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看《射雕》?当武侠片遇见主旋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09:09 2

摘要:发声姗姗来迟,其间有身为《射雕》原著粉、83版《射雕》观众对翻拍不得不吐又近乡情怯的复杂胸臆,但更多还是作为对徐克和肖战都颇具好感的武侠迷,想跳脱影视技术的浅表原因,捋一捋不可谓毫无诚意的大制作“滑铁卢”的文化真相。

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

正派弟子倘若心术不正,便是邪途

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金庸•《倚天屠龙记》

发声姗姗来迟,其间有身为《射雕》原著粉、83版《射雕》观众对翻拍不得不吐又近乡情怯的复杂胸臆,但更多还是作为对徐克和肖战都颇具好感的武侠迷,想跳脱影视技术的浅表原因,捋一捋不可谓毫无诚意的大制作“滑铁卢”的文化真相。

本文一切谬说皆出自对影视的喜爱,对武侠的钟情,对行业的希冀。或有冒犯,也只能答君一句,“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莫嗔,莫怪。

华夏礼仪之邦,本质并不尚武。先秦军事著作《司马法》就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东方大国不尚武却屹立千年不倒,得益于自秦汉始后世历代王朝追求“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国人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就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讲究文武相辅。唐诗《咏长城》道,“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认为再强大的军事武力,也不如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这种认知的底层文化代码,正是民族精神不灭的火种,更是文化出海,成就“万邦来朝”盛世的前提。

因此,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五千年文脉绵延,确保国人精神上不会被轻易打倒。一旦有入侵者,看似散沙的中国人就会团结起来,形成合力。这正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心理基础、力量来源”!

所以,不尚武的中国人骨子里却有“侠”情怀,因为“侠”有传统中国人的样子。这个“样子”,是指风度,是为人处世有分寸感、道德感、侠义感和羞耻感。

《游侠列传序》里肯定的侠客,须具备仁、义、诚信、谦让等美德,成为后世侠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即,侠义精神是坚持正义、勇赴国难的勇气。其内涵是见义勇为、除暴安良;其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神雕侠侣》里,郭靖在襄阳和杨过有一番话,“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没错,侠义精神的理想光辉不是英雄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对社会不平进行民间救济,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

侠,自然多为高手,但武功并不能决定其美誉度。譬如《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武力再爆表也不过只是一介魔头。武侠精神的标准,是武力值基础上的道德:行侠仗义实力之上的利他的精神。所以,为一己私利的欧阳锋,当然算不得“侠”。

现实世界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他人利益奋斗,甚至冒生命危险,这孤勇与无产阶级革命斗士无异。而《射雕》中郭靖面对的是堪称纵横天下无敌于世,令人望而生畏的十万蒙古铁骑!这份肝胆就更令人肃然起敬!

“侠”在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乃小仁,而“侠”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乃大义——这就是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见侠义的内核是“利他”!其强烈道德内核呈现的“差序格局”,与费孝通《乡土中国》里论述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一致:

为亲友、师门两肋插刀者,是为“侠义”,如一生要强的草莽英雄“江南七怪”;为世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为“大侠”,如一生除奸去恶的“北丐”洪七公;为家国情操和民族利益,甚至可尊为“巨侠”,如以身许国守襄阳的“北侠”“郭巨侠”,郭靖。

然而,岁月涤荡中当代国人的信仰经历了价值的解构与观念的变迁,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市场经济里新生。体验经济,其实质是利己主义。

其实也很好理解。“侠”之形象自古所以受百姓欢迎,从根上而言是古代底层民众受官府、豪强压迫,苦于没有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作为苦中作乐的精神慰藉,他们需要一个能除暴安良的“白月光”般的形象作为内心信仰,以抚慰苦难,自我救赎。

因此,在任何时代,武侠几乎都以其绝对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存在,这种强道德内核是长盛不衰的内因。然而时代进行至当下,社会无论经济还是法治建设均已颠覆了从前“强道德、弱规则”的旧世界。“法律”取代“侠义”成为现实世界的道义主体。

四海升平时人会更关注自己的生活与体验本身。内卷之下的精致利己者注定不再追慕以“利他”为内核的价值观。当武侠不再是江湖道义的成人童话而是收割韭菜的工具,当观众也觉得手里有钱终究比有剑好使,武侠的精、气、神,也就没了。

