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巾帼英雄到人设翻车,邓婵玉在《封神 2》经历了什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17:50 3

摘要:春节档的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大派对,每一部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在这些电影里,《封神 2》里的邓婵玉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像人群中那个特别的存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春节档的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大派对,每一部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在这些电影里,《封神 2》里的邓婵玉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像人群中那个特别的存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说起《封神演义》原著里的邓婵玉,那可是个武力值拉满的厉害角色。她就像游戏里开了外挂的玩家,不仅自身武力高强,还具备带兵打仗的超强能力,能统帅人、神、魔三界,简直是女中豪杰。她出生在殷商大将邓九公的家庭,父亲是前三山关总兵,手握重权。在这样的军人世家成长起来,邓婵玉从小接受的教育,让她拥有了让人惊叹的军事素养,仿佛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

但可惜的是,原著作者许仲琳生活在封建时代,那个时候的观念就像一层厚厚的枷锁,束缚着他对邓婵玉的刻画。在他的笔下,邓婵玉被 “工具化” 了,很多设定都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就好比给一个超级英雄披上了一件破旧的披风,怎么看都别扭。

先看看原著里对邓婵玉容貌的描写,那叫一个公式化。“貌出奇…… 两湾翠黛拂秋波…… 玉手青葱,娇姿袅娜……” 这描述,感觉就像从一个美人模板里复制粘贴出来的,每个美人都有这些特征。虽然也有 “甲胄无双”“辅国安民”“英风凛凛” 这样的词来形容她,但想想,邓婵玉可是从小在战场摸爬滚打,能轻松拿下一方诸侯的女将军啊,这些描述更像是在写一个深闺里娇弱的小姐,和她的真实形象简直是天差地别,就像把张飞写成了林黛玉,违和感十足。

再说说邓婵玉的遭遇,那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吐槽,用 “恶心” 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她的丈夫土行孙,身高只有她的一半,而且这场婚姻完全不是她自愿的。土行孙和邓婵玉原本都是殷商的主将,后来土行孙转投西岐,还把邓婵玉活捉到了西岐营帐,竟然要强娶她。姜子牙和土行孙的师傅惧留孙,这俩人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觉得要是邓婵玉能成为土行孙的老婆,肯定会跟着改投阵营,这样西岐就能多一员猛将。而且只要邓婵玉倒戈,她父亲邓九公说不定也会归顺。于是,他们根本没考虑邓婵玉的意愿,就擅自安排了这场婚事。邓婵玉不从,土行孙就在营帐里对她动手动脚,强行亲抱,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趁邓婵玉不备,解开她的内衣,还言语攻击,把邓婵玉折磨得精神崩溃,无奈之下只能屈从。这剧情,简直比八点档的狗血剧还离谱,看着就让人来气。洞房夜后,这位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女将军,身心都被土行孙掌控,最后也如姜子牙所料,劝服父亲邓九公归顺了西岐。

更让人无语的是,原著作者还配文吟唱:“神机妙算说子牙,运筹帷幄定无差;百年好事今朝合,其把红丝孟浪夸。” 这作者简直是没有三观,只有立场。从西周伐纣的战役角度看,邓婵玉嫁土行孙可能确实对西岐有利,但这完全不是邓婵玉自己的意愿啊,她是被强迫的!最后,作者还让这位屡立战功的巾帼英雄,死于为夫报仇,封神榜给她封的是 “六合星君”,主管婚姻和谐与美满,这不是讽刺是什么?就好像给一个受伤的战士贴上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标签,让人哭笑不得。只能说,原著作者就算把邓婵玉的武力值写得再高,也没把她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

好在《封神 2》对邓婵玉进行了改编,这一改编让邓婵玉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放,就像一只挣脱了牢笼的小鸟,拥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 “战斗机器”。这一点,真的让我很喜欢。

影片前半段的邓婵玉,简直帅炸了。打戏利落干脆,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感,英姿飒爽,让人看得直呼过瘾。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一招一式都尽显风范。

