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初九中午,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票房突破58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且仅仅用时不到10天时间!
年初九中午,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票房突破58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且仅仅用时不到10天时间!
截止到文章发布,票房已接近70亿,媒体预测最终票房会达到惊人的110亿。
电影做到真正的老少咸宜,有孩子喜欢的插科打诨,也有让大人思考的深沉剧情;
故事有笑有泪,到了最后的大战,更是再把所有情绪都一并点燃。
哪吒能创造出如此票房奇迹,除了凭借顶尖的视觉特效,还有精心打磨的剧本以外;
我想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哪吒的主题切中了当代人的精神课题——找回主体感。
在心理学中,主体感的强弱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力。
电影之所以能让人热血沸腾,是因为我们从哪吒身上,感受到了那股烈火般的生命力在熊熊燃烧。
丢失的主体感
丢失的力量
什么是主体感呢?
一个人真实的样子是A,外界期待的样子是B,
接纳A、有选择地活出A,便是主体感的体现。
若以A为耻,压抑A,凡事按照B的标准行事,
审判自己,强迫自己活成B,则会丢失主体感。
故事中哪吒是魔,龙族是妖,这样的身份在出生时就已经注定。
在电影的世界里,妖魔皆为邪道,注定低劣,唯有改造自身,修炼成仙才是正道。
为了得到世间的认可,哪吒需要参加升仙考试,还要在考官面前压抑隐藏自己的魔性。
于是便发生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剧情:
哪吒时不时暴露本性展露不羁的一面,师傅太乙真人就在旁边不停敲打他。
本性与外界标准之间的矛盾,也是现代人内耗的根源。
现实中,许多心理困扰都是我们过度压抑本性,过度盲从外界标准所导致的——
心里想做一件事,担心不被认可,便犹豫或放弃;
接人待物时过度反思,总担心自己没让别人满意;
一旦没做到外界的标准,就质疑自己能力和价值......
这样的过程反反复复,会在无形中形成巨大的心理消耗,所以人们便变得容易心累、无力。
失去了主体感,就会失去生命力。
在电影中亦是如此,哪吒一旦压抑魔性,战斗力就大幅下滑,变得连土拨鼠都打不过。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竭尽全力迎合外界的标准,最终却把自己累得遍体鳞伤。
有人在关系里无底线讨好对方,却得不到基本的尊重;
有人不断以别人的标准来审判自己,变得自卑且挫败。
如果盲从外界的标准,不仅会失去主体感,还会伤害自身。
在《哪吒2》中,申公豹一家的经历尤其能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父亲申正道接受了神仙们的那套说辞,认为自己妖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于是通过苦修来试图获得机会位列仙班。
他还在督促妖怪弟子们苦修时训斥大家:“要恨, 就恨你们为什么生来是妖!”
即使自己被哪吒所伤,但一看到背后捕妖队的神仙们,也立马向对方低头,并甘愿接受上位者的「改造」。
申正道已把姿态放得非常低,本想以此来获得主流的认可,却没料到自己在神仙们眼中,仅仅只是炼丹的材料。
在修仙的路上,申公豹走得比父亲更远,他尽管已经得道成仙,也依然刻苦修炼,是众弟子中最为勤勉的一位。
可却因为妖精的出身,无论再努力也无法晋升为十二金仙,甚至到了最后家人还被神仙们伤害。
相比于申公豹父子,哪吒是幸运的。
他被父母深深地爱着,尽管天生魔童的身份让他遭到陈塘关百姓们的嫌弃;
但李靖和殷夫人并没有因此嫌弃或打压哪吒,反而是全力去保护他,支持他。
这使得哪吒即使生而为魔,也依然能保留主体感。
面对神仙所制定出来的等级制度,他敢于去质疑;
并在最后发现肮脏的真相时,能有力量和勇气保护自己,站出来反抗。
夺回主体感,重燃生命力
那么,该如何找回主体感呢?
答案其实就在哪吒两部电影的主题里。
在《哪吒1》时,哪吒喊出了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这便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夺回话语权。
凭什么是魔是仙,是好是坏得由天说了算?
凭什么话语权在别人手上,难道我无权定义自己吗?
当能意识到这一点,哪吒便开始觉醒,他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自卑,而能够昂首挺胸地活着。
我是否把评价权都交给了外界?
抛开外界标准,我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
到了《哪吒2》,这种活出主体感的意志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除了要夺回定义自己的权力,还要直面外界的不满,并且深深地接纳自己。
于是,哪吒喊出了那句:“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我知道自己不符合你们的标准,在你们眼中低人一等,也接受你们讨厌我的事实,但我依然要大胆去活出本性。
而当哪吒全然接受了自己,所有丢失的力量便也全部回归身体;
生命力便如烈火莲花绽放,再一次逆天改命。
曲折向前,便是生命的出路
电影中,哪吒的反抗和爆发看得人无比畅快。
不过回到现实中,我们依然需要承认一个事实:
想要活出主体感并不容易,这个过程必然是曲折且反复的。
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一个有趣的问题。
电影一开始太乙真人为哪吒重塑肉身,哪吒提出希望把自己弄得帅气一点。
记者问为什么会塑造一个有容貌焦虑的哪吒,在第一部时他不是已经不在乎别人看法了吗?
而饺子的回答真诚又不乏深度——
“一个人内心得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如哪吒这样说了(不在乎别人评价),就一辈子这样践行,那么这人是不真实的,而人性是复杂的。”
真实的人在成长的路上就是会磕磕绊绊,时不时也会怀疑自己,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饺子自己的成长之路也如同哪吒一样,迂回又传奇。
他从小便热爱动画和电影,可在高考时,还是考虑到了人们说当医生更稳定是铁饭碗,所以选择学了医。
但心中的热爱却从未熄灭,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开始学习动画制作;
而行外人的身份让他饱受别人的成见,认定他注定走不远。
而当他坦诚面对自己心中热爱时,没想到爆发出惊人的行动力与创作力。
后来他在家「啃老」3年单枪匹马创作出动画《打,打个大西瓜》,并一览众多国际大奖。
再到加入彩条屋获得机会制作动画电影,凭借《哪吒1》一鸣惊人。
当有人以为《哪吒1》是运气使然的昙花一现时,他又拿出了《哪吒2》,再创票房奇迹。
饺子曾说,之所以选择哪吒的故事进行改编,是因为在哪吒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即使出身不被看好,也绝不轻易放弃活出自己。
《哪吒2》的高潮戏,是百万海妖携手龙族举起定海神针,冲破天鼎,所有被压迫的妖族们一同反抗,看得人热血沸腾。
在谈论这段剧情时,导演饺子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有压迫,生命就会寻找出路,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挣扎还是不能停的。”
这也让我想起电影最后东海龙王和哪吒的对话——
龙王:“难道你真想要改变这世界吗?”
哪吒:“我想试试。”
很多成年观众在看完哪吒后,也表示内心深处的一团火似乎被点燃了;
好像更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变得更勇敢了几分。
其实,不妨记住这一份热血与感动,一点点去恢复主体感。
直面本性,冲破世俗成见,即使曲折也要往前走,这便是哪吒的精神,也是生命的出路。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