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三年” 到百亿票房,饺子如何用哪吒书写传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15:26 1

摘要: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一些平台的票房预测甚至超过了100亿,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一些平台的票房预测甚至超过了100亿,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对里面“土拨鼠”印象深刻,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彩蛋。那就是土拨鼠老大挨揍的配音正是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虽然声音仅仅出场了1s,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最穷导演”春节档开始,《哪吒2》的票房就一路高涨,甚至连续逆跌多天,破了许多中国影史纪录,让人震惊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始讨论:《哪吒》的导演是谁?真的太有才华了
他叫饺子,曾被称为“中国最穷导演”。饺子本名杨宇,1980年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从小酷爱绘画的他,大三开始学习动画创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弃医从艺”。又是学医,又是半路出家搞艺术,家里应该挺有钱的吧,这是很多人对饺子的第一印象,但事实恰恰相反。“啃老三年”2003年饺子毕业后,就进入一家广告公司,然而工作中的限制使他难以施展才华,为实现动画梦,2004年他毅然辞职。刚转行的时候,他其实顶着很大的压力。
家人的质疑、同学的嘲讽如影随形,甚至有人当面骂他“有病”。再加上刚毕业,手上没有钱,只能蜗居在家,当一个“啃老族”。那段时间,他依靠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艰难度日为了节省开支,他穿着旧衣,吃着超市特价食品,三年半几乎未踏出家门40公里外的地方。唯一的娱乐,是蹭朋友家的网,因为对他来说,装网线、玩网游都是奢侈。如果换成旁人,会羞于提起自己“啃老”的这段经历,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饺子却说,母亲对自己很包容,“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觉得我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也正是因为母亲的支持,他才能安心的在家磨练自己的技术和意志。就这样,2008年,他带着耗时多年创作的16分钟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出现在大家面前,不仅在国内外斩获30多个大奖,还得到了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最高奖项 “评委会特别奖”。《哪吒1》里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像是饺子内心的呐喊。“魔童降世”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以逾50亿元票房和1.4亿观影人次的成绩,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其实《哪吒1》的创作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哪吒1》的诞生,堪称一场动画行业的马拉松。从最初的剧本构思,就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创作者们反复推敲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力求故事逻辑严密又充满新意。而制作阶段更是长达三年,期间哪吒的形象历经100多个版本的反复打磨,从最初的草图到最终的荧幕呈现,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对角色理解的深化。整个制作过程,汇聚了60多家制作公司、1600名动画人的心血,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为了共同的目标——打造出一部现象级动画电影,齐心协力。在创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陈塘关大战 概念图以角色表情为例,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都需要通过无数个控制器进行精细调整。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调试可能需要重复五六次,甚至几十次。有时候,团队会陷入僵局,尝试的所有方向都无法达到预期,只能推倒重来,重新探索。但正是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才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拥有了灵魂。正是因为要求严格,正是因为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精力和金钱,所以《哪吒1》上映前,饺子导演的心始终是悬着的。
“如果失败了,可能整个团队都活不了。”
期间有人也劝过他,“差不多得了”,但是他不愿将就。努力不见得有收获,可是不努力一定没收获,为了整个团队,也为了自己的信念,他只能赌一把,用极致的努力,赌一把。
幸好,“赌”赢了。“最变态的导演”
《哪吒1》的成功,给了饺子动力,同时也给了他压力。
超越《哪吒1》,有多难?这恐怕只有他和团队知道。
