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档票房慢慢拉开差距,《哪吒2》开始一骑绝尘。前天晚上先看了《唐探1900》,昨天晚上看了《哪吒2》。今天纯从文本(IP)谈一下电影票房里的传播学。
(本文有剧透,未看《哪吒2》电影者慎入)
春节档票房慢慢拉开差距,《哪吒2》开始一骑绝尘。前天晚上先看了《唐探1900》,昨天晚上看了《哪吒2》。今天纯从文本(IP)谈一下电影票房里的传播学。
图源:《哪吒2》官方微博
为什么不谈宣发?传播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功能就是放大器,其他还有催化剂、变压器、转换器……多种功能。一部电影在IP策划和剧本创作中,就置入传播思维,传播放大电影票房的基数。一部电影做好了再在宣发上导入传播思维,这时传播只能放大电影的系数。
基数与系数谁重要?当然是基数。杰出的电影出品人与导演,一定会在电影内容本身,有意无意导入传播思维。
观众买票看电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传播过程。所谓的口碑,是一个个传播周期后的结果。换句话说,票房是舆论聚集的产物。
一、舆论的运动:链接点理论
舆论的聚集,就是舆论的运动。舆论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舆论的本体是关注,因此舆论的运动就是关注的运动。而关注的运动是靠链接完成的,关注的链接点越多,舆论聚集的可能性越大。关注的链接点指向哪里,舆论运动的方向就指向哪里。舆论的导向实际上是用链接完成的。什么最容易链接?什么就是舆论的导向。为什么有人控制不了舆论?因为他控制不了关注的链接点。为什么有人可以操纵舆论?实际上他操纵的就是关注的链接点。
图源:《哪吒2》官方微博
所以,一部电影的票房,首先取决于它埋下了多少链接点以及是否成功地设置好了吸引人的链接点?
弱传播理论的情感律指出:舆论是情胜于理的情感世界。理性的链接点是有限的,观点一致才能同理。情感的链接点是无限的,频率相同就可以共情。在舆论世界里,情感占据着主导地位。情理之争,情感胜。情感是舆论世界里最容易传染的病毒,是电阻率最小的导体,是最方便存储及转换能量的蓄电池。情感是媒介,也是能量。
为什么掌握了定位理论,还要学舆论学?因为定位理论只解决了位置的问题,而舆论是一种能量。票房跟位置有关,但与能量更有关。
舆论的能量在情感。我们可以看看《哪吒2》的情感链接点设置。
首先,《哪吒2》是一个讲友情的电影。哪吒与敖丙。可以参考的是《唐探1900》的刘昊然与王宝强。友情加上CP,更增加传播力。
其次,《哪吒2》也是一个讲亲情的电影。哪吒与其父母,申公豹、申小豹与其父亲。敖丙与东海龙王。可以参考的是《唐探1900》的王宝强与他父亲。
第三,《哪吒2》还是一个讲兄弟情的电影。哪吒与两位哥哥,申公豹、申小豹兄弟。
第四,《哪吒2》略插了一点点爱情。李靖夫妇。
图源:《哪吒2》官方微博
《哪吒2》在每一个讲感情的地方,都给足时间,而且几乎所有的情感,一方都可以为对方赴汤蹈火,都冲上生死之交的燃点。哪吒挡在鹿童的箭头前,就是冲申小豹冒死救父亲。
《哪吒2》还有讲人情的地方:李靖为陈塘关的伤残求药,申公豹的网开一面、私下留情。
友情、亲情、兄弟情,再辅以爱情、人情,任何一个都是人类情感与艺术永恒的主题,如果能够做到极致地出现——生死相依,每个观影者都可以在这个事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代入点,总有一款适合你。
二、舆论的次理论:小逆模式
“舆论的次理论”: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
上述六种舆论怎么区分?从《射雕英雄传》就可以看出:中神通是主流舆论,北丐是次主流舆论,南帝是弱主流舆论,东邪是外主流舆论,裘千丈是逆主流舆论,西毒则是反主流舆论。里面的人物谁最招人喜欢?当然是北丐洪七公。
舆论的次理论告诉了我们一个传播的密码—— 小小的叛逆。
为什么是小小的叛逆,而不是大大的叛逆,或者是百分之百的叛逆?原因就是:小小的叛逆是次主流舆论,大大的叛逆是逆主流舆论,而百分之百的叛逆则是反主流舆论。
舆论只有小小的叛逆才可能成功,我把它简称为小逆模式。但小逆模式该如何定位,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一不小心,就容易错位。
《哪吒2》里面,臭脚、鼻涕、屎尿都有,但一闪而过,趋近逆主流舆论。但哪吒为朋友、为父母、为陈塘关出生入死,进入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与主流舆论二者对冲,哪吒被调成“小逆模式”。这个非常像周杰伦的模式,最初周杰伦的“双截棍”,满大街响起“快使用双截棍”,趋近逆主流舆论的边界,但之后的“听妈妈的话”,属于主流舆论,二者对冲,又被调成“小逆模式”。
所以,“小逆模式”是正确地红,或红得正确的传播频段。就像手机要调成飞行模式或静音模式一样。网红与明星,一切想获得正当流量或历史流量的人,都要学会将自己调成“小逆模式”。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的人设就是一个叛逆者,他跟孙悟空一样,都是对天的叛逆。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在“闹”,而不是“反”,也不是“爆”。孙悟空在天宫就是耍耍脾气,他不想改变天宫这个主流舆论体系,却绝不想推翻玉皇大帝。孙悟空的闹,不是想改变秩序,只是“老子不服”。不是揭竿而起, 所以他不是陈胜、吴广。陈胜、吴广是属于反主流舆论谱系,孙悟空不是。
哪吒的叛逆也一样,无论是邻居还是路人,批评他的所有缺点都是“小小的”。帮助哪吒对冲所有缺点的能量是“爱”。如果没有占据“爱”的舆论制高点,那么他就是一个小“枭雄”而已。不会讨人喜欢。
三、舆论海拔分析法:“爱”与“奸”的高峰
《哪吒2》最精彩的设计,就是无量仙翁的反转。
为什么一个代表着正义正派正道的阐教大神仙可以被反转?
