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影节评委名单争议升级:流量上位还是行业沉沦?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06:12 4

摘要: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评委名单公布,姜文、陈冲、倪妮等7位内娱影人引发全网热议。

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评委名单公布,姜文、陈冲、倪妮等7位内娱影人引发全网热议。

这份名单中既有公认的实力派,也有被网友称为“资本嫡长子”的争议人选,公众对电影节公信力的质疑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

本届评委名单中,姜文与陈冲的入选几乎无争议。

姜文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手握百花奖、金马奖等多项权威奖项,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至今仍是华语电影标杆。

陈冲早在1995年便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导演作品《天浴》曾横扫金马奖,专业资历无可指摘。

但倪妮、金晨等中生代演员的入选掀起舆论风暴。

倪妮虽因《金陵十三钗》成名,但出道十余年仍无权威奖项傍身,近年作品《消失的她》虽票房亮眼,但演技评价始终围绕“颜值大于实力”。

金晨更因《南来北往》中演技短板饱受质疑,网友直指其评委身份“像超市促销赠品”。

争议背后是内娱评委选拔标准的松动。

2024年第十四届北影节评委名单中,刘昊然、屈楚萧等年轻演员因“无代表作”、“依赖导演提携”被批为“资本嫡长子”。

本届延续相似逻辑:陈思诚以“项目投创”评委身份入选,与其《唐探》系列商业成功直接相关。

张子枫虽无大奖,但童星出道的国民度成为“年轻化”策略的遮羞布。

其实,这种“流量置换资源”的模式早有先例。

2023年周冬雨以三金影后身份担任评委尚存争议,而倪妮、金晨等缺乏硬性荣誉的演员入选,进一步暴露电影节对话题度的妥协。

业内人士指出,北影节近年试图通过青年评委吸引年轻观众,却导致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失衡,“评委席成了内娱派系斗争的秀场”。

国际三大电影节对评委资质有清晰门槛。

27岁的章子怡担任戛纳评委时,已凭《卧虎藏龙》、《艺伎回忆录》跻身国际影坛;柏林电影节曾因邀请艾丽·范宁等“流量小花”遭批,但迅速调整策略回归专业导向。

反观北影节,评委标准模糊化导致“镀金”现象泛滥,有演员坦言“当评委是为提咖”。

更值得关注的是“嫡长子”现象:乌尔善力捧的于适凭《封神》男四号角色跻身评委,郭帆的“亲儿子”屈楚萧虽主演《流浪地球》却无奖项加持,陈思诚的“爱将”刘昊然近年作品质量下滑仍获席位。

网友调侃:“这不是选评委,而是认爹大会”。

观众对电影节公信力的担忧已蔓延至行业根基。

台北电影节曾因评委改报奖项、政治立场等争议遭全网声讨,北影节若持续“人情大于专业”的评选逻辑,恐步其后尘。

网友呼吁量化资质门槛:参考金鸡奖“主演作品票房超10亿或获三大奖提名”等硬性标准,或吸纳编剧、制片等多元视角评委。

电影节不仅是行业风向标,更是文化价值的守护者。

当姜文在评委见面会上感慨“电影需要棱角”,或许正是对当下妥协现状的无声批判。

若北影节持续以流量置换公信力,恐怕终将沦为“内娱自嗨的名利场”,而非艺术与理想的圣殿。

评论区交出你的态度!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 文中所涉之时间、过程以及图片,皆源自网络。此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绝无低俗等不良导向。敬请观众切勿对号入座,亦勿上升至人身攻击之类。望观众以理性之态看待本事件,切莫留下主观臆断之恶意评论,须知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倘若本文在真实性方面存有争议,或者涉及事件版权、图片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我们定会予以删除。

来源:中影星际国际影城博罗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