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 要:2024年的中国电影展现出多元化的叙事路径与丰富的表达方式。喜剧片以反讽和荒诞直面社会问题,现实题材借由个体叙事书写时代情绪,女性叙事 用多维视角深入探索性别表达的可能性,历史题材通过对记忆与情感的深度挖掘为影像注入厚重感。类型片延续工业化路径,以成熟
影艺观察
现实镜湖、公共话语与时代刻度:
2024年中国电影创作分析
丁亚平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
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王 婷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摘 要:2024年的中国电影展现出多元化的叙事路径与丰富的表达方式。喜剧片以反讽和荒诞直面社会问题,现实题材借由个体叙事书写时代情绪,女性叙事 用多维视角深入探索性别表达的可能性,历史题材通过对记忆与情感的深度挖掘为影像注入厚重感。类型片延续工业化路径,以成熟的视听语言强化叙事张力。文艺片在边界探索中努力拓展思想空间。作为文化实践的中国电影,试图开辟新的叙事疆域,为复杂的现实注入更多思考维度,呈现出深远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喜剧机制 现实题材 女性叙事 类型 实验性
详见《电影艺术》2025年第2期第71页
电影《热辣滚烫》剧照
重复与时间:
类型电影中的悬念悖论
王耀弘
山西大学文学院2021级艺术学理论博士生
摘 要:在电影体验中,悬念产生需以观众的不确定性认知为基础,类型电影的 悬念悖论却显示出观众对已知的悬念体验乐此不疲。英美学界的解决思路面临推翻悬念定义的逻辑难题,借助思想对信念的超越性,诺埃尔·卡罗尔解决了对不确定性条件的争论,将重复观影正视为一种有益的认知训练。但是,悬念与时间在电影体验中的形式契合是不确定性成为重复驱力的根本原因,重复观影是观众主动的时间综合,“悬而自决”的重复是自我确证与把握流变生命体验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悬念悖论 类型电影 情感认知 德勒兹 时间形式
详见《电影艺术》2025年第2期第80页
电影《惊魂记》剧照
义气、坎普与同人:
香港黑帮片男性气质的变迁
张春晓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后人类文化、
华语电影研究等
摘 要:以《英雄本色》为代表,香港黑帮片的男性气质呈现为一种“过度表达”的义气美学,这与其前身武侠 / 功夫类型以及中国通俗文艺传统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古惑仔”系列和银河映像的作品体现出试图延续又自我反讽的姿态,对应着现实中香港政治经济和主体意识的变化。近年来观众将黑帮片的男性气质视作坎普趣味,倾向于将男性之间“感伤主义”的抒情解读为同性暗示,而《九龙城寨之围城》的成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以女性粉丝为主体的同人文化。
关键词: 香港黑帮片 男性气质 义气 坎普 同人
详见《电影艺术》2025年第2期第89页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剧照
实在的回归:
后疫情时代平民电影的创伤叙事
王音洁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
摘 要:2024年末,平民风格电影赢得瞩目。几部小成本电影反宣发而行,得到市场肯定。这批电影除符合平民电影一贯特征之外,还带有后疫情时代的新 质:对创伤经验的书写和对记忆伦理的展现。在当下电影市场的困局中,这种新质意味何在?在加速迭代、共识难建的自媒体时代,电影突围而出,回归实在,超越现实困境,成为传递创伤记忆、消弭对立情绪、建构对话关系、赢得彼此承认与和解的通道。中国电影焕发出它能动、有生机的样貌,这是宽阔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 创伤经验 承认 记忆的伦理 实在的回归 宽阔的现实主义
详见《电影艺术》2025年第2期第97页
电影《小小的我》剧照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