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豪情:粤港澳大湾区武侠电影极简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7 03:15 2

摘要:这股对英雄主义的渴慕之情,在影视的加持下更是掀起过数度浪潮,从黄飞鸿到叶问,从郭靖到令狐冲,这些影视武侠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永恒的记忆。而关于武侠电影的梳理与解读也层出不穷,艺术风格、叙事结构、文化内涵等等都曾被学者与影迷深入探讨。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侠客仗剑天涯的背影,也道出武侠文化的浪漫与豪情。

这股对英雄主义的渴慕之情,在影视的加持下更是掀起过数度浪潮,从黄飞鸿到叶问,从郭靖到令狐冲,这些影视武侠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永恒的记忆。而关于武侠电影的梳理与解读也层出不穷,艺术风格、叙事结构、文化内涵等等都曾被学者与影迷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湾区)这一视角审视武侠电影发展脉络,并融入吴思远、梁家辉等湾区资深电影人的采访内容。吴思远是香港电影界泰斗,见证了湾区武侠电影的兴衰起伏;梁家辉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魅力,诠释过诸多经典武侠角色。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讲述,本文力求呈现一段更具烟火气与现场感的湾区武侠电影发展史。

故事从黄飞鸿开始

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以佛山传奇人物黄飞鸿为主角拍片,这是第一部湾区武侠电影。

担纲主演的关德兴本身就是武术行家,洪拳、虎鹤双形拳动作流畅自然,这种实打实拍的风格打破早前神怪片故弄玄虚的模式。电影中的舞龙、舞狮等片段,也是地道的湾区风情。电影一炮而红,此后五十余年,多位演员接力主演了一百多部黄飞鸿电影,仅关德兴一人就参演77部。导演、制片人、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吴思远说,“我拍《荡寇滩》邀请过他,但他没有接受。他说《黄飞鸿》我拍了那么多集,从来不死的,所以很抱歉。”

由于对黄飞鸿毫无节制地开发,加上当时没有专业武术指导,全凭演员们来回几个动作套招拆招,观众看多了也就腻了,湾区武侠电影第一个高潮于1950年底落幕。

邵氏浪潮

1960年代,邵氏影业掌舵人邵逸夫为解决武侠片粗制滥造的问题,派导演、摄影师等人到日本取经,同时大胆签约张彻、胡金铨、楚原等年轻导演,邵氏影业开启湾区武侠电影的革新之路。

1967年,张彻执导的武侠片《独臂刀》在香港票房过百万港币。张彻酷爱展现男性阳刚之气。相比之下,与他同时期的胡金铨则文气很多。1967年的《龙门客栈》将江湖侠义与宫廷权谋结合,开“客栈”这一场景先河;1967-1970年耗时三年打造《侠女》,融入水墨画与戏曲元素,摘得第28届戛纳最佳技术和视觉效果奖;1979年《空山灵雨》进一步融合武侠、禅意与哲思。可以说,由胡金铨始,武侠不仅是手段,更是载体,饱含文人对社会的悲悯和深刻关切。

这一时期,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小说家相继走红,为电影注入新思路。导演楚原将《流星·蝴蝶·剑》等古龙小说搬上大银幕,为邵氏带来丰厚收益。吴思远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古龙)所有的武侠片在台湾票房都很好,连发行公司都赚大钱”。在多方努力下,湾区武侠电影在这一阶段实现蜕变,为后续迈向国际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李小龙、成龙引领功夫片

1970年,邵氏影业得力干将邹文怀出走,自立门户创办嘉禾影业。次年,将引发“Kung Fu”热的李小龙签至旗下。李小龙起初有意投身邵氏门下,但后者诚意不足,令李小龙倍感屈辱,“花这么点钱去买一个猴子玩吧”,这才给了邹文怀机会。

加盟嘉禾后,李小龙首部作品《唐山大兄》波折不断,嘉禾没有多少底气,拉来泰国片商低价合作;初选导演与李小龙分歧很大,令其怒而罢拍。可电影上映不到3周票房就超350万港币,创下香港最高票房纪录。