时代嬗变折射在文化与影视里,是武侠的落寞。哪怕是在港台,当代武侠文化重要发源地和重镇。2019年1月15日,创刊一甲子的《武侠世界》停刊。

停刊前,杂志订户的平均年龄60岁。休刊词里社长沈西城道:从今后,凭谁管领,万古斜阳。那些哼着《刀剑如梦》比划“降龙十八掌”,手持一卷武侠小说在被窝里做侠客梦的少年们已经长大。浅阅读时代信息流越来越大,江湖却越来越远。

何况,从前传统社会现实相对于逼仄,武侠小说近乎是读者逃避现实生活唯一的选择,缺少其他替代品。在社会和江湖或者现实与理想之间,看武侠小说是读者寻得快意、放纵想象的唯一情绪出口。当然,后来该地位让步于网络、游戏与追星。

现代网络社会提供了太多的娱乐方式与产品,这种文化定位转变中,赛博时代的娱乐位面对武侠小说的竞争完全是降维打击。租书摊消失、网文武侠题材边缘化、武侠剧从热播剧序列消失……甚至华语影视的金字招牌,武侠电影也已名存实亡。

该嗔谁、怪谁、怨谁呢?这不过是网络社会解构性道德文化的发展必然!在泛娱乐化、戏谑化文化态度的当下,ID后简单激进的匿名言论方式,让一切情绪都能被快速挑起对立质疑。整个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观构建都面临着极大挑战,遑论武侠!

有严格对错吗?好像也没有!就像这个春节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干不过“我命由我不由天”,其间没有对错只有因果,无需过多形而上拉踩理论。

回到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从春节档预售影史业绩的高期待,到现实票房口碑的惨淡,难道真的仅仅只是武侠题材不景气?非也!否则集中负面评论的点就不会落在“感情戏多而打戏不足”!观众终究还是想看侠客“开打”,而非“做法”。

那么,是什么让原本雄心勃勃的武侠巨作,背上挂羊头卖狗肉的罪名呢?简而言之,《射雕》没有深入挖掘“武侠”的精神内核,没有恰当表达好“侠之大者”。

就作品而言,“武”和“侠”都只是载体,为主题表达而服务。《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无论是选题还是宣发都是宏大叙事,主旋律基调。然而,命题一旦宏大就容易抽象,因忽略细节而缺乏温度。尤其是还是建立在“武”与“侠”的概念基础之上。

宏大叙事往往强调一种主流或权威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的压制性而缺乏包容。殊不知,赛博方兴未艾,AI又已来临,网络冲浪时代大数据唾手可得,常常被各种宏大话题所裹挟的人,不仅审美疲劳,甚至还会形成一种逆反的应激反应模式。

爱国的连当代主旋律都审美疲劳,不爱的还要穿越回元宋捋清民族大义,徐克版《射雕》起手难度就是地狱级。而且为将长篇小说搬上大银幕,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照顾观众说清故事,影片节省篇幅或者说集中视线的方式,是完全删掉了杨康线!

当然,你说原著是“郭靖第一次守襄阳时,杨康已经去世”。没错,你也知道是原著!郭靖,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男主角和《神雕侠侣》中的重要角色,《倚天屠龙记》中也曾引述其相关事迹,他是贯通"射雕三部曲"的关键人物。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消灭南宋政权的重要战役,是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而小说中郭靖首次守襄阳的章节是《射雕》第三十六至四十章,郭靖随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亲眼目睹了蒙古大军屠城,决定与成吉思汗决裂并回宋守襄阳。

《射雕》第四十章描述了郭靖与黄蓉前往襄阳的情景。黄药师道:“那守将若肯听话,你就助他守城。否则一掌毙了,径自率领百姓士卒,共御蒙古大军。”小说后面更是直接写到“宋兵闻风丧胆,主将吕文德手足乱颤,钻在桌底”的丑事丑态。

电影重点改编原著后五章没错,襄阳保卫战时杨康去世也没错。杨康死于小说第三十六章:铁枪庙中黄蓉通过傻姑揭露江南五怪被害真相,当她引导傻姑指认杨康杀害欧阳克时,杨康恼羞成怒掌击黄蓉,死于被毒血浸过的软猬甲而毒发而亡。

然而电影并非只有襄阳一节!电影开篇就是江南五怪被害,郭靖误会黄药师而离开黄蓉,中段知晓真相后天南海北“追妻火葬场”,最后冰释前嫌携手守襄阳。无论“五怪被害”还是“宋元危机”,都离不开杨康的存在。为什么?因为“靖康之耻”!

