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看过了今年春节档的6部电影之后,《人物》读者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二姐、一位普通北京市民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不是专业的影评,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爱电影的人的一些真实感受,不仅仅关于眼前的这6部电影,更关于我们为什么永远需要电影院和电影——
在看过了今年春节档的6部电影之后,《人物》读者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二姐、一位普通北京市民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不是专业的影评,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爱电影的人的一些真实感受,不仅仅关于眼前的这6部电影,更关于我们为什么永远需要电影院和电影——
文|原版二姐
为什么要在春节看电影?
2024年,我去电影院看了50多场电影,对我来说,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日常娱乐方式。至于春节看电影,唯一区别只是平时自己看,春节档栋梁(我先生)一块儿看。
但早些年的时候,娱乐方式少,新年或者春节时看电影,还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去电影院看香港电影还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去看成龙的动作电影,几乎是过年的规定动作。记得1995年去看《红番区》,大冬天的我跟栋梁看完出来在公车站等车,冻得鼻涕要过河了,但说起刚刚看完的电影,很开心,聊完《红番区》我们俩又说到了《纵横四海》,从钟楚红明艳大气说到张国荣比发哥矮那么多,可是气势上一点儿都没输给周润发。那时我并没想到有个词叫「风华绝代」,这4个字只属于张国荣。
后来,冯小刚的那些电影承接了香港贺岁电影的习惯,又嫁接了他自己的特点,我很喜欢。
1997年的《甲方乙方》;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当时都是贺岁档期看的。那时候新年之前看冯氏喜剧真的是时尚潮流,说是民俗也不为过。贺岁档别人都在谈论,你没看过你就插不上话,就流行到这个程度。
北京人的贫而不坏,在冯小刚的那些电影里表现得最精准。现在回想起来,这几部贺岁片是「温暖的喜剧」,这5个字是贺岁档期最合适的电影类型,拿到现在,放春节档我觉得也是合适的。看冯小刚的贺岁片,跟着葛大爷笑一笑,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有着大大小小的希望,那种感觉,挺好。
再后来,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春节档的电影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春节看电影也谈不上什么仪式感,很多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性,有报道说,很多人一年只在春节期间进一次电影院,看什么电影也是随机,原来我还不信,但最近几次赶上春节去看电影,我特意观察了一下,不止一次、不止一家人,有三代六口的,也有夫妻二人的,他们是真不知道要看什么,站卖票柜台,犹豫、纠结、摇摆、磨叽……最后选了一部搞笑的。
这也是这些年春节档电影的一个特点——春节去看电影,就是玩儿,就是图一个热闹。
图源电影《甲方乙方》
这一年的春节档
今年春节档的6部电影,我都去看了,最喜欢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两天之内二刷——初三下午跟闺蜜看的2D版。回家立刻买了初四下午的3D版,带栋梁去看。3D版的效果比2D版好出40%。这才是春节档应该给观众上的大餐啊。
看《哪吒2》之前,闺蜜大哈尼说,近些年国产动画「可出息了」,需要大力支持。铁了心要看之前我略有迟疑:第一部没看,这一部能看明白吗?我认为好的续集应该没有门槛,就是即便没有看过前面的,也不耽误理解这一集,如果看过,会感觉更亲,没看过也不用先去补课,上来就能看。有些高深的续集,nèng得跟考大学似的,得先上补习班,那不是考验观众的智商,那是考验观众的耐心和时间。
电影开始后,所有的疑问在观看过程中都被打碎了。我因为没看过上一部,以为是站在平地上,不知道创作团队是填了多少坑,才让我感觉是站在平地上;刚站稳,那种燃、爽、震撼、开心、痛快,就好像坐上了电梯,一路顶上国贸80层,不下来了…...