以往电影里的动作戏多依赖拍摄技巧与剪辑手法来完成,“邵氏的姜大卫、王羽这些人都很灵活,但是不是真的功夫家”,而李小龙自幼习武,又自创截拳道,是“真才实料的打仔”,标志性的“李三脚”更是快准狠,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随后《精武英雄》《猛龙过江》等作品接连打破票房纪录,《龙争虎斗》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李小龙成为国际巨星。

1973年,李小龙骤然离世。谁能填补空缺?当时的制片人吴思远看好成龙,“他从小受训练,身手非常好。但是机会没到,只能跑龙套。”彼时考虑到许多观众排斥暴力血腥内容,吴思远计划将喜剧元素融入动作中,遂成功夫喜剧《蛇形刁手》。该片由袁和平执导、成龙主演,票房远超预期。

“不太出名的成龙都如此卖座。我就知道,下部戏一定会让他更红。”吴思远趁热打铁再拍《醉拳》,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市场大卖,成龙跃上世界舞台。“当时很多人模仿李小龙,但只模仿就超越不了。成龙另辟蹊径,不走李小龙的高冷路线,转而把真实一面滑稽化。”梁家辉回顾道。

功夫(喜剧)片虽然拓宽了武侠电影的边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的权威性。这一时期仅有徐克的《蝶变》《新蜀山剑侠》、谭家明的《名剑》、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等少数作品被人记住。倒是导演张鑫炎北上拍摄《少林寺》创造万人空巷的奇观。但总体而言,武侠电影处于蛰伏状态,亟待新的突破与发展。

漫长的复兴

1990年,徐克邀请半隐退的胡金铨出山执导《笑傲江湖》,因创作理念和方式的不同——胡想打造浪漫古朴之作,徐则偏向政治寓言;胡喜欢先定剧本后开拍,徐爱随时修改,最终胡金铨退出,徐克全面接手。梁家辉评价徐克“是想法蓬勃,不愿意睡觉,每天都在变化的疯狂导演”。

1991年,徐克以崭新的内容和科技手段重拍《黄飞鸿》,引起票房轰动,复活该IP;1992年,监制《新龙门客栈》,原定林青霞演黑店老板娘,多重因素下换成张曼玉,之前从未接触过古装片的张曼玉表现出色,打破花瓶印象。“林青霞给箭的羽毛擦伤了眼球,要找替身,真的找到一个八分像的女孩,”吴思远现在回忆起来还在感叹,“这部戏大家都吃了很多苦,每天都是风沙,洗完澡再跳两下,沙子还能从身上掉下来。”

徐克的成功带动了湾区武侠电影的复兴,《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太极张三丰》《方世玉》《精武英雄》等众多武侠片涌现,成为票房主力。但细究可见,其多为翻新之作,技术虽革新,电影也更好看,内核却无实质突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因偏离传统叙事,上映时票房惨败倒显历久弥新。

进入千禧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再次将武侠电影推向观众视野中心。《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俞秀莲隐忍克制之情体现“发乎情,止于礼”的儒家礼法。竹林大战灵动脱俗,蕴含“道法自然”“以柔克刚”的智慧。该片调动了湾区武侠电影创作的经验,汇聚两岸三地及西方电影人,以跨文化视野将武侠文化推向全球,并填补武侠电影在奥斯卡的空白。《一代宗师》解构了传统武侠美学,以非线性叙事和充满秩序感、仪式感的过招,为武侠电影注入新活力。

尽管武侠电影经历数次低谷,但它也总能凭借创意、技术和人文关怀重焕生机,影响一代代国人,尤其是拥有深厚受众根基的大湾区。

在当下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语境里,湾区武侠电影不仅是湾区人民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也是一把探寻湾区文化交融的密钥。期待其坚守传统文化的“魂脉”与“根脉”,积极拥抱时代浪潮,在吐故纳新中创造出更多直抵观众心灵的佳作。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