景地:辽宁鞍山龙泉寺。
古刹本是清净处,奈何土匪占于此。
还是黑白片更适合烘托那种二元对立的感觉,整体氛围营造得可以。老片子着实让人体验感强烈。
剧中人物都颇具胆识,尤其主角王科长,足智多谋,英勇无畏,英雄本色显露无疑。尤其他刚进古刹,环顾左右的表情,既帅又有一种赤诚与天真。
王科长与老和尚的第一面很有意思,人还没出来,两只看家护院的大白鹅嘎嘎叫着往人身上直扑——以为会有什么蹊跷,实际这是预警信号。
老和尚出现就是笑面虎的样子,出场就知道是个反派,一看就不安好心。这都证明演员演得是真的好——罗烈演的老和尚很厉害。
很多人对于老和尚印象最深,他长得实在太吓人了。我小时候很怕这个老和尚,几乎要有童年阴影。
陈克然饰演的小和尚也出来了。他恭敬施礼的样子,怎么看都和他师傅一样,都笑里藏刀——若说小和尚其实是特务终极,也不无道理。
庙中仅一老和尚和这个哑巴小和尚。
一开始,老和尚对小和尚颐指气使的样子,就让人眼花缭乱。
侦察科长以“养病”名义公开身份潜入古刹,其实是卧底打入敌后。在更大结构逻辑上,似乎没有必要托病入住若干天这么麻烦。因为暴露得实在太明显。对手从一开始就清楚——科长来古刹,绝不是为养病。
科长来古刹做客刚几分钟,警卫员虎子就在外边揪住白鹅的脖子一顿暴打,老和尚慌忙上前劝止。
这绝不是无意为之,我算了算,电影前半截,两个白鹅共出现四次,比某些人出场次数还多。
第二次打白鹅,哑巴小和尚冲了过来,肢体语言很夸张,急促地挥舞手臂,提醒虎子注意——展现老和尚对自己的控制,恐惧非同小可。
最后一次,虎子弄了只狗来对付看门的两只大鹅,太有趣了。这决不是小狗大鹅之类的趣味闲笔,而是鹅与狗的预警机制等细节——两只负责报警的鹅,从此面了壁,古刹鹅声就此杳然消失。
影片的设计还体现在:
虽然大量的夜景镜头模糊了细节,但山林古刹的写意构图与光影对比,仍赋予画面一种肃穆苍凉的美感。
它的摄影极好,不逊色西方黑白电影。寺院与山的景色也是真的好。
据说不少人找这部片来看是因为有位作者写道:这部片充满诗意。看后觉得果然如此,山路、古刹、佛龛,处处写意,真的是奇妙的运镜。
演员的形象也很到位,尤其这个哑巴小和尚,他在打柴路上,有意避开和科长的碰面,躲在树后,悄悄打量科长和虎子两人的背影,脸上充满羡慕和向往,这种神情和刚出场判若两人,从这个镜头里,我才找到了他原来的样子——那个《红孩子》里领头的英俊少年:苏保。
王科长的养病很有收获,他发现了老和尚的猫腻(仅有两个人的寺庙,一口气买几百斤粮食,究竟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道数学题:关于200斤粮食吃9天,推算出敌人是22人,这也太精确了吧。
科长的探索一点不假,庙底下确实藏着22人!
这些都是寺院地道里面藏的人。像老鼠一样见不得天日。以古庙为据点,秘密进行骚扰破坏活动。
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特务,但反特电影看得多了,也就觉得身边可能有那么多特务。
《古刹钟声》的桥段应该脱胎于《林海雪原》,敌人打着宗教的旗号借古寺做活动基地——林海雪原里弄个道观,这片子里就整个佛寺,一共没几个主要人物。反派的面目更是很早就暴露——明面上是古庙,背地里却是特务老窝。
但是,虽然故事氛围显得神秘,围绕古寺的反特行动却并不算复杂:剧情相对于敌特片来说太平淡,没什么悬疑味儿。
但有一点需注意:
这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在这片子里,日本人完全沦为背景),老和尚是扮成和尚的汉奸,地洞里则是一帮日伪特务——并非国民党特务,而是一群二鬼子。
再说得准确一点,我们不要以为是抓特务,其实结果是抓间谍!
