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电影《哪吒2》以惊人的票房成绩成为现象级电影,不过越来越觉得,其票房攀升轨迹和网红直播打PK的运作模式呈现出了诸多的相似性。虽然两者看似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本质上都依赖于流量驱动、情感动员与群体狂欢,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近段时间,电影《哪吒2》以惊人的票房成绩成为现象级电影,不过越来越觉得,其票房攀升轨迹和网红直播打PK的运作模式呈现出了诸多的相似性。虽然两者看似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本质上都依赖于流量驱动、情感动员与群体狂欢,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哪吒
1. 数据竞赛与即时反馈
网红直播打PK的核心是通过实时数据(如打赏金额、在线人数)刺激观众参与,而《哪吒2》的票房爬榜同样依赖单日票房破纪录、全球排名变动等数据的即时播报。例如,《哪吒2》单日票房多次突破5亿,并实时更新全球票房排名(从第8名冲击前5),这种“冲刺榜单”的叙事模式,与网红高喊“家人们冲榜”的战术如出一辙。
另外,平台通过预测票房(如DeepSeek预测其全球票房将达173亿)制造“未完成目标”的紧迫感,进一步刺激观众“补票”心理。
2. 情感动员与群体认同
网红直播通过“家人们”“支持国货”等话术强化群体归属感,《哪吒2》则利用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吸引观众。例如,影片被宣传为“打破好莱坞垄断”“全球TOP30唯一非好莱坞动画”,激发观众以“支持国漫”为名的集体行动。甚至出现“二刷三刷”现象,部分观众直言“自己的孩子自己宠”,将票房贡献视为对国产动画的“投资”。这种情感绑定与网红呼吁粉丝“守护主播荣誉”的逻辑高度相似。
3. 排片策略与流量垄断
网红直播通过高频次、长时间直播占据用户注意力,《哪吒2》则以超大规模排片(如港澳地区日排片800场、IMAX场次一票难求)形成“票房虹吸效应”。影院密集排片挤压同期电影生存空间,类似网红PK中“霸屏”战术,最终实现“赢家通吃”。
网红打pk
1. “造神”与“毁神”的集体狂欢
网红直播的观众既是打赏者,也是“造神运动”的参与者;《哪吒2》的票房奇迹同样依赖观众的主动传播。影片通过“自来水”口碑(如社交媒体刷屏、影评人推荐)形成裂变效应,甚至出现“黑粉群”反噬现象,争议本身成为流量助推器。这种“捧高踩低”的舆论生态,与网红PK中“粉黑大战”的戏剧性冲突如出一辙。
2. “口红效应”与情绪宣泄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观众更倾向于为低成本娱乐(如电影、直播)买单。《哪吒2》以“合家欢”属性吸引家庭观影,并通过哪吒“反叛成长”的叙事提供情感宣泄出口,类似网红通过搞笑、卖惨等内容满足观众心理需求。两者的成功均映射出社会情绪的集体投射。
3. 算法时代的“数据迷信”
无论是直播平台的算法推荐,还是票房预测模型(如猫眼、灯塔专业版),数据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观众被训练成“用脚投票”的群体,通过票房贡献表达立场,而影片质量反而退居其次。这种“数据即正义”的逻辑,与网红依赖打赏榜单证明自身价值的模式不谋而合。
1. 资本驱动的“虚假繁荣”
网红直播依赖打赏流水支撑虚假繁荣,而《哪吒2》的票房奇迹也被质疑存在“刷票房”行为。例如,有报道称部分观众为“冲榜”重复购票,甚至出现组织化黑粉群,暴露了数据泡沫化风险。若行业过度依赖短期流量,可能重蹈“票房注水”覆辙。
2. 内容创新与技术内卷的悖论
《哪吒2》虽以138家动画公司协作、4000人团队“死磕”技术为卖点,但其叙事内核被批评“未超越前作”。这类似网红追求“技术流”特效却忽视内容深度。若行业陷入“技术内卷”,恐难持续产出优质IP。
3. 行业标准的重构与分化
《哪吒2》的成功抬升了动画电影的商业天花板,但也加剧了“马太效应”。中小成本影片生存空间被挤压,行业可能走向“大片垄断”格局,与直播行业“头部主播通吃”的现状相似。
《哪吒2》的票房神话与网红直播打PK的相似性,本质上是流量经济与注意力资本的共谋结果。两者的短期爆发力值得肯定,但若沉迷于数据游戏,忽视内容本质,终将透支观众信任。正如文化评论人韩浩月所言:“《哪吒2》的成功填平了行业对工业化的疑虑,但若仅以票房论英雄,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或将昙花一现。”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流量狂欢中坚守创作初心,让“哪吒”真正成为文化符号,而非资本博弈的棋子。
来源:悲悯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