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受欢迎,哪吒到底从哪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06:59 3

摘要: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2月6日12时12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惊人的票房爆发力,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成功突破57.76亿元,打破《长津湖》保持的57.75亿元票房纪录,加冕中国影史票房之王。“高开疯走”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了全社会对哪吒的广泛

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2月6日12时12分,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惊人的票房爆发力,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成功突破57.76亿元,打破《长津湖》保持的57.75亿元票房纪录,加冕中国影史票房之王。“高开疯走”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了全社会对哪吒的广泛关注。那么,哪吒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从信仰传说里找寻答案。

(一)

从名字就能看出,哪吒是一位外来的小朋友,并非中土人士。

一般认为,哪吒的名字来源于梵文“那罗鸠婆”,意为“可爱”,是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儿子。在佛教中,哪吒是一位护法神,具有为众生消除魔障、摧伏恶鬼的职责。

在早期佛教里,哪吒长相较为威猛,通常被描述为“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手持各种法器,如戟、塔等,象征其强大的力量和神通。他的形象中还带有“恶眼”,但并非凶恶,而是意在彰显其疾恶如仇的性格。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哪吒开始出现在中土的佛教经典中,如《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其形象被描述为“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仍然具有威猛的护法神特征,与后来的童子形象差别很大。

那么,哪吒与李靖如何成为父子的呢?

李靖这个人历史上真实存在,是唐朝名将,曾率军平定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尊崇为“战神”。正是在唐代,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我国民间广泛传播,由于李靖和毗沙门天王都具有“护国佑民”的特征,民间逐渐将两者融合,形成了“托塔天王李靖”。随着李靖被神化为毗沙门天王,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吒自然成为李靖的儿子。

哪吒故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宋代禅宗典籍中,终于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故事,这一情节最初是为了调和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冲突。禅宗通过这一故事强调“心性本净、不假外求”的理念,但也引发了儒家学者的争议。

不过,此时对哪吒形象影响更大的,还要说是道教。

道教视哪吒为神兵神将的统帅,称“天坛元帅”或“威灵显赫大将军”,传说玉帝命他永镇天门。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

哪吒被人们所熟知的宝物和神功,大多和道教有关。洪迈的《夷坚志》中提到了哪吒咒语“火毯咒”,这种咒语是典型的道教咒语。在道教传统中,火神华光天王、护法神灵官脚下都踩着一个轮子形状的物体,体现在哪吒身上就是“风火轮”。

后来《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所讲述的哪吒闹海故事,基本是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记载改编而成。在《西游记》中,哪吒成为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被封为“三坛海会大神”。《封神演义》则将哪吒塑造为灵珠子转世,进一步强化了其道教背景。

明代以来,哪吒传说在民间十分盛行,甚至产生了哪吒信仰。

闽南地区是哪吒信仰的重要流行地之一,哪吒在当地被称为“太子爷”或“中坛元帅”,深受民众尊崇。许多宫庙中供奉哪吒神像,其形象通常为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的孩童模样。

中国台湾是哪吒信仰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全岛有370多座哪吒庙。据《台湾庙宇文化大系》记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泉州府晋江先民将哪吒太子神像带到嘉义新营,建立了“全台太子庙之首”的新营太子宫。在当地,哪吒被尊称为“太子爷”“中坛元帅”,其形象多为威严的战神模样,象征着武力超群和降妖除魔。此外,中国台湾还出现了“电音三太子”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传统哪吒信仰与现代电音文化相结合。

在中国澳门,哪吒信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八月十五的哪吒诞辰日,柿山哪吒古庙和大三巴哪吒庙都会举行开印仪式、神像出巡、演神功戏、求哪吒印符等活动,以避瘟保安,求社区和谐。

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

2019年,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当地有多处与哪吒相关的遗迹,如陈塘关、哪吒洞、金光洞等,这些地方被认作是哪吒出生和成长的地点。宜宾的民间大戏、船工号子等,也都与哪吒有关。此外,宜宾人佩戴银圈、红肚兜等习俗,同样与哪吒的标志性服饰相似。近年来,宜宾通过哪吒文化IP的打造,有效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川省江油市的哪吒信仰同样十分盛行。江油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和散播地之一,据《彰铭县志》记载,早在秦代的时候,就有一位名叫黄奉先的修道者“避秦乱隐县东罗汉洞,后又居太华山”。明清时期,江油发展出了以哪吒信仰为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道教支派。

(三)

如此受欢迎的哪吒,在古人眼里,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呢?

一是治病救人与护佑平安。在传统社会,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常将疾病归因于超自然力量,哪吒因其“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后化身莲藕人,被视为生命再生的象征,被赋予治病救人的职能。例如,在四川江油,人们相信哪吒能治疗疑难杂症。

二是镇水与保平安。哪吒闹海的故事使其被赋予镇水神的职能。民间认为龙王主管施云布雨,哪吒降服恶龙后,被奉为镇水神,保佑风调雨顺。沿海地区常供奉哪吒,祈求镇海安民。

三是除暴安良与维护安定。哪吒作为西岐伐纣的先锋,其反抗暴政、维护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民间信仰哪吒,也是对正义感和安全感的祈盼。

抛开迷信色彩,哪吒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和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叛精神与个性解放。哪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反叛色彩。他反抗封建礼教中的“孝”观念,挑战权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反叛精神在现代文化作品中被进一步强化,充满现代性。

象征正义与勇敢。哪吒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被塑造为一个英勇善战、不畏强权的少年英雄,他敢于挑战邪恶势力,保护百姓。这种正义与勇敢的品质成为哪吒形象的核心,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勇敢地站出来。

家庭与情感纽带。哪吒的故事不仅强调个人的抗争,还涉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情感纽带。在哪吒传说中,哪吒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支持。这使哪吒的故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增强了观众的共鸣。

社会与道德价值。哪吒的故事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勇敢、智慧等。这些品质曾是引导社会风气向善的重要力量。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