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3分钟,这部国产片让我大开眼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09:01 5

摘要:妖怪,总是以亦正亦邪的形象出现,有神通也有七情六欲,不像神仙高高在上,它们更接近凡人。

越来越觉得,中国神话体系是一块宝藏。

神仙妖怪、爱恨情仇,精彩故事应有尽有。

其中以妖怪的异闻传说最多,也最吸引人。

妖怪,总是以亦正亦邪的形象出现,有神通也有七情六欲,不像神仙高高在上,它们更接近凡人。

如果你也对妖怪感兴趣,不要错过今天推荐的这部影片。

导演: 戴修扬

编剧: 戴修扬

主演: 陈连山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23-04-21(中国大陆)

集数: 8

单集片长: 13分钟

没错,又是一部冷门宝藏纪录片,片名就叫《妖怪传》。俨然一部中国妖怪档案,豆瓣评分8.2。

全剧共8集,单集13分钟,每集介绍一妖:狐妖、山魈、龙、姑获鸟、金乌、鲲鹏、天狗、无支祁、蛇妖……

一口气刷完发现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不够看,这种妖怪百科当然是多多益善,拍个一百集都不嫌多。

片中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作为专家顾问,科普中国传统神话和历史,绝对涨知识。

其间还有国风动画和真人演员演绎妖怪故事,制作十分用心。

这部纪录片可能会打破你对很多妖怪的刻板印象

狐妖

在众多妖怪当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狐妖。直到今天,“狐狸精”三个字还经常被拿来骂人。

然而,狐妖最早其实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的很多部族就是以狐狸为图腾崇拜。

从商周到秦汉,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墓葬,常常可以看到瑞兽九尾狐陪伴在西王母身侧。

狐妖对华夏文明的源头有着深远影响。

相传大禹治水时,整天忙碌三十岁还未娶妻,路经涂山,遇一九尾白狐,涂山人认为九尾狐是吉祥的预兆,于是大禹在九尾狐的启示下迎娶了涂山女子为妻。

之后,他的儿子启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然而,狐妖的地位随着时间逐渐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消失,狐妖也跌落神坛。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被后世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作为那个时代的志怪小说顶流写手,他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干宝写了一个叫阿紫的坏狐妖。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沛国郡,有个叫王灵孝的年轻人突然失踪,后来被人发现昏倒在城郊的野坟里。

被找到时,他的样貌变得很像狐狸,而且不懂人语,只会哭喊:“阿紫”,十多天后才清醒。

他回忆之前在房里听到鸡棚有动静,过去一看发现一个美艳女子正在偷鸡。

女子不仅毫不慌张,还对他嫣然一笑说要做他的妻子……

原来是千年狐狸幻化成的狐妖阿紫。

干宝笔下的狐妖,大多狡诈、邪恶、还引诱加害凡人。

他特地注明: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狐妖从受人崇拜的瑞兽,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妖孽。

此后,人类对狐妖一黑就是一千年。

明代的《封神演义》更是把狐妖黑到了极致。

然而历史研究表明,商朝灭亡与苏妲己没有任何关系,妲己被写成了祸国殃民的狐狸精,不过是拉女人背锅的红颜祸水论罢了。

直到清代,终于有人为狐妖鸣不平了。

聊斋先生蒲松龄对狐的偏爱溢于言表,《聊斋志异》490个短篇小说,狐妖的故事占去了84篇。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个个有情有义。

婴宁,寄托了他对女性美好的最高理解。

辛十四娘,更是侠女版的狐妖,拼尽全力为丈夫冯生伸冤。

狐妖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害人的妖孽了。

连妲己都忍不住吐槽:都是志怪小说作者,怎么思想境界,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差别就这么大呢?