《哪吒2》上来三五句话就把上一部的故事给总结了,丝滑进入这一部。这一部的故事也不复杂(虽然那些兵器啥的名字我并没记住),里面各种元素都有,有亲情有幽默也有反抗和不服,居然还有考编。每种元素调和得刚刚好。节奏控制得不快不慢。谁能想到,这部动画片居然关照到了我们的生活:爸爸妈妈各自希望孩子什么样,改来改去还是第一版最好,看到此处我好想说,我要当甲方!闺蜜回家还查了,冰是否导电;鱿鱼须子断了是不是能再生……里面所有的动物形象都有小表情,一人血书求导演下一集复活申小豹。还有还有,最后那场大战好燃啊,看到哪吒他们冲出来我都激动得快哭了——看这乱七八糟、语无伦次的观后感,就知道看完有多激动。不是我一人儿激动啊,3D版那场看完出来,旁边有个小伙子跟他的同伴说:「不枉我期待一场。」听了这话我真的很感动。这是观众与制作团队的双向奔赴。这简简单单7个字,是多么巨大的肯定。这就是《哪吒2》给全国人民包的过年饺子。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其实,今年春节档的6部电影,我最想看的是《封神·战火西岐》(简称《封神2》)。因为《封神》的第一部我就很喜欢,在2023年夏天一气儿看了3遍,那种华丽的视觉效果是真的需要在大银幕,最好是在巨幕、IMAX看才带劲。虽然有特效加持,它的文戏部分并不弱,主要人物都很饱满。所以对《封神2》很期待。毕竟,费翔老师以一己之力统一了我国老中青三代女性的审美,他才是真正的翔ray呀,一个翔ray能顶8个质子。
一定是因为期待值拉太高,没有达到就难掩失望。如果没有第一部参照,这一部,你说它是大烂片吗?似乎也不至于,但确实跟第一部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感受。
先说故事。「战火西岐」又名《邓婵玉:我在西岐当卧底》。不提土行孙我没意见,但邓婵玉跟姬发有感情线,当然不犯法,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这俩人的感情线占据了整个故事太多的空间,于是其他的信息就没地儿了。所以整个故事,像一个缅因猫,看着那么大,一张嘴,喵……144分钟的电影,它根本没有必要抻这么长,有效内容一个小时就能说清楚了,其他时间可以填进更多的有效信息。不论你编剧怎么改,你多么想表达,这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你能不能在有限时间里多给观众一点内容?第一部的内容含量要比第二部多得多,所以第二部它不是简单,它是单薄。
本来我有8分是冲着费翔来的,结果他总共没10分钟戏份。姬发经过了第一部的洗礼,感觉这个人,他咋抽抽儿回去了?我觉得他几乎成了一个工具人,就为了陪衬邓将军有多么的杀伐决断、干脆利落。第一部里每个人物都饱满的,但这一部特别单薄、干瘪。
散场出来,听见一个小伙子问他的同伴,「你还想看三么?」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我也问自己,还想看三么?出来了大概率还是会看的,不死心也不甘心啊。
图源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我上一次看徐克作品是《智取威虎山》。这些年过去,没咋关注过他,觉得曾经监制过《笑傲江湖》的导演,咋着也不会太离谱吧。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不能说离谱,只能说,我没看懂,没明白总可以吧?
啥叫「侠之大者」啊?体现在哪儿了啊?两个半钟头电影,一个半钟头多是郭靖跟黄蓉互相寻找,仨孩子三角关系,还有半个钟头给欧阳锋出来争天下第一(为什么给欧阳锋这么重的戏份,我没想明白,肯定不是因为徐克和梁家辉关系好)。到最后,郭靖主张和平的主旨,就说了几句这电影就草草结束了。蒙古大汗领兵出征,那要做多少准备,结果你郭靖劝了几句,他就,回去了……这是玩儿呢么?你即便顾不到写郭靖小时候师从过哪些人,又如何机缘巧合跟哪些人学了绝世武功,这些都简单带过都没关系,但你既然叫侠之大者,总要描写一下郭靖大战之下如何守城吧?郭靖之所以成为一代大侠,不就是因为守城抗敌吗?这可好,古往今来第一个凭嘴炮儿就退兵的,居然是郭靖,所有的脱口秀演员加起来都没他能说。
一部电影,最基本的故事层面给整得这么稀碎,其他的也就不用说了,什么表演啊都不用说了,谁也救不了。
虽然真心失望,但是华筝还是出彩的。朋友圈一边儿倒地夸华筝,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成长在马背上的草原公主,我看过的最好的华筝。
图源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唐探」系列我一部都没看过,只是听说票房很好。大年初五早上10点半,影厅有20个观众,有明显是一家子的,还有用轮椅推着老人来的,说明啥?说明「唐探」还是有群众基础的。
