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视觉特效是冲击眼球的“魔法”,那么它的原创音乐便是直击灵魂的“咒语”。从八只唢呐吹响电影主旋律到土拨鼠的憨萌音效,从四海龙王的专属BGM到侗族大歌的神秘吟唱,这部电影用音乐构建了一个“听得见的神话宇宙”。原创音乐杨芮与朱芸编,带着连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如果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视觉特效是冲击眼球的“魔法”,那么它的原创音乐便是直击灵魂的“咒语”。从八只唢呐吹响电影主旋律到土拨鼠的憨萌音效,从四海龙王的专属BGM到侗族大歌的神秘吟唱,这部电影用音乐构建了一个“听得见的神话宇宙”。原创音乐杨芮与朱芸编,带着连改八稿的崩溃、十余版“打死不改”的倔强,硬生生把配乐玩成了“国乐盲盒”。除了特效,该片的音乐也是值得二刷、三刷细细品味的存在。
土拨鼠的憨喜“dundun”,萌到观众的心上
谁能想到,全片最“魔性”的片段竟是一群土拨鼠干饭?为了这段2分钟的配乐,杨芮被导演饺子“折磨”到怀疑人生。饺子要求音乐既要体现土拨鼠的呆萌,又要暗藏“正邪难辨”的悬疑感。于是,杨芮尝试了八版配乐,最终以三弦、拇指琴、手鼓等中式乐器为主,甚至采用了埙来模仿动物啼叫,最终达到了憨厚里带点狡黠的效果。
这段配乐,成功让土拨鼠晋升为“春节档第一萌物”,也印证了导演跟杨芮分享的“杜甫理论”——音乐要像杜甫的诗一样,“反映大众心声”。
一条龙一首BGM,反派音乐圈卷起来了
如果说哪吒是热血主角,四海龙王就是“反派天团”中的顶流,每条龙都有专属人设音效。
第一次变人形就收获“哇”声一片的东海龙王敖光,以弦乐、合唱、箫声合奏勾勒枭雄霸气,又不失父亲的慈祥与温情——像极了职场大佬回家带娃的瞬间。
美艳卓绝的西海龙王敖闰,以女声吟唱搭配诡谲音效,打造心计深沉的“女王范”。
南海龙王的配乐用到了京剧武场锣鼓和电子脉冲音,龙爪出击,便可撕裂银幕。
北海龙王的配乐更加颠覆,朱芸编远赴匈牙利,让交响乐团奏响巴洛克赋格,却在旋律中偷藏二胡的悲怆滑音。
“文件夹里全是‘最终版1.0’到‘打死不改版5.0’。”朱芸编吐槽。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让每条龙的BGM都成了“听觉身份证”。
埙、侗族大歌、蒙古呼麦、天津快板,营造东方神韵
为了打造“听得懂的东方神话”,《哪吒之魔童闹海》融入了众多民乐元素。
电影开篇,埙的沧桑音色,瞬间将观众拽入混沌初开的旷古神话世界。哪吒采莲藕时,背景音乐暗藏天津曲艺的小调,配上角色一口津片子,陈塘关市井气息与喜剧效果拉满。
为了哪吒重塑肉身时宝莲盛开的画面,杨芮深入贵州深山,邀请侗歌合唱团带来模仿蝉鸣、松鼠的自然之音。侗族大歌的复调唱法,产生的层层叠叠的吟诵感,与哪吒重生时的神圣感相得益彰。
巨大的天元鼎被置入东海时产生的压迫感来自蒙古呼麦,音乐人哈拉木吉极度低沉的演唱技法,让这一画面拥有了溢出屏幕的穿透力、威慑力与邪恶感。
音乐密铺全片80%,加戏而不抢戏
在电影中,音乐不仅是BGM,更是隐形编剧。“整部电影80%-90%都有音乐,但观众只会觉得刚好合适。”朱芸编说。
哪吒肉身重塑,李靖夫妇与太乙真人争论哪吒长相时,钢片琴的滑稽音效配合“捏脸”声,营造喜感。
从笛箫独奏的青涩,到交响乐加上民族合唱的磅礴,音乐随着角色成长层层递进,敖丙与哪吒的友情主题曲,听得人热血沸腾。
这种“密铺不油腻”的功力,靠的是音乐团队与导演饺子无数次的灵魂对谈和点灯熬油,最后硬生生把“学杜甫”悟成了国乐密码。
被问到“如果你们知道这个片子的观众不仅仅是中国观众,是否会影响你们的创作”时,杨芮说:“如果一开始知道会面向全世界,我们会更加坚定现在的做法,力求让观众通过这个片子听到更多的中国民族自己的声音。”
截至2月7日17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实时票房已超64.5亿元。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