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问: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科幻是否会失去预言的力量?我认为,真正的科幻恰恰刚刚开始。因为科幻从来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照亮未知的火把——它让我们在AI觉醒前夜保持警醒,在基因密码破译时代守住敬畏,在迈向星辰大海时铭记‘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
“很多人问: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科幻是否会失去预言的力量?我认为,真正的科幻恰恰刚刚开始。因为科幻从来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照亮未知的火把——它让我们在AI觉醒前夜保持警醒,在基因密码破译时代守住敬畏,在迈向星辰大海时铭记‘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的初心。让我们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同时以清醒的头脑守护人性的光辉。愿我们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能为人类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点亮一盏灯。”
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现场
3月29日上午,2025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学术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一高炉举行。活动现场,科幻作家刘慈欣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大家描绘了科幻行业的美好愿景,有力回应了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主题——“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
3月28日至31日,包括本场论坛在内,2025中国科幻大会共举办了30余场主题活动,从创作推动到人才培养,从成果发布到产业融资,千余名行业代表齐聚盛会,共绘中国科幻的崭新蓝图。
中国科幻已成为全球
科幻版图中的重要增长极
在3月28日的大会开幕式上,《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内容涵盖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核心产业,重点研析了中国科幻产业年度发展特征与未来动向。
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与科幻文旅板块原创能力凸显。阅读产业总营收35.1亿元,同比增长10.7%,2017至2024年连续保持增长态势,新书码洋贡献率明显提升,数字阅读和有声阅读进入发展快车道;影视产业总营收67.1亿元,科幻微短剧与中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科幻电影节规模与影响力稳步提升;游戏产业总营收718.1亿元,同比增长10.2%,科幻游戏制作水平显著提升;衍生品产业总营收25.3亿元,同比增长11.0%,市场呈现回暖趋势,国内原创IP逐步成为主导力量;文旅产业总营收244亿元,本土主题公园科幻游乐项目较去年营收占比提升,科幻舞台剧和科幻剧本娱乐逐步迈向内容精品化与运营高端化阶段。总体来看,中国科幻产业正在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已成为全球科幻版图中的重要增长极。
在3月29日举行的20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进一步解读了这份产业报告。他谈到,科幻产业当前整体趋势向好,技术创新不断丰富产业形态。除已较成熟的领域外,舞台剧、剧本杀、衍生品市场等新兴板块也在快速成长,展现出巨大潜力,有可资拓展的巨大空间。
参观者在体验“幻聚·多维宇宙”沉浸式科幻展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报告》《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2022—2024年)》《2025中国科幻技术装备产业报告》。报告提到,当前消费者对中国科幻作品在内容质量、表现力与原创性等方面均高度认可,特别是在时空想象、未来城市等元素上,反映出公众对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高度期待。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整体热度飞速攀升,科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其中游戏表现最为抢眼。2024年,国内科幻技术装备产业的营收总额达275.07亿元,特效制作和云技术成为核心技术驱动力。2024年是中国科幻产业从“内容爆发”迈向“技术驱动”的关键节点,科幻技术装备领域未来的贡献率有望增长,细分领域如脑机接口交互设备、量子计算辅助内容生成或将迎来爆发点,重塑科幻体验边界。
学生们在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现场参观
共同书写属于中国科幻的史诗
“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深知文学是文明的基因,科幻则是这基因中最具突变潜力的序列。科幻文学以科学的逻辑为锚点,以想象力为风帆,驶向未被定义的时空,既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问,也孕育着突破边界的创新可能。”
邱华栋致辞
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重点活动之一,3月29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创作论坛在首钢园一高炉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致辞。在他看来,未来的科幻创作必将走向更深层的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在叙事上打破“硬科技”与“软人文”的割裂,在载体上超越纸质书的局限。希望广大科幻行业工作者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既要做“望远镜”,发掘那些尚未被主流关注的青年创作者;也要做“实验室”,鼓励跨界实验,让科幻文学与戏剧、音乐、虚拟现实进一步碰撞;更要做“时光机”,将今天的科幻文本淬炼成未来的文化遗产。
“在算力统治一切的时代,诗歌与爱情是否仍是文明的必需品?当肉体可以被改造、记忆能够被编辑,‘我’究竟何以成为‘我’?倘若宇宙终将热寂,我们今日创造的意义又将归于何处?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让科幻文学始终站在人类精神的最前沿。”邱华栋表示,文学的伟大,正在于它永远在追问“人何以为人”,科幻则在技术的狂想曲中,为这一追问赋予新的和弦。让我们以今日之成果为起点,共同书写属于中国科幻的史诗。