都说陈思诚是最好的产品经理,这话是褒是贬见仁见智,这部《唐探1900》,我觉得更像是把短剧拉长了拼起来的,也是算得很精准,哪儿该有什么,都卡着点儿呢。但就是搞笑太用力,它就没那么好笑了。有些情节,比如魔术表演那段,我都想说,别挠我了我笑还不行么?结果看完出来,电梯里一个跟我同一场的女观众跟她同伴说:「笑点不多。」
和「唐探」类似,「熊出没」系列也坚持很多年了,年年都挣钱,肯定有它的道理。去年春节我在一个电影院卖票柜台,碰到一家三代六口人,站那儿不知道看什么,现商量,最后熊出没胜出:全家都能看,尤其是孩子想看。
果然还是更适合小朋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比较粗放……但是娃娃们可开心了。谁摔个大马趴、谁出糗了,孩子们都立刻给出反馈。小朋友们真纯真啊。我开始还好奇他们能不能看明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最后小亮危急关头,光头强开始抒情上价值,前排一个小男孩都急了,大声说,「快点儿啊你干嘛呢?!」小朋友什么都明白,并且比我们大人勇敢,我们就是心里蛐蛐,小朋友直接喊出来。
今年春节档看的最后一部是《蛟龙行动》,大年初七的中午,没想到评分不高的《蛟龙行动》也有两成的上座率,果然春节档是最好的档期。
电影确实是紧张激烈,确实是两个半小时一下就过去了:146分钟里大概有120分钟是各种爆炸、枪战,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看完以后,每个人都是谁、他们有什么性格特点、有什么故事,我几乎想不起来,就是电影里有很多人,但是没有人物,因为每一个人都面目模糊,他们只是完成导演给的活儿,起到连接情节的作用而已。如果说,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人物,就是王俊凯演的声纳兵小浪,好歹他出现的时候,我是跟着紧张啊。
看完自我总结了一下,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能看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潜艇这个东西在我的知识范畴之外,相当于看了半个科普——我没听说过声纳兵,也不知道潜艇还分不同的种类和功用,也是第一次认识「艏」这个字。
图源电影《蛟龙行动》
特效和女性角色
看完了今年春节档的所有电影,我还有几点特别的感受。一个是关于特效。
春节档图热闹,视觉肯定是重要元素。《封神》的第一部很华丽,视觉效果也是吸引我的重点。这一部,视觉就那么回事儿。说实话吧,比那么回事儿都还差点儿。殷郊三头六臂的形象跟肥皂似的;开头仙人们救殷郊,那特效也十分塑料。闻太师的十绝阵,绝在哪儿啊,那光柱不就探照灯吗?灰飞烟灭的视觉效果,N年前灭霸打完响指观众就已经看过了。
在AI突飞猛进的今天,视觉效果这个事儿,我觉得已经不是纯拼技术而是更多的是拼想象力了。大、猛、肯花钱不一定带来视觉的惊艳,有一个词叫举重若轻。正面例子请参照《哪吒2》。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去年重映的时候,我又去电影院重刷了一遍,十几年前的电影,那些小小的「戏法」如今看来依然让人觉得新奇,不就是因为它充满了想象力吗?
还有一点是审美。
如果说我个人对《哪吒2》有什么小遗憾,我觉得就是最后哪吒肉身成了之后,变得那么漂亮,多少屈从于所谓的主流审美,就让他一直黑着眼圈、圆乎脸、牙不齐怎么了,都「若世界不容,我就扭转乾坤」了,何必一定要那么俊美,长得不那么漂亮又如何?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和这一点类似的还有,以男性为主体的各大创作团队,对于女性角色的审美和表达。
《封神2》让邓婵玉脱离跟土行孙的婚姻设定,是进步,但现在这个写法,进步得不那么彻底。那个阿婆说「姑娘你婚配了吗你看我们侯爷挺不错的」,我当时简直就倒吸一口凉气,比邓婵玉看见镜子里全妆的自己还惊恐。这跟你过年回家,隔壁八百年不联系的婶子问你结没结婚、要给你介绍对象有什么区别?烦不烦?为什么一个女性,哪怕她已经是将军了,她的人生价值,她感情的锚点,还是一定要落在一个男人身上,哪怕那个人是姬发?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我也不是很理解,女将军上战场为什么一定要披散着那么长的头发,打起来方便吗?当然好看肯定是好看的,她一出场我后排就有个姑娘惊呼:「她的头发好漂亮!」
《蛟龙行动》里,佟莉,我们那么酷帅的女兵,在《红海行动》里那么出彩的女战士,在这一部里,每次都是有什么事儿叫佟莉,但就没有一个清楚的正面镜头给她,她什么时候以完整的脸出现呢?是她马上就要牺牲了……想真诚地问一下导演,你为什么要在这一集里带上她啊?她在这一部里有啥不可替代性?
