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说画质差了点儿,服化道简陋了点儿,但那时的编剧、导演就是有能力,化逆境为神奇。
无论什么类型的片儿,还是老片儿最耐看。
虽说画质差了点儿,服化道简陋了点儿,但那时的编剧、导演就是有能力,化逆境为神奇。
就拿恐怖片来说,尽管早期受限于技术条件,画质粗糙,服化道也较为简陋,但不少电影人在重重限制下打造出令人惊叹的神作。
《黑楼孤魂》便是其中一部。
本片于1989年上映,对于许多年轻观众来说,影片诞生的时间甚至比他们的年龄还要大。
然而,历经近四十年的岁月洗礼,它在恐怖片领域的地位依然坚如磐石。
其口碑超越了94%的同类影片,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内地最早的独立制片电影,是中国首部立体声恐怖片,也是首部在片头打上“儿童不宜”字样的电影。
这样独特的标签,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在当年,影片拷贝盘更是卖出几百个,每个价格一度被炒至万元,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影片一开篇,便将观众带入压抑氛围。
医院病房里,一个男人面色蜡黄,生命垂危。
他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身旁的好友,镜头并未给到受托者的面容,只听到一句安抚病人的承诺。
男人离世后,受托者带着坐在走廊的女孩离开了。
本以为这是一幕感人的托孤场景,可下一秒,女孩竟吊死在家中房梁上。
镜头一转,受托者戴着手套,有条不紊地清理房间痕迹,俨然一副杀人后毁灭证据的模样。
而所有人都以为女孩是自杀,这起悲剧也逐渐成为楼里居民茶余饭后的叹息。
随着时间推移,黑楼里的住户们陆续被要求搬离,只有少数人坚持留下。
命运似乎在暗中推动,几个“钉子户”开始遭遇一系列怪事。
影片没有刻意制造悬念,一开始就揭示了闹鬼的真相,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其恐怖氛围。
黑楼里,破败的场景随处可见,灰尘遍布,蜘蛛网交错在横梁之间,每扇门打开时,都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咯吱声。
洗手间前一秒还看似平常,下一秒浴缸中的水就会被鲜血染红。
地下室不时传来神秘的哭泣声,佛像会莫名移动,整栋楼仿佛有生命一般,剧烈晃动,这些场景将恐怖氛围推向了极致。
除了出色的氛围营造,《黑楼孤魂》的编剧同样可圈可点。
故事简洁却不简单,情节环环相扣,引人深思。
女孩枉死后前来复仇,而她的复仇方式颇为巧妙,借助了两个人物展开。
录音师是其中之一,他居住在黑楼,因工作需要回到住处采集声音。
当回放录音时,求救声和哭泣声从设备中传出,尽管内心恐惧,但正义感驱使他探寻真相。
另一位关键人物是配合录音师工作的女主角。
自从踏入黑楼,她便拥有了看见 “鬼” 的能力,她向录音师透露,在地下室感受到被一双眼睛盯着。
在与录音师前往退休干部家中时,她听着老人讲述女孩一家的故事,脑海中浮现出干部骚扰女孩母亲的画面。
在片场,她更惊讶地发现,导演就是杀害女孩的凶手。
随着女主角的经历,加害者逐渐浮出水面,女孩一家的悲惨遭遇也逐渐清晰。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女孩的父亲遭受迫害入狱,女孩和母亲孤立无援。
母亲为寻求帮助找到干部,却惨遭凌辱,最终绝望自杀。
父亲出狱后,又身患重病。
为了女儿的未来,他将传家宝托付给好友,并拜托其照顾女儿。
然而,人性的丑恶在此刻暴露无遗,好友拿走传家宝后,不仅没有照顾女孩,还残忍地杀害了她。
片中对金钱和欲望的刻画发人深省。
女孩家中的宝物是一尊古佛像,这尊佛像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贪婪。凶手觊觎佛像,倒卖混混也对其垂涎三尺。
“鬼”利用混混的贪婪,让地下室不断飞出纸钱。
在混混眼中,这些纸钱竟变成了美元,他在金钱的诱惑下走进鬼屋。
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女孩家庭悲剧背后,金钱和欲望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片的结局堪称神来之笔。
当女孩复仇成功,加害者得到应有的报应后,镜头一转,画面来到精神病院。女孩、父亲、导演、混混、录音师等人整齐地坐在一起,聆听故事。
而女主角则变成了护士。
原来,之前的一切竟是精神病人的幻想。
这个看似荒诞的结局,实则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
正如导演所言:“最狠的不是鬼,是人。”
在现实社会中,有人加害他人,有人无辜受害,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疯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电影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