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月5日,春节档电影的总票房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数突破1.87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国家相应的政策好(天时),中国老百姓给力(地利)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与主创团
作者:张志君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月5日,春节档电影的总票房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数突破1.87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国家相应的政策好(天时),中国老百姓给力(地利)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与主创团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辅之以现代科技赋能,提供了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从而建构了与观众之间的“人和”有关。这种“人和”的建构可以用“美美与共,佳绩达成”来加以概括。“美美与共”这个提法源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费先生的原话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原本说的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笔者认为,借用费先生的这句名言来作为对今年春节档电影再创辉煌佳绩的原因之概括也未尝不可。
这里所说的“美”,至少包括以下这四种“美”:
首先是“责任美”。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素来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承担应尽的责任,从孔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责任”置于“权力”之前。这里所说的“责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个人对其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其所在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乃至“个人对其所在世界乃至所在星球的责任”,而这些“责任”恰恰都可以在今年五部最受欢迎的春节档电影中找到相应的诠释和对应。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个人对其家庭的责任”。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这句话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它的言外之意是指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对国家尽责,首先要看其能否对家庭尽责,如果不能够对家庭尽责,那么就很难期望他(她)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不妨看一下今年的春节档电影,票房排在第一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哪吒为了救父母而不惜冒巨大的危险吃下灭魂丹,这对观众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既是对哪吒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刻板印象的解构与颠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对其家庭的责任”的复归。同样,《熊出没·重启未来》中的小亮之所以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也要完成任务,也是想以此对已经去世的父亲尽一份责任。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个人对其所在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作为社会、民族的一分子对于国家民族所应承担的责任,所以顾炎武先生才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点在春节档最受欢迎的五部电影中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比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的郭靖和黄蓉,本来可以凭借他们的一身武功在重大危险来临时一走了之,但是却在国家和民族面临重大危机的危险关头,挺身而出,这恰恰印证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理念。而“个人对其所在世界乃至所在星球的责任”这一点在《熊出没·重启未来》这部电影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这部作品中的“光头强”作为人类的代表,和熊大、熊二以及小亮一起,为了拯救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而不惜做出了相当大的牺牲。
二是“牺牲美”。这里所说的牺牲,指的是相关行为主体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让渡了自己原本应该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既包括物质上的权利,也包括精神上和名誉上的权利,甚至包括生命的权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惜流血牺牲。所谓道之所在,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先秦时期赵国的程婴为了抚养忠良之后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忍辱偷生,到楚国的斗谷於菟为了帮助楚国的老百姓渡过难关,不惜散尽家财毁家纾难,一直到南宋的文天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异族统治者对他的种种诱惑,最后慷慨就义,这些其实都已经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全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审美方式,就是“牺牲美”。这种“牺牲美”在今年春节档几部受欢迎的电影中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为了救助自己的父母和其所在的陈塘关地区的老百姓而做出的牺牲,还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的郭靖和黄蓉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做出的牺牲,抑或像《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西岐军民为了“适此乐土,我居我处”而做出的牺牲,这些牺牲实际上都属于传统审美“壮美”序列,对这种壮美加以艺术化的表现,确实能够直击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
三是“崇高美”。“崇高”是一个审美概念,崇高美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的敌对势力抗争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产生的那种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一向尊崇“崇高美”。从神话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真实历史中的“鲁仲连义不帝秦”,豫让为了报主公的知遇之恩而不惜苦心孤诣想要刺杀赵襄子并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名言。这种“崇高美”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受欢迎的几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为了救助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的陈塘关地区的百姓,还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的郭靖和黄蓉,抑或《唐探1900》中的秦福、阿鬼,还是《熊出没·重启未来》乃至《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的邓婵玉,他(她)们的行为都体现了相对弱小的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但代表非正义一方力量博弈的过程中所彰显出的那种精神力量,所以极容易引发广大观众的心灵共鸣。
四是“共情美”。共情美来自共情能力,后者指的是相关行为主体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并且在此基础上达到与别人产生同样情感共鸣的能力。中华民族一向特别推崇共情的传统文化。从儒家亚圣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到佛家名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再到道家的“天人合一”等等,这些共情能力,其他民族可能也存在,但是并没有像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深入人心。“共情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也是文艺作品能够打动人的一个前提。在2025年春节档最受欢迎的这几部电影中,应当说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人们之所以在春节期间投入一定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甚至情感成本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去观看这些电影,正是因为这些电影,给人们提供了足以激发共情的美。无论是哪吒,还是郭靖、黄蓉,还是秦福、阿鬼,或者是光头强、熊大熊二、姬发、邓婵玉,他(她)们的感人故事、所作所为,通过主创团队的相关创作,都程度不同地直击每一个观众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忍不住在那一瞬间、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与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产生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共鸣。
正是因为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四种“美”,辅之以各种各样的新技术赋能,才成就了今年春节档电影的辉煌。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