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为纪念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田汉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一时轰动文坛,包括粤剧在内,全国各个剧种纷纷作改编,文化部决定选其中一剧种拍成电影以扩大影响。
1958年,由中国著名剧作家田汉创作的《关汉卿》要搬上银幕,在全国众多剧种中,粤剧能够脱颖而出,周总理的“钦点”至关重要。
1958年,为纪念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田汉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一时轰动文坛,包括粤剧在内,全国各个剧种纷纷作改编,文化部决定选其中一剧种拍成电影以扩大影响。
时任广东粤剧院院长的马师曾与红线女,以其敏锐察觉的艺术潜力,最早将其改编和排练演出。
周恩来总理特别关注这一改编,在普遍考察之后,他认为粤剧作为南方戏曲代表,既能展现关汉卿的文人风骨,又能通过戏曲电影的形式向国际传播中国文化。而且,他特别欣赏马师曾与红线女的艺术表现力:“马师曾的‘乞儿喉’苍劲有力,红线女的‘红腔’婉转深情,这两人是关汉卿与朱帘秀的最佳人选。”
这一钦点背后,是总理对粤剧艺术的高度重视和对马、红艺品双馨的赞赏。他曾多次强调:“地方戏要保留特色,更要服务人民。”而马、红二人不仅是粤剧改革的中坚力量,更在抗战时期通过义演凝聚民心,其家国情怀与剧中人物的抗争精神高度契合。
1959年,粤剧《关汉卿》公演后引发轰动,马师曾饰演的关汉卿以“乞儿喉”唱出“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将文人傲骨演绎得淋漓尽致;红线女饰演的朱帘秀则以“红腔”唱段《蝶双飞》,将生死相随的悲壮升华至家国大义。
周总理观看后,不仅盛赞“马红妙技真奇艳”,更提出关键建议:“原剧的团圆结局削弱了批判力度,应改为悲剧收场,让朱帘秀无法脱籍,与关汉卿生死相隔。”这一改动使戏剧冲突更具现实意义,呼应了当时国际社会对压迫与反抗的关注。
1960年,上海海燕电影厂与广东合拍戏曲电影《关汉卿》,徐韬执导。总理特别要求保留粤剧原汁原味的唱腔与表演,同时融入电影语言:
- 镜头语言革新:通过特写捕捉红线女“眼含泪光却咬字如钢”的微表情,展现朱帘秀外柔内刚的性格;
- 场景调度:牢狱戏中,马师曾以侧身昂首的姿态面对镜头,隐喻文人“宁折不弯”的风骨;
- 声画结合:《蝶双飞》配以元曲工尺谱改编的管弦乐,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增强戏剧张力。
1961年,《关汉卿》赴朝鲜演出前夕,周总理亲自审片并提出修改意见:“要突出关汉卿‘为民请命’的普世价值。”
影片在朝鲜、东南亚等地放映时,引发强烈共鸣。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观后感慨:“关汉卿的笔,比枪炮更有力量。”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也成为冷战时期打破意识形态壁垒的柔性外交手段。
影片的成功也推动了粤剧电影的创新。红线女在拍摄中总结出“舞台放大情感,镜头雕琢细节”的表演哲学,将戏曲程式化动作转化为电影化的肢体语言。例如“怒打神像”一场戏中,她以甩袖幅度控制镜头景别,袖口翻飞如刀,既符合电影节奏,又保留粤剧的写意美学。
《关汉卿》的拍摄,是新中国文艺政策与艺术家个人追求的完美结合:
政治隐喻:关汉卿对抗权臣阿合马的情节,暗合当时反压迫的国际语境;
文化传承:马师曾将粤剧“白话俚语”融入唱词,如“你写的剧本一部部,动地惊天泣鬼神”,既通俗又深刻;
艺术突破:电影首次采用“戏曲实景拍摄”,如真实牢房与虚拟舞台背景的叠化,开创戏曲电影新范式。
周总理的关心和亲自指导,使这部作品超越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正如田汉赠马、红的词中所写:“何必惜分襟,千秋共此心。”
时至今日,《关汉卿》仍被视为中国戏曲电影的高峰,而马师曾与红线女的表演,更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永恒注脚。
很遗憾,一代艺术大师马师曾于1964年过早离世,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经典之作。但红线女没有停止过攀登艺术高峰的脚步,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毛主席的亲笔信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后来长达近50年的艺术生涯中,她牢记主席的嘱咐,再接再厉,“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为粤剧的繁荣与创新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她1996年创办的“红线女艺术中心”,不单留下了饮誉海内外的“红派”之美,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的摇篮。
红线女于2013年辞世,享年88岁。
参考资料:
1.《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文物出版社)
2.《红豆生南国﹣﹣劳动人民的红线女》(黄芳著)
3. 网络资料
来源:誉然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