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海外1.04亿票房,美国945家影院,这成绩咋样?能打败哪吒的只有李连杰。
-《哪吒2》海外1.04亿票房,美国945家影院,这成绩咋样?能打败哪吒的只有李连杰。
乍一听,这话挺虎的吧?但转念一想,细品细琢磨,似乎也不是全无道理。
咱们今天打算从另一个角度聊聊,为啥这个话题能火起来,背后又藏着点啥道道。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绩确实亮眼,尤其是那海外1.04亿的票房,直接给国产动画贴了个-走出去-的大红标签。
更别提北美945家影院的排片,那可是国产动画史上少见的-大手笔-。
但这数字放在好莱坞大片面前,可能还不够塞牙缝。
毕竟,漫威一出手,三四千家影院起步,就连小成本的独立片都能轻松过千。
可问题是,国产电影向来在海外市场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成绩,大家自然高兴得像过年。
但高兴归高兴,别只盯着票房数字,背后的逻辑才更值得琢磨。
《哪吒》的成功,真不是靠-天降神兵-那么简单。
这片子够新潮。
烟熏妆、川普腔、魔童人设,直接颠覆了传统形象,既有点反叛的劲儿,又不失人情味。
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子,什么-乾坤圈--混天绫-,这些耳熟能详的元素巧妙地融进剧情,观众看着既觉得熟悉,又觉得新鲜。
尤其是海外观众,他们本就对东方文化充满好奇心,这片子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说白了,《哪吒》是用接地气的方式讲了个有底蕴的故事,这一点,恰恰是它能在海内外市场通吃的关键。
但票房背后,还有更大的话题。
这片子能火,得感谢-海外华人团建-。
这话不假,毕竟北美市场的华人观众一直是国产电影的重要后盾。
但光靠华人还不够撑起1.04亿的票房,更多的,是《哪吒》成功地打破了文化隔阂。
它的故事内核,讲的是一个-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我要活出自我-的成长历程。
这种主题,甭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能感同身受。
再加上动画片的形式本身就降低了理解门槛,老少皆宜,海外观众自然愿意买账。
说到这儿,咱聊聊李连杰。
能打败《哪吒》的只有李连杰,这话听着像句调侃,但其实有点脑筋急转弯的意思。
李连杰的时代,靠的是拳拳到肉的真功夫,打的是实打实的-硬桥硬马-。
从《黄飞鸿》到《致命罗密欧》,再到后来张艺谋的《英雄》,李连杰用一身功夫真真切切地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尤其是《英雄》,北美2175家影院的排片纪录,至今没人破。
那会儿,-中国功夫-就是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李连杰、成龙甚至李小龙,都是靠这张牌在海外打响了知名度。
可时代变了。
如今的海外市场,对纯功夫片的兴趣正在减弱。
观众的胃口被漫威、DC这些超级英雄大片养刁了,他们想看的,不仅仅是拳脚功夫,还要有更复杂的剧情、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换句单靠挥拳头,已经很难再打动人心了。
李连杰的成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而《哪吒》的爆火,代表的是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
从功夫片到动画片,从-打出来-到-讲出来-,这背后,是中国电影人对叙事方式的探索和改变。
但你要说李连杰就-过气-了,那可真是大错特错。
他的成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奠基石。
他用自己在好莱坞的打拼经验,为后来者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没有他的-功夫热潮-,中国电影在海外的认知度可能还停留在更低的水平。
而《哪吒》的成功,则是在前人铺好的路上迈出了更自信的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哪吒》并不是在-打败-李连杰,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
咱不能光顾着吹《哪吒》的彩虹屁,也得冷静看看差距。
945家影院的排片,放眼全球市场,其实还算不上-现象级-。
而且,这成绩更多是-小而美-的胜利,而非-大而强-。
国产动画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彻底站稳脚跟,光靠一部《哪吒》显然不够。
技术、创意、营销,哪个都不能落下。
尤其是和好莱坞相比,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这是个硬伤,但也是个机会。
就像《哪吒》用创新的方式讲了个传统文化故事,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多元的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更精彩。
未来的中国电影该怎么走?这问题可不好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文化自信。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数不清的神话传说、传奇故事,这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把这些内容转化为全球观众都能接受的作品。
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或许,能打败《哪吒》的,不是李连杰,也不是某个特定的电影人,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超越。
,扯远点,说点儿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事儿。
《哪吒》的成功,其实还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那就是中国观众的审美在变,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也在变。
我们不再满足于-跟随者-的角色,而是想要成为-引领者-。
这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更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增强。
李连杰的时代,靠的是拳头;《哪吒》的时代,靠的是脑袋。
未来呢?谁知道呢,也许是靠心吧——用真心去打动观众,用诚意去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也是文化的力量。
你说呢?
来源:童年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