说一个最直观的对比吧,对比5年前的采访,饺子的头发白了快一半。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哪吒1》上映完后,饺子导演就仿佛消失了一般,5年几乎都没有看到他的消息。以至于《哪吒2》定档时,他转发了相关消息,大家调侃:“失踪人口’终于回归了!”对此,饺子笑称:“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爱干的事儿,我觉得我就适合闷起头来做事儿,这个状态也是我最享受的。”如果你没看过《哪吒1》,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就知道饺子和团队的5年,干了些什么。
所有人物和场景不仅更立体了,细节也更加完善
再来看一些直观的数据。
《哪吒2》的整个特效量都已经超《哪吒1》全片的镜头量了。整个电影有34场,到第7场就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在这些特效中,锁住海妖的铁链是重头戏!反正看电影的时候,旅行菌还和朋友感慨,这些铁链做的也太细致了吧。
这些链子要让场景中所有的妖兽都被锁链相连,不仅会影响画面构图,出现穿帮镜头,而且特效制作压力很大,容易导致制作延期。当时,制作团队和导演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可是饺子导演没有松口。于是为了达到导演的要求,整个制作团队共同努力,反复打磨才完成制作。有人问导演:你们是不是经常熬夜啊。
导演玩笑说:我们没有熬夜,只不过经常加班到四五点。“细节”很多人说饺子是“中国最变态的导演”。不仅仅因为严格和执着,还因为他是一个细节怪......看电影的时候,最后天界(金色)和海妖(暗色)交战,两股势力相交的时候,有血色溢出,当时整个影院都“哇塞”了。“我从未想过黑色和金色的碰撞是血色的。”而且仔细看,还能发现看似正义的金色染了黑,看似邪恶的黑色却泛着点点星光。
这也隐喻了“金色的可能不是正义,黑色的不见得都是邪恶。”大家喜欢的石矶娘娘,有三个版本。人形态的时候,声音附带着一些女性的娇俏。
当她变成一座大山时,声音低沉且有穿透力。
当她变成小石头时,声音尖细,奶嘟嘟的有孩童感......
大家都喜欢的土拨鼠,仔细看的话,每一只都不同,有黑皮健身鼠,有苦力尾巴受伤鼠......而且动画精细到它们的每一根毛都能看清楚。
还有在海底妖兽围攻陈塘关这一场景中,登场的许多妖兽,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身的种族特点,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比如章鱼将军,因为它触须就是比较柔软的,所以它的剑是曲线的。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不经常出现,可是他有认真的看大家的评论。比如,导演说最开始想把敖光设计成“鳌拜”的样子。但后来在网上看到“敖丙这么帅,他爹应该也很帅”的评论后,觉得有道理,就重新构想了敖光的形象,也就有了现在的“帅爹”。为什么很多人说《哪吒》值得二刷、三刷,因为每次看,你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海底龙宫示意图“耐磨”说实话,看完后,我对咱们的国漫充满希望。甚至因为太好,还被人质疑:真不是找国外团队做的?起初,饺子导演也找过国外的团队,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发现以往所仰望的那些大山, 其实也是死磕、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有难做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 我们也有这个潜力可以慢慢死磕,这个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了国外先进的工业流程和技术,差距也在缩小。而且中外的文化差异,也加大了外方团队参与中国动画电影制作的难度。 比如,镜头里要出现金箍棒,中国的团队都知道是什么,如果是国外团队, 你得从头解释,还要给他们讲《西游记》和孙悟空。”而这恰恰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核心所在。在饺子看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主要在于作品本身,在于剧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内容,“这些不是能外包的东西”5年,观众等的时间虽然长,但是值得。
有人说,真的太难了,幸好成功了,如果失败了,害怕饺子和整个团队支撑不住。可是生命不就是这样的吗?人类的基因底层就决定了要经历长久的痛苦,才能获得片刻的欢愉,这是谁都没办法打破的圈。就像饺子说得那样:“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要内耗,那两条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也都要承担失败的代价。”最终《哪吒2》汇聚了100多个团队,4000多名工作人员,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交出了一份全面超越前作、诚意满满的答卷。期间有很多人想要过放弃。但是饺子跟团队一直在说,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其所有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当你跨过这座高山之后,再回望时,你才发现不过如此吧。大家的能力又长了,下一部再去挑战自己新的极限。作为观众,很感谢导演和团队的“死磕”,才让我们看到如此精彩的一部作品。中国不缺好电影,只是缺像他们这般有耐力,死磕的人最后再唠叨一下,前两年,电影市场不好的时候,有人说“大家不爱看电影了”。但是《哪吒2》证明了,不是大家不爱看电影了,是大家不爱看“不用心”的电影。
如果有好片子,观众不仅爱看,甚至还能创造票房神话。引用一位博主说的话:

来源:惊悚电影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