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只是个总兵,哪吒为何被叫“三太子”?原来哪吒压根不是中国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10:51 5

摘要:根据网络平台的数据,电影《哪吒 2》的总票房已经顺利超过了 154 亿元,现在稳稳地排在全球影史票房榜的第 5 名。那个扎着丸子头,脚踩风火轮的调皮鬼又上了热搜。

根据网络平台的数据,电影《哪吒 2》的总票房已经顺利超过了 154 亿元,现在稳稳地排在全球影史票房榜的第 5 名。那个扎着丸子头,脚踩风火轮的调皮鬼又上了热搜。

它跟全球票房榜第 4 名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相比,就只差 10 亿元。这么小的差距,让大家都特别期待《哪吒 2》能冲进前 4 名。

不过有个问题让很多人想破了脑袋:李靖不就是个地方上的总兵吗?他家的老三凭啥能叫“太子”呢?这事说来话长,得从一千多年前,各路英雄“拼背景”的故事讲起。

说出来你或许不信,哪吒原本压根不是我们中国的传说人物。他起初名叫“那吒俱伐罗”,是印度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的第三个子嗣。

敦煌壁画之中,仍能瞧见他当年的模样:浑身肌肉的猛男的造型,瞪大着铜铃般的大眼,露着臂膀,满脸凶煞之相,他的职责就是揍妖怪。也就是专门击杀怪物的战士一般,属于异界的“战斗狂热者”。

在唐朝的时候,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特别兴盛,老百姓一般都把毗沙门视为战争之神,还诚心诚意地去祭拜他。

巧的是,唐朝确实有一个像战神一样的人,叫李靖——就是那个辅佐唐太宗夺取天下、很有名气的大将军。

老百姓心里想:“这两个人都是战神,不如把他们合在一起吧!”就这样李靖就“承担两样任务”,化身毗沙门在天间的使者。李靖白天是很威风的大将军,晚上就成了另一边的神将.

这时候问题来了:印度神话中某位神明的后代,怎就成了中国“太子”呢?其实古代“太子”这个词,并没有现在这样讲究。就像现在称呼领导的孩子为“少爷”,那时地方官员的儿子,也可被称作太子。

在《封神演义》里李靖是陈塘关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区司令兼省长,他家老三称太子,也不算越了级。

还有个冷知识:元朝蒙古人把王爷家的儿子都叫"台吉",听着跟"太子"特别像后来大家就混着叫了。

所以说哪吒"三太子"这个名号,其实是中印文化混搭加上民间口误的结果,跟现在网上那些流行语一个道理。

到了明朝,哪吒经历了“天界大考编”。佛教的修行者集体,转投到道教门下。《西游记》中描述哪吒得到了新的身体。《封神演义》直接改成,太乙真人用莲藕造人。

这就是,从外企跳槽到国企。虽然换了公司,但是“三太子”这个职位,保留下来了——毕竟他爹李靖,现在管着天庭的保安队,儿子挂个太子名号,也不过分。

这时候的哪吒,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娃。从印度猛男,转型成为了中国萌娃。虽然更换了皮肤,尽管造型也发生了改变,可那些老玩家依旧能够认得出来。

明朝的小说家还为他增添了混天绫、风火轮这些装备

现在看哪吒的故事,简直就是文化交汇的典范:印度的夜叉,加上中国的武将,等于李靖;佛教的护法,加上道教的法术,等于哪吒的技能包;西域的传说,加上中原的故事,等于闹海传奇。这个过程就像吃麻辣烫,不管什么样的菜往汤里一涮,那都变成了中国味。

要说还是“剔骨还父”这段情节精彩。印度原版中是父子互相殴打,中国版把它改成了哪吒通过自杀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志向。这样一来,既把那份叛逆的精神给保留下来了,又把孝顺的元素加入进去。这种处理方式,就跟重新拍摄经典电影一样,不但保存住了精彩的打斗场面,而且更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

为何这个“混搭版”能火遍全国呢?关键在于它足够接地气。哪个少年未曾叛逆过?哪个家长未曾为熊孩子而头疼过?哪吒就是那个总是闯祸的调皮小子,只不过他闯的是龙宫,揍的是龙王。

79年的动画片使他成为小英雄,新电影又增添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简直就是流量的收割者。

现在明白了吧?“三太子”这个称呼里面,包含着中外文化的交汇、民间智慧的展现以及时代精神的焕新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就像小编很喜欢的“螺蛳粉披萨”,听上去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吃起来味道却很特别。下次带妹妹去看哪吒的电影的时候,这些小知识肯定比爆米花更受大家欢迎,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结尾

从印度护法到中国熊孩子,哪吒用一千多年完成"再就业"。好文化从来不是独门绝技,而是海纳百川的功夫茶。“三太子”,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号,更是文明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例证,是普通百姓凭借智慧熬煮了上千年的“文化浓汤”。

来源:小兔爱小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