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手》是早年张国荣的电影。85年还是86年在内地播放。看这个片子的时间,应该是1987年左右。这次重看,当中隔了38年。
《鼓手》是早年张国荣的电影。85年还是86年在内地播放。看这个片子的时间,应该是1987年左右。这次重看,当中隔了38年。
87年我正读高中,当时的学生娱乐就是每周能看场电影。记得当时票价是五毛钱!
38年前的影片,拷贝不时出现跳帧、划伤,卡住,转圈,恰如青春的记忆。
这部八十年代引进的香港电影,讲述一位喜爱打鼓并实现理想的青年励志故事。
片子没什么新意,剧情太平淡而且老套,因为过于散漫,也谈不上什么特点,但是如果看情怀,绝对值5星。因为主演是张国荣!
27岁的张国荣终于可以在这部电影里做正印男主了!虽然电影并没有多出彩,但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因为是张国荣的片子,所以看起来也感觉不一样——爱屋及乌,是不是崇拜偶像都会这样子呢?
这部电影对我个人影响极大。也是我第一次对张国荣有深刻印象,这个后来几十年我最心仪的华人艺人,第一次在我少年的心里埋下了巨星的烙印。
那时候看这部电影,一度感觉不到是港片。只觉得极其阳光,文艺,积极,辉映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之光,让人极其难忘。
当年,张国荣还萌萌哒,满满的少年感,眼睛好亮,其实已经27了,却很嫩很嫩,演中学生毫无违和感,他出道早期青涩帅气的模样给这部剧情平平的影片增分。
我啊,唯独钟爱那时候的他!
现在来看,影片里面有着很新鲜前卫的音乐、时装、生活模式,最重要的是,它充满了香港味道的进取精神与价值观。
甚至整个片子带着的香港电影风格,包括人物造型、色彩等等。
许多人是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了除去常见的打鼓的小鼓,还有架子鼓……
男主陈子洋和朋友的生活方式展现了80年代年轻人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梦想与朝气,鲜活得打动人心,尽管里面的演员跟很多港片一样,总是叽叽喳喳,略显聒噪。
张国荣那时的演技还没表现出来,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基本到位。
他是从《英雄本色》开始,慢慢接到好剧本,戏路就打开了。早期的张国荣实际没演过什么立体一点的角色……
那时,他还没有成名,那么年轻!
他在剧里打鼓很惊艳!
张国荣是真的很会打鼓!拍摄打鼓的镜头都由他亲自上阵,没有运用替身。鼓打得相当专业。
据说,张国荣拍摄时候不想假手于人,希望打鼓的效果较为逼真,特意要求导演能给他一段时间学习打鼓。于是他向片中饰演他老师,有菲律宾鼓王之称的 Fernando Carpio (女歌手杜丽莎父亲)请教。打鼓迅速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找手替!
就是因为打鼓,与导演杨权熟悉的陈淑芬认为张国荣的做事态度认真,觉得他很有潜质。后来成为他的经理人,并把他引荐到华星唱片,由黎小田制作专辑《风继续吹》崭露头角。张国荣继而成为了乐坛天皇巨星。
张国荣饰演的男主陈子洋,痴迷音乐却被家人反对,前辈觉得他玩物丧志没前途,邻居也经常抗议他制造噪音。
但他痴心不改,一直要打下去。
一个人在天台上打,躲在卫生间打。
他背后不离不弃的女朋友也支持他打鼓,饰演女友的周秀兰,脸太宽也有点平,不过青春真美好啊。
身边有一个绝不放弃你的恋人,陈子洋是幸运的,非常幸运!
他在片中通过鼓声发泄着执着的激情、不屈的斗志、肆意的呐喊,让人深深感动而且被鼓舞。
他是那么专注,执着,令人羡慕。
——年轻就该追求理想。
片中几个鼓手变成精神病人的过程好搞笑,也很精彩。
专门在精神病院里表现疯子还在打鼓。说明什么,说明艺术这条路并不好走!金字塔的尖儿只能容得下区区几个人,其它的都是炮灰。
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陈子洋一路挫折,一路坚持,一路打击。在看影片的过程我总感觉有张国容早期奋斗的影子——他在影片中告诉了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持之以恒。
由顾嘉辉作曲,张国荣演唱的《默默向上游》所唱:
“我愿苦痛变力量,默默忍泪向上游。”
"我要逆风去,必须坚韧,明白人一生必经晦暗。"
顾嘉辉的音乐最动人。剧中几首插曲全靠张国荣自己唱。
励志的主题曲在本片里是点睛的实质所在,可以看作是张国荣早期在歌坛的写照。
当张国荣浑厚的声音飘入耳际,我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他的歌声真的极具感染力。大家禁不住鼓掌致意,这一种感动无可复加。
年轻时"默默向上游"的阳光男孩无比励志,可是最终忧郁自尽,真的令人唏嘘……
这部青春励志片里,还加入了父辈追求理想的这条线,努力使故事显得丰满。
男主的父亲是编剧,工作是写剧本,写不出剧本的父亲,在电影里探讨电影一一要票房还是要艺术。
剧情里这点戏中戏的设计,确实使电影内涵超于一般的青春题材。
男主父亲和年轻编剧一直争辩到底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播放在银幕上,老一辈的思想与新一代潮流的思想发生有趣的碰撞。
他们的社会观念和道德标准截然不同,保守与开放,收敛与大胆,双方都不认同对方的剧本,也可以窥见当时电影市场的变化趋势。
年轻编剧吐槽很多感情戏的没有新意,不出彩,都是陈词滥调。他们也直接点明:年轻人是迷茫的,内心是空虚的。
这也与现代生活的广泛年轻人的议题不谋而合。
陈子洋在鼓手比赛中意外地败下阵来。那一瞬间神情立即变得懊丧。
此刻的张国荣确实就像一个不得志的鼓手,他的人生也有怀才不遇。
陈子洋突然放弃了打鼓。
这靓仔有点率性了——付出越多,希望越大,打击就越大。
当然我知道,这个张姓年轻人在娱乐圈曾经苦苦熬过的八年惨淡岁月,一直在默默向上游的黑暗山谷徘徊……
张国荣在片中算是本色出演了。
他最后和父亲一起打鼓的情景,让观众觉得万分感动。
影片最后结束得有点匆忙。
当陈子洋满怀希望与激情在小小的音乐会上唱响《人生的鼓手》时,当时的我足够感性,听得几乎要哭,然而现在只能摇摇头,在微笑中默默叹息……
张国荣的演唱持续时间很长,直至影片结束。
这部香港青春片主题是老套了,虽然励志,也有点梦幻泡影,但它也是有结构的,是飞扬的,激昂的,又是温情的,是可以让当年的观者全身心与之共鸣的。
所以我也曾用这个来激励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要努力奋斗,不轻言放弃!
到如今38年过去了,反而不敢再看这部电影了——追忆太年轻的自己会让自己感伤,所以只看这一遍,不能重看。当然,重看此片还有一个关键原因——今天是张国荣去世22周年。来源:在影视的边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