我特别喜欢的第一个情节是邓婵玉率军渡河。姬发他们对着邓婵玉唱了一首《女怀》,歌词 “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这明显是在讲述少女情事。西岐一方这么做,感觉就是对邓婵玉这个女将军的轻浮、不屑,甚至还有羞辱,就像在对一个武林高手说 “你不行”。邓婵玉的副将立刻驳斥:“怎么敢对着我们的女将军唱这种淫词艳曲?” 但邓婵玉的反应却让人意想不到,她豪迈地说:“唱得再大声一点,我喜欢。” 为什么她会喜欢呢?我觉得她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在她的认知里,她和男人一样,都是征战沙场的战士,这种唱歌挑衅的情况,她在战前肯定见识过很多次,早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她不仅没觉得被冒犯,还让对方唱得更大声。因为在她心里,只有上位者才有资格给下位者发号施令,她这自信的态度,真的太圈粉了。

还有邓婵玉军中洗澡这个情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两军已经开战,按常理来说,主帅都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就像拉紧的弓弦,一刻都不能放松。但邓婵玉却在营中洗澡,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个情节,我觉得不只是为了凸显在绝对权力下,女性不会被性化和物化,更关键的是展现了邓婵玉强大的内核。姜子牙设计调虎离山,夜中袭营。男副将慌忙闯入邓婵玉营帐,看到她正在洗澡,赶紧低下头不敢直视。而邓婵玉却淡定地从浴盆里走出来穿衣,并威严发问。从后面副将跟她讲述军情时,她始终从容的表现来看,西岐一方的偷袭完全在她的预料之中。所以她才能不慌不忙地洗个澡,这就好比考试前别人都在紧张复习,她却胸有成竹地在玩,这份对战局预判的笃定,真的太酷了,这是用实力铺就的底气,可不是喊喊口号的 “花架子”。

但就算前半段的邓婵玉如此强大、镇定,她也只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还不是一个 “有血有肉” 的人。所以电影后半段安排邓婵玉和姬发的互动,我能理解,毕竟邓婵玉要和西岐一方的人有深度链接,才有可能改变讨伐西岐的诉求。

在原著里,邓婵玉归顺西岐伐纣,是因为婚姻的捆绑,让她改变了立场。而《封神 2》没了土行孙这条线,主创团队想要创作一个从头到尾都忠于自我,主体性极强的女性角色,这想法很好,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想好足够的逻辑来支撑。

邓婵玉后续的行为动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锚点。电影设定是如果破掉闻仲的法阵,西岐一方的所有人都能活下来,而殷商一方将全部灭亡。也就是说,邓婵玉破法阵的决定,不仅仅关乎她自己的生死,还关系到所有跟着她出生入死的战友的生死。可她却毫不犹豫、大义凛然地就改变了立场,这怎么能行呢?这个设定真的太糟糕了,就像盖房子没有打好地基,摇摇欲坠。除非她对这个结果毫不知情,但电影里却没有讲清楚这一点。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邓婵玉被姬发从水里救出来,姬发对她说:“我是为活人而战,你是为死人。” 之后邓婵玉对姬发的态度就明显和善多了。但邓婵玉可是为殷商征战过数年的主帅将军啊,殷商的立场对她来说,应该就像信仰一样坚定。这份信仰不是不能破,但要建立一个新信仰,哪是简单两句话就能做到的呢?这就好比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突然改信基督教,还没有任何过渡,谁能接受呢?

我对这部电影感到遗憾可惜的,不是姬发的 “妇人之仁” 和 “优柔寡断”。电影里也交代了西岐已经几百年没打过仗了,姬发从未当过一方统帅,他善良但不怎么会带兵打仗,要成为天下共主,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都能理解。但最起码的逻辑得理顺啊,因为要凸显邓婵玉的个人魅力,连带着其他角色的人物弧光都被大大削弱,真的太可惜了。就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为了突出一个乐器的声音,把其他乐器的声音都压低了,最后听起来就不那么和谐美妙了。

不过,现在的创作团队能赋予女性角色更多的主体性思维,这确实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值得高兴的。只是希望以后的作品在塑造角色的时候,能多花点心思,把逻辑漏洞补上,让角色更加丰满立体。就像做菜一样,把各种调料都放合适了,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