这群二鬼子非同小可,他们把深山古刹作为敌特据点,既是宗教场所的异化象征,也是特务活动“狡兔三窟”的具象体现,展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敌我斗争的复杂性。
深山古寺沦为特务巢穴,地下密室的机关设计,幽暗的夜景、佛像后的暗道、诡异的地堡,共同营造出神秘压抑的氛围,暗示正邪对抗的暗流涌动。
当然,这电影里的亮点还得属老和尚。
老和尚和王科长有好几场对手戏,堪为精彩。
之所以说演员演的好,是因为老和尚的伪善面具、打破了脸谱化反派模式,其表面慈祥、内心狡诈的双面性,以及受过日本特务训练。
他陪着王科长欣赏大雄宝殿的场景尤其好看。
——王科长猜对了,大雄宝殿佛台暗藏玄机,特务集团就潜藏在大殿地下室里。
王科长和老和尚言来语去,不紧不慢,暗藏机锋,斗智斗勇,充分发挥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这段情节构思很不错,剧情相对简单却流畅。
敌我近在咫尺,险情呼之欲出,又让人忍俊不禁。
阴影永远打在老和尚脸上。
面部的光影对于反面人物的表现效果还真是卓著!
庞学勤英俊外形与果敢气质,其谈笑自若、深入虎穴的形象成为当时军人角色的典范!
雷烈呢,黑白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细节被放大(老和尚的眼神变化),强化了戏剧冲突。
他和小和尚的戏也是一绝。
虎子主动接近小和尚,帮他打水,老和尚怕小和尚暴露真相,赶紧上前去阻止。
当晚,他反复抽打小和尚,追问他到底说没说……
一个哑巴能说什么?
这样荒谬至极的逼问,到后边愈演愈烈。
小和尚的哑巴身份、演员的表演风格,质朴而富有张力。
所以有时我会突然这样想,剧情简直就是《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啊!
虎子最后还是从被毒哑的小和尚笔下获得了关键证词。
只不过,靠小和尚的揭发,几乎没有寻找真相的悬疑感了。
当小和尚写下“五年前”三个字,我几乎要叫起来了:
喂喂喂,老和尚,他是会写字的,你毒哑他有什么用啊……
五年前,庙里的和尚全部被匪徒杀害。
现在的老和尚,就是由匪首高旅长装扮的,老和尚原来是个大佬,真是厉害啊!
坏旅长仅留下小和尚并潜伏下来。
为怕事情泄露,他用药酒毒哑了小和尚。
小和尚被骗喝下药酒,毒哑嗓子的痛苦表情,至今历历在目!
没有什么惊天阴谋,结果只是无辜群众。
而警卫员虎子的机敏刚毅、小和尚的忍辱负重,很好地丰富了“军民一体”的叙事层次。小和尚的悲惨遭遇与最终获救,暗含对“旧势力压迫”的批判,或许,这电影还不如叫《小和尚复仇记》更合适……
电影到了收尾,王科长留下虎子监视匪徒,自己借机出庙向组织报告。
老和尚虽然知道王科长的身份,但因为怕在庙中杀死王科长会暴露了古庙的秘密,所以迟迟不敢下手。
在王科长出庙后,他派一名匪特在半路袭击王科长。
幸有猎人牛生海相救,王科长才化险为夷。
猎手怎么就那么巧救了王科长,有点不顾逻辑真实了——居然有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牛生海,简直是王科长的贵人!
刺杀失败,老和尚这回打得更凶了。
你说,你说……你说不说……
完全的气急败坏。
“旅长,您忘了?他是个哑巴!”
“哦,是……”
对话充分表现老和尚当时气急败坏之下的惊慌失措……
小和尚终于报仇雪恨,只是结尾收场得太草率了。
王科长把情报送出去,然后带队回寺,将藏在庙中的特务一网打尽。
不足八十分钟的片长也说明了这真是个过于简单的任务。剧情在不长的篇幅里还算紧凑。
影片强调敌我对立,角色善恶分明,对于没有情结的人来说,多少有些索然了,但以那个时代的技术看,算成熟有气质之作,有种朴素的美感。
经典老电影,经典老歌曲,教育,灌输,培植,培养了过去多代人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没有互联网,没有开放认识世界的时候。
至少我现在能看出来,影片的核心思想不仅在于歌颂我军智慧,更强调军民合作的重要性(如猎户牛生海、哑巴小和尚等普通民众的协助),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意识形态。毕竟起关键作用的是小和尚、猎户这样的老百姓。警民合作才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不论哪个时代这都是共识。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