哪吒与无量仙翁其实打了一场舆论战,双方都要占据舆论制高点。
无量仙翁的舆论制高点是正义、正派与正道。他根正苗红,要光大阐教,维护阐教利益。阐教之外,包括龙族在内,都是歪门邪道,全部非我族类。
而哪吒的制高点是爱,他爱父母、爱朋友、爱兄弟、爱百姓,生死置之度外。爱是舆论海拔的最高峰。显然,正派、正义、正道这些正能量的舆论制高点,在同是正能量的爱的舆论高度面前,都溃不成军。
舆论战往往就是舆论海拔的高度之战。
不过,无量仙翁即使用正义、正派、正道打不过哪吒的爱,但也不至于反转呀。为什么无量仙翁塌房了?他塌房在哪里?
答案是:奸!“奸”,是舆论海拔的负面最高峰。
无量仙翁欺上瞒下、暗施魔咒,都是一些见不得光的脏活,就让自己坠入“奸”的舆论海拔最低峰。
一个人设贴上了“奸”的标签,就可能万劫不复。
中国人为什么最恨的是汉奸?为什么有汉奸,没有汉黑、汉恶和汉霸?道理就在这里。
为什么舆论场一提到“背刺”,就同仇敌忾?原因也就是“背刺”涉嫌“奸”。
四、偶像化与妖魔化:舆论反转
要不要制造偶像?这是电影必须回答的问题。有的电影需要偶像,有的电影不需要偶像。爱情电影需要偶像,婚姻电影不需要偶像。英雄电影需要偶像,生活电影不需要偶像。
《哪吒2》是成长电影,也是英雄电影。它需要制造偶像。
但偶像制造与妖魔制造往往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就像孙悟空与白骨精,哈利·波特与伏地魔,他们都是作品配对呈现的角色。没有妖魔,就没有英雄。甚至可以这么说,塑造不好妖魔,就塑造不好英雄。一些英雄作品为什么不太成功?往往是因为妖魔塑造得太普通了。
有意思的是,偶像化与妖魔化遵循的是同一个传播规律,那就是抽象化。
英雄与偶像往往都是来历不明的。孙悟空就是石头变的。一个主角如果不仅有爹有娘,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那八成不是偶像剧,而是生活剧。
同理,妖魔也不能还原。如果座山雕一出场,就搀扶着80多岁的老母亲,抱着3岁的小女孩,这样的座山雕你如何恨?
当以反派出场的申公豹,突然出现了他弟弟申小豹,后来还有他爹的故事。就可以知道,申公豹一定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反派。你就可以期待,一定有新反派的出现?如果电影过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反派,那么反派一定早已经出场,只不过你还不知道他是反派,你就可以期待一个反转。
无量仙翁很适合作为反派的反转。他位高权重,能量很大,最重要的是,电影里他也没爹没妈,更没有七大姑八大姨。
奇怪,哪吒与敖丙都有父母,且有兄弟,他们两个为什么可以成为偶像呢?
不要忘记,他们一个是灵珠,一个魔丸,他们不过是借胎而生。所以,他们的身份和孙悟空一样,都是“来历不明”的。
五、舆论的战场:身份政治
《哪吒1》《哪吒2》的舆论战场,都定位得非常正确:身份政治。
因为一出生,就确定了阶层。因为一出生,就确定了族群。你就永远翻不了身,就永远被妖魔化。
人不能被自己无法选择的事承担责任。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人就不应该承担由出生带来的一切歧视。
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价值正确的底层逻辑。
你出生底层就是底层,你生在妖族就是妖族——这是反人性的,甚至是反人类的。
图源:《哪吒2》官方微博
哪吒真正争夺的不是命运,而是选择权。在《哪吒1》这个选择权,是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规定的命运。在《哪吒2》这个选择权,是定义权。谁可以定义妖,谁可以定义仙?这个选择权不能由暴力与欺骗控制。每个人、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定义权。
在今天这个时代,无数人因自己的身份被控制在某个阶层或族群,《哪吒2》电影在带来欢乐与泪水的同时,也带来普遍的共鸣。
那么,妖与仙(人)、正与邪的真正区别在哪里?《哪吒2》通过一系列的情节,给出了中国式答案:那些重视父/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的人,就是好人(仙、妖),就是正派。反之,那些让骨肉分离甚至家破人亡的人,就是恶人(仙、妖)。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你情,我义……中国人的由亲及疏、由己及人的价值观,在《哪吒2》用最朴素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些在亲情、兄弟情、友情、人情上有情有义的,不管是人还是仙与妖,都获得最大的肯定。
《哪吒2》这样的价值观,怎么不受到普遍的欢迎?人们用脚投票,选择三观正确、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来源:绘梦者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