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史第一的哪吒,不再「剔骨还父」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8 14:56 1

摘要:陈思诚带着《唐探》奔向了主旋律的怀抱,徐克带着《射雕》被骂“晚节不保”,本来备受期待的《封神2》,被吐槽成了充斥着劣质特效的猛男脱衣秀,

陈思诚带着《唐探》奔向了主旋律的怀抱,徐克带着《射雕》被骂“晚节不保”,本来备受期待的《封神2》,被吐槽成了充斥着劣质特效的猛男脱衣秀,

无人问津的《蛟龙行动》的主创们已破防,不承认自己拍的难看也就算了,还要上网说怀疑自己的电影遭遇了黑子故意打低分。

这些已经很精彩了,可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当其他电影的粉丝还在为了演员掐架,还在用流量演员来吸引观众票房的时候,《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拿下了中国影史的票房第一名。

截止今天早上十点钟,《哪吒2》的票房已经突破了60亿,它不光成为了单部电影的票房冠军,也成功超越了《唐探》系列,成为了系列电影里的票房总冠军,

真就变了天了!还记得之前跟朋友看演员票房排行榜时,我们还偷偷吐槽,里面的好些人都是因为蹭上了主旋律电影。

尤其是在春节档的时候,主旋律的电影总是演员众多又卖座,一旦爆一部,说不定就能吃上一辈子。

谁能想到他们今年统统都被《哪吒2》压下去了呢?

说真的,我觉得很神奇。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去电影院看动画的人,其实是少数的。

大家会习惯性的选择全明星的“大片”来看,因为他们觉得,动画片在家里电脑上看也是一样的。

可哪吒打破了这个局面,向来不看动画片的我妈都妥协去看了,朋友圈里那些早早看过的人,现在也在吵着要去电影院二刷。

这个哪吒到底有什么魔力?春节回城的我总算是终于看上了,今天就来跟大家唠一唠吧。

相信第一部大家应该都看过了吧,在线平台上也能搜得到。

还没来得及看第二部的朋友也请放心,本文不会涉及剧透。

简单回顾一下设定吧,天地灵气孕育出来了一颗混元珠,混元珠一分为二,变成了灵珠和魔丸。

魔丸成了哪吒,灵珠成了龙王的儿子敖丙。

故事就由此展开,充满着宿命感和命运论。

毕竟由魔丸投胎成的魔王,注定要被天劫所毁灭的,

而魔丸与灵珠按理来说也应该是宿敌,虽然一体,但他们是正与邪的两端,敖丙从出生开始,就被自己的父亲给予了消灭魔丸的使命。

这些是世界给予他们的应该做的事,人生正确的路,

可他俩没一个人走在所谓的正道上,哪吒敖丙成了好朋友,两个人还齐心协力的保护了所有陈塘关百姓。

即使所有人都在告诉他们,你应该怎么做,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他们都是不相信的。

他们相信自己看到的,相信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

而除此之外,新版哪吒在很多方面都被导演进行了“暴改”。

比如说,最经典的哪吒的家庭,当年它可是被视为“糟糕的东亚家庭”的象征。

就拿同样是动画电影的1981年的《哪吒闹海》来说,

故事里龙王要求李靖交出哪吒,一命抵一命来赔偿自己儿子的性命。

要么哪吒死,要么就李靖一家连带着整个陈塘关都别想活。

李靖选择了前者,为了平息龙王的怒气,李靖将儿子绑在柱子上,真的拔出了剑做出一副要动手的样子。

即使他的刀没有真的刺下去,这样的举动本身就已经足够让哪吒彻底寒心。

他是个封建恶劣的父亲,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听信旁人只言片语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恶童。

最后就是那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了。

哪吒拔剑自刎了,他对着父亲大喊: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要知道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每当谈及东亚家庭时,也总能看到这样一句话:

“东亚孩子对死亡的顶级幻想,是在父母面前自杀。”

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是哪吒对于封建家庭的反抗,也是观众们能想象到的最残酷的对于家庭的报复。

无论在哪个版本里,哪吒都是要死上这么一回的,时候的我看的又伤心又憋屈。

可时间转眼来到了2025年了,除了哪吒还是哪吒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当年看着《哪吒闹海》长大的年轻人,开始圆自己小时候一个梦,开始按照自己想走的方向去改编哪吒的故事了,

即使这有可能会被一些人视作是“魔改”。毕竟哪吒可是经典,改编经典总是有风险的。

年轻人笔下的新哪吒,不再悲壮,不再憋屈,成为了被父母的爱包围着的孩子。

父亲愿意为他赴死,母亲对他说,我不在乎你是仙是魔,只在乎你是我的孩子。

在面对反派提出的“要么你死要么陈塘关所有人陪葬”的世纪难题时,哪吒的父母给出了全新的解法。

他的母亲没有丝毫犹豫,回怼了一句:

“以父母的性命要挟孩子自杀,你还是人吗?

那句“我不连累你”也不再是哪吒的台词,而变成了他父母的。

坦白说,这不就是小时候看电影的我,最希望看到的走向吗!

为什么就不能多对哪吒好一点呢?为什么就不能让哪吒试一试呢?

面对那些高官强权,那些道貌岸然的披着仙家皮囊的伪善恶人时,

为什么不信任哪吒,放他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冲上前去斗一斗呢?

以前我觉得自己是在为哪吒惋惜,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原来那种情绪是一种不甘心。

总觉得哪吒的结局不该是这样,总觉得哪吒是可以跟那些人斗一斗的。

当然,我也知道,

经典故事之所以能够经典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不同的时代在书写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在过去的故事中,哪吒就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剔骨还父已经是那个年代所能想象到的最顶级的反抗。

不得不说,时代确实变了。

第二部里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桥段,是敖丙的父亲说的,

他说,之前我对你寄托了太大的期望,我给你压力太大了。

他说,父辈的经验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所以今后的路还是得由你自己选择,自己去走。

如果说看第一部的时候,我觉得哪吒只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的话,那么看第二部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在借用哪吒的口,表达当代年轻人心中关于家庭关于世界的一些想法。

这可能也是《哪吒2》能在春节档大爆的原因吧,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

谁回家还没有经历催婚,酒桌文化,爹味训斥,各种封建的冥顽不灵的思想教育呢?

光是“人这辈子就该走正确的路,做该做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完蛋了”我就听了无数次。

长辈们总觉得,只有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才可以带着孩子走上正确的道理,

可年轻人在用哪吒之口对他们说,不是这样的。

人生没什么绝对正确的事,更没有绝对正确的路,对于不对,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

或许《哪吒》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世界永远需要理想主义。

理由呢?理由很简单啊:

“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来源:墨问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