回想整个2024年,我最喜欢的几部国产电影,女性题材的《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票房都没很好,《好东西》话题度那么高,票房也就才7亿多。不知道它要放到春节档是不是票房会高不少?所以,如果想让更多跳出男性刻板印象的女性角色、女性电影被看到,除了女性创作者的崛起,还需要大家遇到喜欢的电影去买票支持就是了,喜欢就多刷几遍。不劈三观,也不争论,默默买票,齐活。
我们永远需要电影院和电影
作为一个喜爱电影和电影院的人,春节档从预售开启我就很关注票卖得怎么样。每天好消息不断: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最快破亿纪录、最快破2亿纪录;3亿、4亿、5亿、6亿一直到破10亿。
为什么打预售就开始关注?因为最近有两件事,扎到我了:一个是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影票房425亿,而短剧行业的收入达到了500亿。所以有一种说法是,电影要没落了,以后没有人看电影了。另一个,看过一个小品,叫做「电影会消失」,大意是说以后没有电影了,都是短视频,表现人高兴就是咧嘴哈哈哈,没有其他方式。这两个事儿合在一起看,我居然莫名升起了一种伤感。如果有一天电影院全都关门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彻底消失了,我们想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人各种细微的心理情绪感情的变化,都没有了,就睁着眼告诉你,哎,一咧嘴,这就叫高兴,就完了。我觉得要那样儿的话,还是很遗憾的。
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世界永远需要电影?或许,这个可以转化成:这些年,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什么?
我们六七十年代生人,在小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方式,看电影几乎是最重要的、仅有的几种娱乐方式之一。
最早自然看的是露天电影。记得那是在姥姥家旁边有一个煤球场,里面有一个大空场,放电影的日子会支起一块巨大的白布,就是银幕了。我们这帮小孩,吃完饭早早就搬着小板凳去占地儿。
后来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次数不多,所以看电影是个庄重的、值得认真对待的事儿。那时看电影那么不方便,电影院都在几公里以外,坐车至少半小时以上,这还不是主要的,电影院上映什么电影、哪天、几点,这些影讯都得到了电影院门口才知道。
记得咱们国家最早引进的一些外国电影,包括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罗马尼亚的《沸腾的生活》,还有墨西哥的《叶塞尼亚》、英国的《简爱》等等,这些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们的音乐。它们的主题音乐的主旋律部分,到现在我也是张嘴就能哼出来,尤其是偶然有一天发现我小时候看的那一版《简爱》,它的配乐是约翰·威廉姆斯,突然就全身起了一阵鸡皮疙瘩似的那种感觉,原来一直喜欢的大神,在我很小的时候,全然不知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了我的电影生活。这些电影讲的故事都已经慢慢淡忘了,甚至连个大概都说不上来,但是那些优美的旋律一直都记得。
应该说,在贫瘠的年代,是这些电影给了我最早的关于美的教育,无论是音乐还是影像,它们比文字更早也更容易地进入了我的内心,它们诉诸听觉和视觉,所有让我动心的都很直接。我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对音乐那一点点浅薄的爱好,一大半要感谢儿时看过的那些电影。就像小时候最早是通过动画片知道的天鹅湖,等自己去现场看,已经过去了30年。现在我也愿意去听电影音乐会,就是觉得亲。
从小时候看热闹到年轻时候依然看热闹(我20多岁的时候只能接受节奏特别快的电影,一度认为开场6分钟还没演到杀人就肯定不好看),到慢慢看出了一点意思,叙事啊观点啊表演啊这些好玩的东西,自己觉得能慢慢欣赏一个电影了,人也长大了,后来自然是老去了。
我也想过,时至今日,短视频、短剧,一切短的东西当道,为什么我还爱看电影,特别是去电影院看电影?
