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电影行业的传统源自好莱坞。1977年,乔治·卢卡斯携《星球大战》超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作为卢卡斯的老朋友,斯皮尔伯格专门制作了一张海报对《星战》表示祝贺。
时光编辑部 | 日灼
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
就在笔者写下这篇稿时,《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正式超越《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总票房剑指百亿。
《唐人街探案》《你好,李焕英》《战狼》《流浪地球》《长津湖》等电影的官方微博纷纷发出贺图,恭喜中国电影新科票房冠军的诞生。
这一电影行业的传统源自好莱坞。1977年,乔治·卢卡斯携《星球大战》超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作为卢卡斯的老朋友,斯皮尔伯格专门制作了一张海报对《星战》表示祝贺。
在此之后,票房冠军互相制作海报祝贺对方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成为电影行业良性竞争的一种标志。
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取经的,当然不止是这个传统。
据说德国导演道格拉斯·塞克初到好莱坞时,制片人对他提出的唯一要求,便是要求他拍摄的影片,无论在纽约还是东南亚小岛上,观众都能看懂,愿意买票走入影院。
这背后蕴含两层逻辑,其一是好莱坞有一套标准化的产品制作模式,其二是能够下沉市场的产品最具商业潜能。
满足了这两点,好莱坞电影可以卖到全球任何市场。
于是,在历经了反复的推演与市场检验,好莱坞打磨出一套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类型叙事模式,并依托于技术的发展带来震撼视听效果。前者满足最大受众范围对故事的传统需求,后者带来故事之上的奇观化体验。
而《哪吒2》正是将这两点做到极致,将类型化叙事精细打磨,配合精雕细琢的美术视效,再辅以国人熟知的传统神话故事情节,打造出的国产类型片精品。故事人人都会讲,如何讲得好却是一门技术。
按照美国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的理论,完整类型叙事需有五部分设计: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而《哪吒2》在这五个层面的叙事非常高效且精巧。
在影片开场,随着太乙真人的插科打诨,迅速引导观众与上部剧情承接并展开,再抛出“激励事件”将故事的平衡打破:
敖丙的肉身被打破,哪吒必须通过修仙考试拿到玉液琼浆,重塑肉身,以化解陈塘关面临生灵涂炭的危机。
目标明确,办法清晰,即使是不常进影院的观众也很快会理解哪吒行为的动机与正当性,观众与之很快建立信任,迅速移情,进入故事的叙述主体——打怪升级,拿到玉液琼浆。
在这个阶段是将“进展纠葛”这一模式反复叠加,不断为主角制造麻烦的过程。在这里,《哪吒2》采用了很聪明的平行叙事。
哪吒线较为常规,继续推进故事主线,在每个“进展”阶段加入一些更细碎的“进展纠葛”,以保持每段情节的观赏性。围绕魔丸双生的设定,用错位喜剧方式保延续影片的基调,土拨鼠回合战便是例子。
而另一条故事线索则更高明。按照类型片的叙事法则,反派的塑造与主人公的力量要相匹配、相适应,当反派塑造的越发强大和充分时,整个故事也会发展的越充分。
申公豹的塑造再次验证了这一点。第一部中的这位反派角色得到了拓展,家人、背景以及性格得到更进一步的塑造,舒缓了影片的整体节奏,同时为整个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在这里,编剧又用了“诡叙”的方式,误导观众对角色产生误会。
用“陈塘关屠杀”将人物冲突升级,令反派正写的申公豹与哪吒产生新一轮的冲突,操控观众在情感和价值判断上陷入两难,实则是为了之后的反转做准备。
这里又是经典的类型电影叙事套路,用一个突发事件将主角的生活推向混乱,并激发起自觉的欲望,使他觉得能够通过一些行动来解决混乱,这构成了影片之后的危机与高潮,并将故事引向新方向——与无量仙翁的冲突。
危机中的抉择反映出故事最终的价值,前几幕故事中积蓄的线索、情感、欲望在这一刻得到终极释放,赋予整部电影不可逆转的意义,带领观众抵达最终的高潮。
以上这些环节如有一步有闪失,整体故事的可信度都会动摇,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影预期,从而令整部电影的叙事崩塌,而《哪吒2》不仅做到了,且完成度在国内商业大片中实属罕见。
许多针对《哪吒2》的批评,集中在与影片的文化价值层面,尤其是与上美影厂1979年推出的经典动画《哪吒闹海》相比较后,认为前者消解了后者的严肃性,从“弑父”变为“父慈子孝”,在表达上也与反父权的精神背道而驰。
作为一部定位为春节上映的合家欢商业大片,很难苛责制作团队将“弑父”主题在这个档期加以呈现,而背后还有两个更深层的文化原因:
其一,79版《哪吒闹海》诞生时,社会刚刚经历了特殊时期,大众需要一种解放思想、挣脱束缚的文化形象作为精神寄托,“弑父”这样一个反抗父权的符号就此被强化。
而抛开时代背景,民间传说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本就是顽皮好斗,甚至滥杀无辜的形象,只是79版将其行为动机正当化。
石矶娘娘也是进了封神榜的
《哪吒2》中出现的石矶娘娘,在小说里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哪吒贪玩射箭,误将石矶娘娘弟子碧云童子杀死,她找到李靖与哪吒讨要说法时,哪吒反而与其再次发生冲突,最终太乙真人出手活活将石矶娘娘烧死才平息了事端。
其二,哪吒虽与李靖有深层矛盾,但他的反叛也并不彻底,在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中,哪吒的故事依然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观。
在《封神演义》里哪吒“割肉剔骨”,与李靖两清后复活,才来与他寻仇,但无论在《封神演义》或《西游记》中,哪吒与李靖最终都实现了和解,父子俩多次共同出手,远征花果山,讨伐孙悟空。
而在新版《哪吒2》里,直接跳过了父子间的恩怨,回到了更传统的家庭观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即爱自己的家人才是最大的仁。而从类型叙事的角度来讲,家庭往往也是最安全最保守的情感落脚点。
但如果说《哪吒2》在创作和立意上完全无懈可击,也难免有过分吹捧之嫌。
尽管在技术与叙事样式上都走在国产大片最前端,但在观念光谱上《哪吒2》却显得老旧。
无论是踩坏女性裙子或是集中于屎尿屁的笑点设计,背后流露出了一些陈旧的性别意识和喜剧低俗化的倾向,戏剧情境里的哪吒当然是无心的,但情境之外的创作者显然不是。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和自我认同等内在动因塑造已足够充分,但哪吒的人物弧光还未充分拓展。故事紧紧围绕“小我”的价值判断展开,他可以为了敖丙重塑肉身做打手,“陈塘关屠杀”后对丧命百姓同样视若无睹。
至少到目前,还未能看到哪吒对外部庞杂世界的价值判断。只报私仇,打的是很爽,但并非英雄壮举。
随着“封神大战”的序幕逐渐拉开,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下,哪吒接下来的路该往何处走,期待主创团队给我们答案。
来源:Mtime时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