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拍马屁,拍到马腿上?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5:20 1

摘要:在电影《封神2》中,英姿飒爽的女将军邓婵玉,凭借着那股强悍野性的女性力量之美,瞬间俘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在电影《封神2》中,英姿飒爽的女将军邓婵玉,凭借着那股强悍野性的女性力量之美,瞬间俘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但也有人指出邓婵玉的“太过完美”反而拉远了这个角色与观众的距离。

当“大女主”成为流量密码,讨好观众变成“精准投喂”,影视创作是否已经沦为一个无趣的数据游戏呢?

“既要又要”,反而没人买单?

俗话说“众口难调”,讨好观众并非易事。

女将军邓婵玉的形象塑造的很饱满,同时也符合了女性观众的期待。

巾帼不让须眉的宣传点,正好迎合了“大女主”的趋势。

不再是白幼瘦、花瓶的形象,而是有自己的高光,能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

但同时,也有观众认为邓婵玉这个角色有刻意讨好观众的嫌疑。

姬发作为男主,却被大幅度削弱,这也影响了很多人的观影体验。

把不少高光“移花接木”到邓婵玉身上,又拆了邓婵玉的官配,生硬地加上和姬发的感情线,毫无磕点不说,还显得男主有点拖后腿。

一开始宣传的高燃打斗场面、精细特效,在正式的影片里都没有体现。

甚至连台词的深度厚度都不及第一部。

同样的问题在电影《哪吒2》也存在。

将“寿星公”设定为反派,虽然很多年轻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但也让有宗教信仰和供奉“寿星公”的老一辈观众感觉晦气。

大年初一带着全家人高高兴兴去看电影,却发现自己敬爱的“老神仙”成了反派boss,心情不悦也可以理解。

利用大数据迎合观众也只能带来一时的红利。

近些年对角色的塑造越来越公式化和模板化,把所有观众喜爱的元素糅合在一个角色身上,以此获得更多流量。

在一个角色身上叠满n个buff,已经成了人物设定的快捷方法。

这次的“女战神”邓婵玉虽然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相比之前的那些“大女主”,她给观众带来的惊喜感少了很多。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大数据正在“杀死”影片带给观众的惊喜感,对复杂角色的创作已然遭遇了“套路危机”。

电影是拍给人民群众看的,创作者考虑大多数观影者的喜好也无可指责。

只不过,创作者“讨好”观众得到的反馈往往难以预料。

同样是讨好,为什么有些能搔到观众的痒处,有些却“拍到了马蹄子上”?

讨好观众,

不小心就拍错马屁?

营销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前期预告和后期跟进都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评价。

任何剧透信息都可能会让创作者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导致影片的悬念价值立刻清零。

在防剧透方面,《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就通过向群演发放多个假结局版本,为观众守护住了纯粹的惊喜感受。

影片上映后的二创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直接打消潜在观影者观看意愿的风险。

而对于已经看完电影的观众来说,一些二创可能会打断“回甘”的过程,让他们很快就将影片抛在脑后。

飒爽女将邓婵玉的骑马镜头在各种“高能剪辑”下沦为了纯视觉符号,脱离了剧情的爽感只会不断削弱角色本身的魅力。

影片上映后,对邓婵玉和妲己的“拉郎配”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原本故事的严肃性,对某个细节的持续放大很容易导致观众“走偏”。

当对影片的讨论重点不在剧情本身,而是由细枝末节一直向外发散,这说明创作者对故事的讲述是支离破碎的。

创作既不够深入,也不够有新意,就很容易被二创带节奏,口碑走向滑坡。好的剧情一定是能让观众回味无穷的。

讨好观众,不如理解观众?

过度迎合观众画像有可能陷入算法陷阱,要警惕“技术依赖”。

有影评人表示,《封神2》中邓婵玉的动作戏设计确实惊艳,但角色动机的铺垫稍显仓促。

行云流水的精彩打戏的确能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眼球,但如果情节逻辑跟不上,反而会加深观众失望的情绪。

还有影片中殷郊的法相特效,被许多观众吐槽为败笔,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永乐宫壁画的三头六臂明王法相图。

但呈现出的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成了全片的“搞笑担当”,“阿凡达串戏”的穿模特效让观众们集体出戏。

制作方试图复制《守望者》里曼哈顿博士的震撼奇观,但缺乏配套的剧情阐释作为支撑,反倒破坏了大家的观影体验。

观众要爽感更要尊重,身为创作者应该尽量拒绝为上热搜而“提前预热”,用真实的表达唤起观众的共鸣。

《哪吒1》里那句超燃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为这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时代的反叛思想。

而《哪吒2》喊出了“小爷是魔,那又如何”,从拼命证明自我的反抗斗士转变为更加成熟勇敢的守护卫士,哪吒的成长也映射出了我们每个观众的成长历程。

一个单薄的“完美人设”,即便杂糅了诸多观众喜爱的特质,带来的爽感也只是暂时的,难以走进观众的心里。

改编传统ip本就是大工程,可以创新,但前提是尊重且足够了解传统文化,一味迎合市场很难赢得好口碑。

《封神2》花大手笔燃烧经费打造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昆仑仙境,但更像是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堆叠。

惊艳观众的同时,过高的特效占比也会导致视觉上的美学疲劳,给人“炫技”的感觉。

对雷震子翅膀的赛博改造、哪吒的量子火尖枪等创新点,也因未能与传统审美有机融合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作为观众,比起所谓的“大特效”和“名场面”,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历史本应有的厚重感。

经由创作者对传统神话的有效解构,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历史与新时代碰撞出的思辨火花。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创作里的特效越来越吸睛,但技术不能替代影片里世界观的架构。

同样地,我们掌握了大数据算法,也不意味就将流量密码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创作者应该摒弃拿捏观众喜好的傲慢,尊重并培养观众的审美,用认真钻研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

来源:印客美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