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射雕英雄传》崩了,相比《哪吒2》输在哪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10:17 3

摘要:说实在的,这个春节档,我最期待的就是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因为金庸武侠是我最爱,而徐克拍武侠也确实自成一家。

说实在的,这个春节档,我最期待的就是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因为金庸武侠是我最爱,而徐克拍武侠也确实自成一家。

然而现实很骨感,《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同期打擂台,结果前者被甩开一大截。

“大侠”终究是人,比不上“魔童”也属正常,但是差别也太大了,一个票房来到51亿,一个才近6亿,这差别也太大了。

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徐克带着顶流肖战和话题演员庄达菲,愣是没干过动画片《哪吒2》?

一、剧本:一个在“说教”,一个在“生长”

先说《射雕》这电影,徐克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八个字挂嘴边,恨不得每个镜头都往观众脑门上刻字。

郭靖从草原到中原,一路都在念叨“保家卫国”,可问题是,这理念全靠台词输出,实战里怎么体现?电影里郭靖劝退蒙古大军那段,靠的是武功高强和嘴炮功力,但观众更想看的,难道不是一个憨厚少年如何被家国命运逼成英雄的挣扎过程吗?

反观《哪吒》,全片没一句口号,但哪吒从被偏见压制的魔童到逆天改命的成长,每个笑点和泪点都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观众跟着他摔跤、闯祸、觉醒,这种沉浸感可比听郭靖上课强多了。

二、选角:徐克的“权力困境” vs 饺子的“绝对自由”

徐克这次选角真是让人挠头。

肖战演郭靖,我觉得还是能够接受的。尽管少了点郭靖特有的“憨”和“钝”,但他确实把那股子“朴拙”劲儿演出来了,草原射雕、襄阳守城的戏份也算中规中矩。

灾难级的是庄达菲的黄蓉。

原著里黄蓉是“肌肤胜雪,娇美无匹”,结果庄达菲的造型活脱脱像个女扮男装的小兵,或者中年版黄蓉——照我说是很像穆念慈。

网友吐槽她“把黄蓉演成了黄蓉她表姐”,这话虽损,但真不冤枉。

有意思的是,配角反倒个个出彩。

梁家辉的洪七公往那一站就是江湖气,新人张文昕演的华筝更是惊艳——草原公主的豪爽和爱而不得的隐忍,愣是演出了“女版萧峰”的悲壮感。

难怪有人说:“华筝才是全片真·大女主!” 这反差就离谱:主角像是资本硬塞的盲盒,配角倒像是徐克亲自挑的精品。

不禁让人怀疑,老爷子是不是压根没权力选主演?毕竟庄达菲被爆是“京圈资源咖”,背后关系网硬得很。

反观《哪吒》,饺子团队根本不用操心“演员适不适合角色”——敖丙的龙鳞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哪吒的黑眼圈要多大画多大。

没人会跳出来说“这个哪吒不够帅影响票房”,毕竟动画角色的魅力全靠人设和剧情撑。

说白了,真人电影得在资本、流量、演技之间走钢丝,动画电影却能让导演的想象力彻底放飞。

三、武侠片的“困局” vs 动画的“破局”

《射雕》这次扑街,暴露了武侠片的老毛病:既要讨好原著粉,又要迎合年轻观众,最后变成四不像。

徐克明明擅长天马行空的改编(比如《东方不败》里让林青霞反串),这次却束手束脚——既想还原金庸原著的思想深度,又得给肖战的粉丝留足特写镜头。

结果武侠片的“魂”没立住,流量明星的“形”也成了枷锁。

《哪吒》就没这包袱。

动画形式本身自带“造梦”属性,观众对夸张剧情接受度更高。比如哪吒顶着烟熏妆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放真人电影里可能被骂中二,但在动画里反而成了经典台词。

更绝的是,饺子团队能靠技术弥补叙事漏洞——打斗场面再离谱,一句“神话设定”就能糊弄过去,可《射雕》里郭靖要是飞太高,立马有人吐槽“武侠变玄幻”。

四、市场逻辑下的无奈

说到底,《射雕》的尴尬是市场逼出来的。

2024年电影市场惨成那样,春节档成了救命稻草。出品方横店影视、中影去年亏得底朝天,肯定要押注肖战这种“预售保证”——毕竟他粉丝能组织包场、冲预售数据,影院一看排片率蹭蹭涨。

可谁能想到,流量反而成了票房毒药?粉丝把预售冲到3亿,结果路人一看庄达菲的黄蓉就劝退,口碑反噬下排片量暴跌。

《哪吒》走的是另一条路。

前作《魔童降世》已经打下50亿票房的基本盘,续集只要不崩就能躺赢。更何况动画电影观众更看重剧情而非明星,饺子团队六年磨一剑,把经费全砸在特效和剧本上,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最后留一个问题,请朋友们讨论:武侠电影还能不能“侠”起来?

被《侠之大者》辣了眼睛的朋友,则不妨读读金庸《射雕英雄传》原著洗洗眼睛吧!

朗声旧版 射雕英雄传 全四册 金庸武侠小说 彩图平装本¥94.25京东购买

来源:陈想书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