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从未远离影院,只是拒绝平庸之作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21:41 3

摘要: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月6日,2025年春节档上映新片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06亿元。截至2月6日13时25分,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含预售)达57.754亿元,超过《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2月6日 上观新闻)

□赖世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月6日,2025年春节档上映新片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06亿元。截至2月6日13时25分,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含预售)达57.754亿元,超过《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2月6日 上观新闻)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强势姿态横扫2025年春节档时,那些曾断言“中国电影衰落”的论调,就已被彻底击碎。这何尝不是一种宣告:中国观众从未离开影院,他们只是拒绝平庸之作。

回望2024年,影视行业确实陷入了一场“集体焦虑”。博纳影业、万达电影等头部企业预计公司2024年度业绩亏损,中视传媒则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将同比下降79%到84%,似乎都在印证“电影寒冬”的预言。彼时,“观众不爱看电影了”“电影过时了”等论调甚嚣尘上,似乎中国电影已步入不可逆转的衰落周期。然而,2025年春节档的爆发式增长,却以铁一般的数据证明,市场的低迷绝非观众之过,而是内容供给与观众需求之间的断裂。

《哪吒2》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作为2019年现象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该片并未沉溺于前作的光环,反而以更精良的视觉呈现、更深邃的主题表达重构神话叙事。从豆瓣8.5分的口碑,到“连续五日票房逆跌”的市场反馈,观众用真金白银为优质内容买单。导演饺子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认没认真,真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态度体现在影片对每个分镜的极致追求——哪吒穿心咒的上千根针控制600块碎肉飘散、上万根锁链拴着海底妖兽在打斗中不能“穿帮”……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堆积起的,正是观众看得见的诚意。

进一步审视近年票房榜单,更能看出中国观众审美的迭代轨迹:2019年《流浪地球》以工业化叙事撕掉“中国无科幻”的标签;2021年《你好,李焕英》用54亿票房证明情感共鸣的商业穿透力;2023年《孤注一掷》靠反诈话题印证现实主义题材的爆发力——这些成功绝非偶然,既离不开对艺术表达的创新,更离不开对创作的精益求精。而今年的《哪吒2》完全体现了中国电影人有能力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木”上走出新路径。

诚然,中国电影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资本对“流量+IP”模式的路径依赖尚未完全破除,中小成本艺术片的生存空间亟待拓宽,屏摄等观影陋习仍在影响行业发展。但《哪吒2》的现象级表现,至少证明了两点:其一,观众对好故事的渴求从未消退,关键在于行业能否摆脱“赚快钱”的思维,沉下心来打磨内容;其二,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远超想象,只要作品足够优质,便能激发庞大的增量观众入场。 正如《哪吒2》30-39岁、中低频观众占比非常突出,有大量曾是电影市场主力的观影人群在时隔较长时间后再次回到电影院,被影片出众的口碑所“召回”。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生命力始终根植于时代脉搏与人性共鸣。当社交媒体上“全员哪吒”的二创热潮席卷,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迅速成为一种符号,当中国电影市场能凭借本土作品超北美票房成绩,暂列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我们或许更应思考:不是观众抛弃了电影,只是对劣质内容的反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决。但那些敢于颠覆套路、深耕内容的优质作品,必将如《哪吒2》般势如破竹,一飞冲天!

来源: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