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谈到,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为出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2022年,中国作协与中国科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进一步推出《科学与文学共助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中国作协社联部作为具体落实部门,组织举办一系列相关文学活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希望作家朋友们以科技为笔,以人文为墨,让科幻真正成为科技与人文双向奔赴的桥梁,让科技火花与人文情怀交织碰撞,不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山海蓝图。
“今天的中国科幻,正在以独特的东方视角重塑全球科幻格局,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参与定义人类的未来。”科幻作家王晋康说,科幻不仅是对科技的预言,更是文明对自身命运的思辨,年轻一代创作者们应当敬畏科学的秩序之美,扎根本土文化、折射文明本质,站在科学的基石上放飞想象。
“DeepSeek驱动下科幻文学的破局与发展”对话
“科幻动画与VR的未来发展”对话
活动现场举行了两场圆桌对话活动,刘慈欣、何弘、陈廷勇、陈学雷、王威廉、徐扬科、陆昀、胡感华、姚鹏博、超侠、付国丰等专家学者共话“DeepSeek驱动下科幻文学的破局与发展”以及“科幻动画与VR的未来发展”。大家谈到,优秀的科幻作品不仅需要科学想象力,更需要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真正打动人心的科幻永远离不开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同理心和思想性。人类作家的生命体验、文化积淀和创造性思维,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从创作生态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个产业链,一系列新变化的出现,要求科幻行业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内容品质。
“写作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我们独立的个人创造,而不是说去借助人工智能,把写作变成某种有外部力量参与的工匠式的一个过程,否则创作的乐趣就丧失了很多。”刘慈欣说。同时他提醒,人类和人工智能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或许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写作者需要去认真思考作家和文学存在的意义。
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科教育应该如何转型?人工智能对科幻创作有哪些深刻影响?张广清、王峰、杨平在主旨演讲中谈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理工科与创意学科的深度融合,又要重视科技伦理教育,警惕算法对思维模式的潜在影响。科幻文学作为探索未来的重要媒介,要及时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型社会关系,为技术发展提供人文思考的维度,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对技术异化的清醒认知。
谈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文科发展,王威廉表示,文科在今天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当前的学科领域划分越来越精细,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把这些割裂的学科重新聚合到了一起,提供了一种建设新型跨专业学科的可能性。在这种新的视野之下,科幻教育尤其是科幻写作尤为重要,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想象力的生成方式,有助于帮助大家跨越不同专业间的缝隙,更好理解人类文明、理解人类自身,找到表达自己生命思考的有效途径,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在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学术论坛的现场,江波、彭绪洛、刘芳芳、杨辰宇、彭柳蓉、阿缺、索何夫、杨枫、张海龙等也就科幻教育及科幻创作的相关话题展开了对谈。大家谈到,今天我们需要提倡一种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这种素养包括基础的科学认知能力、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与评估能力,以及跨学科的整合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推进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让更多人理解科幻教育的价值,并通过创作教学、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转化,让抽象的科学素养变得具体可感。
此外,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核心活动之一,2025北京科幻之夜暨科幻星球盛典3月30日晚于首钢园四高炉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第三届科幻星球大赛三大参赛单元的9个冠军项目、27个优胜奖项目以及5个“科幻新星扶持计划”项目,李易谦的《维度》、于鲲(分形橙子)的《来自深渊》、王侃瑜的《岛与人》获科幻文学单元冠军。科幻星球大赛是中国自主打造的国际性综合科幻赛事,第三届科幻星球大赛于今年1月启动征集,共收到来自海外10个国家以及国内26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747个参赛项目。
正如邱华栋所说,科幻作为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不仅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探索,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中国科幻作家和研究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从科学前沿汲取灵感、从历史中寻找线索、从人性深处挖掘故事,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创新的思维,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科幻作品,为推动中国科幻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