山魈(xiāo)

除了狐妖,还有一种动物幻化成的妖怪常出现在古籍中。

南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一种名叫山魈的妖怪。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姓王的小伙捉螃蟹时突然发现蟹笼里的螃蟹不翼而飞,只留下一截木头,小伙怀疑木头有问题,打算带回家当柴火烧了。

不料那木头竟变成一个妖怪,自称山神,求小伙放了他。

见小伙不理睬,妖怪开始追问小伙的姓名,小伙也不回答,把妖怪丢进火堆,妖怪在惨叫声中不见踪迹。

原来那妖怪就是山魈

《述异记》提到不能让山魈知道你的名字,一旦它知道了就可以加害你。

至今还有传说在山上不要直呼同伴姓名,可能就源自这个传说。

相传山魈还有驱使老虎的本领。

唐代时,谁要翻山越岭,或在山上过夜,就要给山魈上供,可保一夜平安。

今天看来,山魈的原型应该是一种狒狒,因体型大有攻击性又爱吃肉,古人恐惧,就将它想象成了妖怪。

山魈也是年兽的原型。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民间会在正月初一放爆竹来驱赶山魈,那时候的爆竹,真就是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产生非常响的声音,所以叫爆竹。

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化成放鞭炮驱赶年兽。

山魈最初也不是一种邪恶的妖怪,更像是一种山神、农神

可到了宋代,山魈突然“黑化”。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暗黑的故事:汀州刺史元自虚的邻居,就是住在枯树中的山魈一家,家主自称萧老,暗指老魈。

萧老能预测凶吉祸福,表示可以帮助元自虚,只求和平共处。

元自虚表面应承,心中不屑,他趁萧老出远门,将山魈一家全部烧死。

萧老悲痛无比,召唤猛虎杀死了元自虚全家。

人类和山魈从此“结仇”,山魈的形象也变得越发诡谲。

《妖怪传》中还有一集介绍了与中国人渊源最深,也最神秘的

今天的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然而,最初的龙并不尊贵,甚至龙肉还是一道美食。

所以龙究竟是什么?

学界关于龙的原型有几种推测,第一种认为龙的原型就是扬子鳄

第二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龙的形象主要还是像蛇。

第三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吞并了其他部落,几个部落的图腾动物一合并,就成了龙。

第四种说法认为龙是人们对雷电的想象。

龙的字形像闪电,发音也跟打雷时的轰隆声很像。

不同于今天的尊贵地位,龙最开始只是天帝的拉车苦力,在神界并没有权力。

直到《山海经》应龙出现,局面扭转了。

应龙生来与众不同,带着双翼,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对于龙来说也是一样,应龙为黄帝办了一件大事,从此带领龙族走向巅峰。

《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记载:应龙为黄帝神龙,司雨

应龙帮黄帝与蚩尤作战,身受重伤无法返回天庭,被黄帝安排居住在南方。

没了应龙的北方陷入大旱,百姓向天帝祈求应龙行云布雨。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司掌雨水也就成了整个龙族的使命。

农业时代,人们非常看重雨水,能下雨的龙就成了全民偶像。

一个有粉丝、有热度、有流量的偶像,注定会成为大众传媒的利器。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利用了这一点,在记述汉高祖刘邦时,司马迁发现他不学无术、一无是处,但却得了天下,如果照实写,怕对后世影响不好。

司马迁就编了个故事,说刘邦的母亲在梦中遇见神明。

刘邦的父亲看到一条龙覆在她身上,不久母亲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此后,龙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词

龙既威严又神秘,简直和王者天然匹配。

后世帝王都想和龙扯上关系,给自己“镀金”,龙也就逐渐被政治化了。

咖位升了,外貌也得升级。

宋代画家郭若虚定下了三停九似的画龙标准:鹿角、驼头、鱼鳞、鹰爪、虎掌、牛耳……就是今天我们最常见的龙形象。

《山海经》《搜神记》,再从《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

看似在讲是神鬼魅怪和奇异现象,实则是反映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社会问题。

正如陈连山教授所言: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看完《妖怪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原来年兽的真身是山魈,原来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原来食月的是蛤蟆,天狗只是个背锅的…

打开这本中国妖怪档案,仿佛进入了一个独属于中国人的仙魔宇宙。

当我们艳羡国外影视作品创造的魔幻世界时,可曾想过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就有灿若星辰的奇思妙想。

如果影视从业者和动画人肯沉下心来挖一挖,必定会发现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本文作者:RAMA

来源:豆瓣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