杨康为什么会与欧阳锋一起杀害江南五怪?因为,在王府长大的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完颜洪烈的儿子,大金国的小王爷,直到生父出现!虽然知晓真相,但杨铁心和包惜弱死后,为了荣华富贵杨康再度认贼作父,一心想建功立业,成为掌权人。

杨康杀害江南五怪是《武穆遗书》计划的关键一环。杨康要光明正大从郭靖手上抢是很难的。因为当时郭靖武功精进,己方除欧阳锋几乎无人可匹敌,更重要的是还有黄蓉相助。他们背后更有几大势力,这让从郭靖身上夺取兵书的事难上加难。

杨康因此精心设计了连环套:先通过偷取拖雷的信物让郭靖留在大宋,然后挑拨全真教与黄药师的关系使得江南六怪卷入其中,最后利用欧阳锋在桃花岛酿造惨剧嫁祸黄药师,从而引发郭靖与黄蓉的误会,从而为夺取《武穆遗书》扫清障碍。

阴险毒恶又算无遗策,心计胜过十个郭靖的杨康,偏与郭靖同为将门之后,承“靖康之耻”的“康”字。指腹为凭的异姓兄弟,一个憨憨纯朴重情重义保家卫国终成一代巨侠,一个冰雪聪明却助纣为虐忘本叛国死于非命,他们的关系深具戏剧性。

郭靖杨康,命运多舛、关系复杂的义兄弟的故事充满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在类似宿命与抉择前面,性格与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命运轨迹截然不同。彼此镜像的存在中,少年成长的双线叙事形成互文,共同凝练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谛!

两种土壤种出两种人生的对照,成功构建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宏大叙事,其鲜活表现手法使得故事“宏大”之下别有“细腻”,“侠”得有血肉,“大”得不空洞。

譬如,武侠中的“武”一定是有意义的,就如同“降龙十八掌”对“九阴白骨爪”:

“降龙十八掌”是丐帮镇帮的绝学,以强大力量和深厚内功著称,每一招的命名与构思都充满武学智慧。特点在于刚猛深厚,需要使用者有极高的内功基础和力量。招式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蕴含力道,这扫地僧般的绝学像极了大智若愚的郭靖。

“九阴白骨爪”源自《九阴真经》,虽然威力强大,但阴毒和狠辣,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特点在于五指发劲无坚不破,摧敌首脑如穿腐土。习者如急于求成或理解错误,极易将其练成邪功。这种功夫的狂狷邪魅,着实也像极了不走正道的杨康。

譬如,武侠中师父是弟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指引者,对照如“北丐”与“西毒”:

“北丐”是玩世不恭的武林高手。七公行事磊落嫉恶如仇,自称杀过二百三十一个恶徒。而其得意弟子郭靖,恶战当前为免生灵涂炭“兵危使诈”,用《武穆遗书》唱空城计拦住蒙古大军,止戈为武。这对师徒画风不同却同样深明大义,彼此成就。

“西毒”是野心勃勃的武林魔头。他心性狠辣,心机城府极深,为夺“天下第一”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杀害无辜。欧阳克死后为传衣钵他收杨康为徒,然而正是这不忠不孝的弟子为拜师害死他唯一血脉。这对毒辣师徒相互伤害的吊诡,令人唏嘘。

他们的迥异不仅在品格和行为方面,还表现在相貌、智力、体能、生存环境、人情冷暖等许多方面,甚至不胜枚举。正是在这种强烈对比叙事中,“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选择下,杨康的“邪”立住了,郭靖的“正”才鲜活,巨侠不仅伟岸且更真实。

而电影竟完全撇开杨康这条对郭靖至关重要的成长对比线!要知道,宋元之争,今人无感。靖康不全,没有剧中人“忘本叛国”与“侠之大者”的云泥之分,当代人同为中国人,对宋元之争何来浓烈民族情结?毕竟元帝国也是如假包换的中原王朝!

忽必烈弃“蒙古”国号改“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元朝修撰的《宋史》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宏大的官修史书,而明朝编修的《元史》也记述了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颓败的历史。历史是发展的,驱除“鞑虏”,怎知“鞑虏”不是你自己。

爱国也好,大义也罢,总归要人喜闻乐见。《蛟龙行动》都疲软的当下,“侠之大者”绝不是古装主旋律——这就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应破的题!

来源:锦衣夜行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