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文化不懂文化?看《哪吒2》电影爆火,才知这其中水有多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7:09 1

摘要: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一路狂飙,短短9天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爆款。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一路狂飙,短短9天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爆款。

这部电影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哪吒这一经典神话形象,

在引发全民观影热潮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入思考文化传承与时代改编之间的微妙关系。

01

哪吒,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神话。

自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开始,哪吒的故事便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封神榜》里哪吒出世的场景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哪吒从佛教护法神逐渐演变为道教灵珠子,它的形象与故事也在不断丰富完善。

在传统故事里,哪吒的成长充满了波折与冲突。

他自幼好胜叛逆,七岁闹海,打死夜叉和龙王三太子敖丙,抽其龙筋,引发龙王震怒。

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毅然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展现出一种极致的孝道——以看似不孝的行为,践行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担当。

这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在宋代佛经、《五灯会元》等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与认可。

在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首次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的记载。

这个故事的本意自然是想阐述禅宗“心性本净、不假外求”的宗教理念,奈何这个故事却触及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底线。

于是乎,针对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故事,宋代大儒群起反击。甚至苏辙也写诗讥讽: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哪吒的故事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教等多元文化元素。

他的叛逆与反抗,体现了道家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而他对父母的孝道与担当,则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深刻体现。

同时,哪吒从犯错到赎罪,再到重生后成为伐纣将士,这一过程又与佛教的因果轮回、救赎思想相契合。

此外,在中国古典神话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中,各个神仙故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哪吒与父亲李靖在诸多故事中的紧密关联,如在大闹天宫中父子共同出征花果山,就要求哪吒的人物形象和故事逻辑必须保持连贯性与合理性。

传统哪吒故事中,年少叛逆、父子恩仇、浪子回头、合家团圆的情节架构,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受众的情感需求,也为其在各种神话故事中的灵活穿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02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横空出世,

这部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

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也开启了哪吒故事在新时代的改编浪潮。

当时的创作者们面临着多种改编思路的抉择:

是遵循历史原著,完整呈现哪吒的一生;还是围绕闹海情节,突出削骨还父的核心冲突;亦或是加入商周斗争的宏大历史背景。

最终,他们选择了围绕闹海情节进行加工整理,强化削骨还父的剧情,削减浪子回头的后续情节。

这一选择,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1979年,既是革命叙事的末尾,又是改革开放的先声,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人们渴望打破旧有的传统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哪吒闹海》将四海龙王塑造成剥削百姓的腐朽封建统治者,哪吒闹海的原因从个人恩怨上升为明确的阶级仇恨。

影片通过哪吒与以李靖为代表的保守家庭的决裂,以及他勇破四旧、大闹东海的英勇行为,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反封建、求变革的强烈愿望。

电影末尾,哪吒成为仙人后,无数百姓在山头感谢他,塑造出一个为人民而战的英雄形象,这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到了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对哪吒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这一次,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社会结婚率下降、结婚年龄推迟的现实变化。

随着年轻人与父母原生家庭相处时间增多,对父母的感情依赖日益加深,家庭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同时,在结婚率雪崩、离婚率爆炸、骗彩礼等社会问题频发的背景下,爱情在年轻人心中的分量相对减弱。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哪吒之魔童闹海》加强了哪吒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将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哪吒不再是那个与家庭彻底决裂的叛逆少年,而是在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下,逐渐成长为勇于担当的英雄。

与此同时,电影将矛盾焦点从家庭内部转移到阐教、截教的阵营大战上,既巧妙地回避了当下大众对家庭关系敏感的痛点,又为故事增添了宏大的史诗感。

这种改编,不仅符合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预期,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03

从《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闹海》,

哪吒故事在不同时代的改编历程,为我们揭示了文化传承与时代改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文化传承是改编的基石。

哪吒这一经典形象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无论是传统故事中的孝道、担当,还是道家、儒家、佛教等多元文化元素的交融,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改编过程中,只有尊重和保留这些核心文化价值,才能确保改编作品的文化根基不被动摇。

另一方面,时代改编是文化传承的动力。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

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经典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哪吒闹海》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反封建、求变革的时代需求,

《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要拍出成功的作品,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创作技巧,更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现状、洞察大众情绪。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虚假数据,摸清大众的真正需求,已成为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真正理解时代精神,

将文化传承与时代改编有机结合,

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优秀作品。#《哪吒2》进入中国影史票房榜前三##哪吒##

文字来源@ 卢诗翰的视频内容

来源:男科孔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