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赵丽颖的影像出现在五一档发布会时,镜头前那张带着疲惫却真诚的脸庞,恍若十年前《花千骨》中那个倔强喊着"我不认命"的少女。只是这一次,她的战场从仙侠剧的宿命轮回转向了冯小刚的文艺片镜头——这场合作,宛如一场资本与实力派演员的相互救赎。
当赵丽颖的影像出现在五一档发布会时,镜头前那张带着疲惫却真诚的脸庞,恍若十年前《花千骨》中那个倔强喊着"我不认命"的少女。只是这一次,她的战场从仙侠剧的宿命轮回转向了冯小刚的文艺片镜头——这场合作,宛如一场资本与实力派演员的相互救赎。
冯小刚需要赵丽颖。自《芳华》后,这位昔日的贺岁片之王在流媒体时代逐渐沦为"情怀代言人"。而赵丽颖的超高国民度,正是他重夺票房话语权的关键筹码。反观赵丽颖,从《知否》到《风吹半夏》,她竭力摆脱"流量"标签的野心,恰好与冯导"拍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的艺术宣言不谋而合。
但值得深思的是:当"高月香"这个角色被贴上"痛并快乐着"的标签时,我们是否又将目睹一场程式化的"苦难美学"表演?这不禁让人想起《幸福到万家》中那个灰头土脸的何幸福。
赵丽颖不断证明着自己的敬业,可观众早已对"卖惨式"演技产生审美疲劳。若冯小刚只能给她一个《只有芸知道》般温吞的结局,这场合作恐将沦为又一场精致的徒劳。
五一档发布会历来是营销重镇。赵丽颖以VCR形式"缺席"的巧思,或许比亲临现场更具策略性——当同行还在炒作红毯造型时,她已成功将话题引向"演技"本身。只是,"向阳花"遇上"老炮儿",观众最终看到的会是破土而出的新生,还是又一件精心包装的情怀商品?
来源:卷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