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的巨大成功,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表示意犹未尽。那如果没有电影审查制度的限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创作可能在主题深度、角色塑造、社会批判和视觉表现上实现更大胆的突破。
哪吒2的巨大成功,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表示意犹未尽。那如果没有电影审查制度的限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创作可能在主题深度、角色塑造、社会批判和视觉表现上实现更大胆的突破。
先看几个网友对于上映的哪吒2中可能与审查有关的的评论:
网友一:无量仙翁的恶行过于直白,缺乏隐晦的操控,这可能是因为审查限制,不能太直接批判体制。还有申公豹父子的矛盾被轻易消解,可能也是为了避免敏感内容。主创可能因为商业压力在批判性和商业性之间妥协,反派设计成可被打倒的,而理想的反派应该是通过规则和资源垄断的隐形暴力,比如升仙考试和等级制度,这可能是审查不允许更深刻的批判。
网友二:无量仙翁的设定,原本是南极仙翁,电影里可能改编他的行为,但如果没有审查,可能会更深入展示他利用规则压迫底层,比如炼丹炉的符号暗喻美国,可能更直接映射现实中的权力结构。有网友提到电影中的阐教代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如果没有审查,可能会更直接批判类似现实中的政治体系,比如更明显的隐喻。
网友3:主角的和解没有代价,可能审查不允许展现更复杂的冲突,比如敖丙被迫与哪吒对立,或者哪吒牺牲敖丙的机会,这样的情节可能更黑暗,但审查下无法呈现。还有剔骨还父的桥段被删改,因为太残忍,但原版可能更反父权,如果没有审查,可能会保留这个经典情节,增强反叛精神。
网友四:如果没有审查,可能会更深入探讨反父权、反建制的主题,而不是回归家庭。可能更强调个体对抗整个体制,而不是局限于家庭矛盾。比如哪吒的反抗更多是象征性的口号,而深层思考不足,如果没有审查,可能会让角色有更理性的分析和行动,如申公豹的动机更复杂,不仅仅是家庭原因。
网友5:耽美元素可能被审查影响,如果没有限制,可能会有更多同性互动或更深刻的角色关系发展,而不仅仅是工业糖精。此外,血腥暴力场面可能更真实,比如1974版哪吒有削骨还母的情节,可能在新版中更真实呈现。
反派设计的深化:现有版本中的反派无量仙翁(原型南极仙翁)被设定为利用“炼丹阴谋”收割妖族、巩固统治的阐教高层,但其恶行仍显直白,缺乏隐晦的权力操控描写。若没有审查,反派可能被塑造成通过“规则制定”(如升仙考试制度、资源垄断)实施隐形暴力的角色,展现权力通过制度性压迫而非个体作恶维持统治的机制。其次,无量仙翁也只是阐教十二金仙当中的大师兄,背后却是师父元始天尊,甚至是原始天尊的师傅,鸿钧老祖。他们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无量仙翁的所作所为,他们难道毫不知情吗?细思极恐啊……政治隐喻的尖锐化:影片中阐教主导的“国际秩序”被部分观众解读为对美国霸权的影射。若摆脱审查束缚,这种隐喻可能更直接,例如炼丹炉上的符号设计可能更明确指向现实中的政治霸权,甚至深入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新殖民主义”逻辑。对“成仙”制度的祛魅:影片中“成仙”被揭露为权力游戏的一部分,但批判仍局限于个体反派。若自由创作,可能更深入探讨整个仙界体制的腐朽,例如揭示“升仙考试”本质是底层自相残杀的陷阱,或通过资源分配不公展现阶级固化,甚至影射现实中的教育与社会竞争焦虑。截教与阐教对抗的扩展:现有版本仅隐晦提及截教(原作中代表“万灵平等”的势力),若放开限制,可能通过截教与阐教的对抗,影射现实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例如少数群体对主流霸权的反抗,或对多元价值观的诉求。暴力与血腥的真实呈现:1974年真人版《哪吒》曾直接展现削骨还母的血腥场面,若《哪吒2》无审查约束,可能通过更真实的暴力画面(如龙族被屠戮、哪吒肉身崩裂)增强悲剧冲击力,而非仅依赖象征性特效。但可能会因此失去一大部分带孩子看电影的家庭观众进而影响总票房收入。禁忌话题的探讨:例如龙族与妖族遭受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影射现实中的少数族群压迫)、申公豹父子因出身被边缘化的困境(类比阶级固化),甚至涉及性别议题(如女性角色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若脱离审查限制,《哪吒2》可能从一部“反抗命运”的热血动画,升级为对权力结构、制度性压迫、族群矛盾的尖锐批判之作。其内核或将更接近《V字仇杀队》式的反乌托邦叙事,而非停留在商业类型片的“安全区”。然而,这种创作自由也可能带来市场风险——过于黑暗或复杂的主题可能削弱其合家欢属性,这正是审查制度与资本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现实困境。
因此,哪吒2主创者除了应对电影审查之外,还有更多的现实利益考量。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