原因很简单,电影院是一个场,一个能踏踏实实沉浸其中、去参与别人的人生故事的场,这个场,手机、电视不是绝对提供不了,是都差点意思。就好像人不能顿顿都吃快餐、喝白粥,总要吃口好的。电影院就是我的正餐厅,吃口好的很有必要(当然,电影不好看是另一个话题)。
图源电影《一秒钟》
很多在电影院看电影的瞬间,我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美妙。
记得《无间道3》上映的时候,我跟当时的几个朋友去看的首映,半夜12点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只买到了第一排的票,整个电影我们4个人都是仰着脖子看的,那个难受哇……但当时在电影院里,周围都是喜欢《无间道》的人,那种开心和愉悦也一直都记得。那是我认为看电影应该有的氛围。
还有在电影院遇到的那些人,都是人生里擦肩而过的人,可能再无交集的人,但想起来就会感念电影的人。
我以前经常去的电影院有个工作人员,卖票检票,是个20多岁的小姑娘,一双剑眉,浓黑色,个子不高,极利落。也是因为我三天两头去看电影,也就互相混个脸熟。慢慢地我发现,小姑娘不仅仅是电影院员工,也是真正的电影爱好者。检票的时候我偶尔会问一句,票房怎么样啊,她会从这个电影说到导演的其他作品,往往会有我从没听说过名字的电影。我三刷《奥本海默》的时候跟她聊了几句,她说她前一天看了几眼,就觉得「看一遍肯定是不行」。我问,有那么难懂吗?她说,「科学家的视角、政治家的视角还有平民的视角,我只能用一个视角,看着看着就偏了。他不是一个书呆子,他还有很多其他的。」观众如此评价,诺兰听了会开心的吧。
2021年2月18号,我去看《你好,李焕英》。早场爆满。坐我旁边的是一小伙子,背个双肩包。出片头字幕出品方的时候,他在手机上看了眼股票。那是11:10,他的股票是涨的,我瞟了一眼看见了。然后他就非常投入地沉浸在电影中。所有的笑点他都乐得什么似的,偶尔还自言自语。然后,在贾玲通过裤子上的卡通图案发觉她妈也是穿越回来的,那小伙子就开始哭,一会儿摘眼镜抹一把脸一会儿摘眼镜抹一把脸……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拿了张纸巾递给他。他说谢谢。接着,他继续哭。后来我都想,这小伙子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啊要不散场带他吃饭去吧?当然散场我也没带他去,尽管他又说了一句谢谢。他走了,大概脸上哭的痕迹太明显了。
去年老电影重映那阵儿,《这个杀手不太冷》,我特意起个大早,去看的10点场。散场之后字幕出完我才走。跟我一起最后离开的,是一位长发、穿大衣的女士。怎么着就聊起来了,说到娜塔莉·波特曼真是天才,当时她才13岁,就能精准表现玛蒂尔达的各种情绪。大衣姑娘说,她早早买好了票,到公司打了卡,准备没人注意就偷摸溜出来。结果!到公司通知9点开会,过项目!幸运的是她第一个说,说完就溜了,也没开车,坐了一站地铁,电影开始时她刚好坐下。所谓最好莫过有惊无险。她说这个电影是她大学时代上课拉片看的,多年过去依然觉得好看。我们两个陌生人越说越来劲,从伟大的1994年说到她也有猫。我还想着也中午了要不一起吃个饭吧反正我也没事儿,她说要赶紧回公司。我内心默默祝她下午摸鱼愉快——这是电影院带来的愉快,那种茫茫人海偶遇同好的愉快。
还有那种很多人同看一部电影时,接收到的其他人的情绪,也很有意思。
这次看《哪吒2》的时候,我后排有个应该是女观众,殷夫人化丹的时候她抽鼻子十分响亮,一点不藏着掖着,其实大家都是那会儿哭,观众的反应同步;我们右边有个小伙子,他属于沉浸式接下茬。一会儿听他说「卧去」,一会儿听他说「这也行啊」,结尾哪吒说「我想试试」,那小伙子说:「我也想试试。」尽管在电影院观影提倡不说话,但这些小小的声响,并不恼人,反而是很鲜活的关于人的瞬间。
所以,电影、电影院是什么呢?是很多人,银幕上的人、故事里的人,我,我们一起走过了一段路,是他们陪着我,走在一条时光流转、每个人逐渐老去但依然广阔的路上。
最后,我想说,我希望一年365天都能有很多好看的电影,而不仅仅是在春节档。
图源电影《一秒钟》
来源: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