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重映:一段写给时光的暗语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24 17:16 1

摘要:电影《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正式上映,在元宵节发布的那款海报,还原了片中苏丽珍和周慕云并肩同行的经典画面。颇富意味的是,这次苏丽珍没穿旗袍,而是换了一件现代风衣。单是这款海报的设计,已足够引发影迷追索的欲望,毋庸再提影片关联了《重庆森林》,且以《蓝莓之夜

电影《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正式上映,在元宵节发布的那款海报,还原了片中苏丽珍和周慕云并肩同行的经典画面。颇富意味的是,这次苏丽珍没穿旗袍,而是换了一件现代风衣。单是这款海报的设计,已足够引发影迷追索的欲望,毋庸再提影片关联了《重庆森林》,且以《蓝莓之夜》为精神续集。首日票房3000万,便是影迷对于这份追索的具象解读。影片新加的5分钟新片段里,苏丽珍的吃与送出及取回钥匙的画面干脆利索,甚至显出一些粗鄙,完全颠覆了首映版《花样年华》的欲说还休,雾里看花,层峦叠嶂。这或许是导演王家卫写给时光的暗语?毕竟过去了25年,他曾说过,电影是写给时间的一封信。

《花样年华》元宵节发布的海报

由爱情开始的社会观察片

对于王家卫而言,《花样年华》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张名片,大部分内地观众是从此片开始认识王家卫的。精致的影像造型,哀婉忧伤的旋律,含蓄经典的东方情感和故事,尤其充满怀旧式美学的旗袍,让人们牢牢记住了终日戴着墨镜的导演的名字,人们甚至亲昵地称之为“墨镜王”。

这部影片不仅在千禧年掀起一股强烈的观影热潮,而且长时间以来余波不断,获得了多个国家的奖项,好评如潮,在西方媒体眼中,它是最完美的王家卫作品,以及地位最高的华语片之一。能在欧美电影界获得如此广泛而长久赞誉的作品,在中国影坛屈指可数。

25年后再看《花样年华》,我观影的过程似乎更为平静,对于该片的解读,也更趋理性,某种意义上,它其实是一部由爱情开始的社会观察片。作为邻居的苏丽珍和周慕云,从对方和自己另一半的同款皮包和领带里,发现了另一半出轨的秘密。确认这件事真实性的过程中,两人从日常打招呼的普通邻居,迅速升级到约饭、借书的朋友。吃饭和借书原本就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花样年华》之所以成为经典爱情片,概因其间东方暧昧雾里看花的神韵。但更令我悸动的,是片中人物在芝麻绿豆的日常生活里的小算计:

楼道里人多嘴杂,每一个“好心”的邻居,都是监视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摄像头。譬如苏丽珍穿旗袍一个人去买面,煮了一大锅芝麻糊,拎什么样式的皮包,走得太早,回来太晚,都会被邻居怀疑;周先生一个人应该买多少饭,撑什么颜色的伞,和太太吵架了,不是私事,是整个楼道都心知肚明的家常;当苏丽珍被发现在周慕云家里时,孙太太和顾太太假装不知,但直接把麻将局搬到顾太太家里,麻将桌上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毫无散场的迹象,大家心照不宣,不过是想看戏吃瓜,看看什么时候,能把苏丽珍逼出来。

这场戏对于人性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孙太太的客厅,就是一个邻里间的小社会,每个人都各怀心思。而苏丽珍在公司帮老板周旋于太太和情人之间,看起来妥帖用心,但私下里,她要老公带一样颜色的皮包给老板的太太和情人,老板也许也会后院起火?她也是看客的心态。

《花样年华》中的这些人物,看似生活安稳,其实,在这岁月静好的表象下,暗流涌动。不按套路出牌的王家卫,在电影的结尾,安排了戴高乐访问柬埔寨的镜头,这是将周慕云的私人情欲置于了历史荒原中?在那样的年代,个体的命运不过是显微镜下的一粒尘埃。——某种意义上,《花样年华》也可谓一部由爱情开始的社会观察片。

王家卫的“一息之地”

电影《花样年华》的灵感来自作家刘以鬯创作于1972年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对倒》。小说以香港为背景,借鉴集邮中的“对倒”概念展开叙事,描写两位素不相识的主人公淳于白与亚杏的平行故事线。结尾是两人在同一个影院里看了同场电影,直到散场都不知道彼此存在,但在各自回家后,都做了一个与陌生人有关的梦。

王家卫没有直接改编《对倒》的情节,但在叙事策略、主题内核及美学形式上都有所借鉴。故事本身并无特别闪亮之处,电影最终能成为经典,在于王家卫的镜头语言。当然,影片头尾的三段话是该片的点睛之语,就像凤凰的翼翅安放在了最富风华的梧桐树上。而这三段话,摘自《对倒》。故而,王家卫特别在电影的结尾作了鸣谢“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在《花样年华》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是周慕云独自对着树洞讲述他的秘密。25年后,在导演特别版中,梁朝伟紧贴着树洞的背影,像一个无助的、急需支撑的流浪者,被放大到了整个银幕中,给观众一种很深的压迫和挣扎感。这个经典桥段的源起,或可追溯到其创作者王家卫的人生经历,他生于上海,5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1963年,他随父母返回上海,和哥哥姐姐被迫分离了十多年。一家人四处飘散,像那些“无脚鸟”一样。这种文化与空间、时间与身份割裂的焦虑与伤感,最终成为王家卫作品里永恒的痛。细究王家卫的电影,几乎都有这种隐隐的缺失和惆怅,爱情,婚姻,人生,心理认同……处处割裂又弥漫着无处不在的暧昧,那些雨夜、灯光,摇晃的影子,其实是他自己打造的另一种形式上的“树洞”。

而在导演特别版《花样年华》新增的片段里,苏丽珍向周慕云要回钥匙的情节,呼应了1994年《重庆森林》的桥段。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便利店是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他说这是他的“一息之地”。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花样年华》重映,与时俱进的王家卫用回答AI来制造噱头:“在我的原计划里,60年代只是其中一段。《花样年华》最早的片名叫《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说的是上个世纪三样发明彻底改变了男女关系。第一样是60年代的电饭煲,它把当时一部分的女性从厨房里面解放了出来,走向社会。《花样年华》故事的源头就是从一个电饭煲开始的。第二样是方便面,一个人一碗面,是享受单身的开始还是结束?第三样是24小时便利店,它的出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息之地。我们最先完成的是2000年的故事,因为是当代的场景,相对简单,接下来我们开始拍60年代。结果越拍越长,方便面的故事就无疾而终了。”

在《花样年华》新的片段中,苏丽珍与周慕云之间的交集来自钥匙。钥匙是王家卫电影里一个富有寓意的符号,《重庆森林》里有,《蓝莓之夜》里也有,《花样年华》里这样氤氲的情感,自然是不能缺失的。钥匙开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门,更是人的心扉。

苏丽珍要回钥匙,其实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故事的最终走向由观众的心情而定。但在《花样年华AI十问》中,王家卫分享了25年前对片中人物不同结局的取舍,他删除了苏丽珍回归家庭的段落,他希望苏丽珍可以走得更远,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女性。这一点,或许可以在此次重制版的电影海报上得到佐证——张曼玉的名字排在了梁朝伟的前面。这个细节让我想起黄霑《沧海一声笑》里的歌词“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25年前的港片,又渐渐地拉近了。(杨道)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