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营收贡献!《哪吒2》助光线传媒“起死回生”,爆款在哪?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09:08 1

摘要:一纸公告,将《哪吒2》(官方名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吸金能力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上映7天,累计票房48.4亿,预计贡献营收9.5亿至10.1亿元。要知道,光线传媒2023年全年营收才15.46亿。一部电影,7天营收逼近去年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这不仅仅是“

“赚翻了!”这两个字,足以概括春节档后,影视圈对光线传媒的普遍认知。

一纸公告,将《哪吒2》(官方名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吸金能力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上映7天,累计票房48.4亿,预计贡献营收9.5亿至10.1亿元。要知道,光线传媒2023年全年营收才15.46亿。一部电影,7天营收逼近去年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这不仅仅是“躺赢”,简直是“印钞机”级别的暴击。

资本市场也迅速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2月5日,蛇年首个交易日,光线传媒股价直接20CM涨停,市值突破300亿大关。机构和游资蜂拥而至,龙虎榜上机构专用席位与知名游资席位平分秋色,共同演绎了一场“哪吒”概念的抢筹盛宴。

看起来,一切都像是一场完美的商业童话。光线传媒,这个曾经凭借《泰囧》、《致青春》等一系列爆款电影叱咤风云的影视龙头,在经历了几年的沉寂与波动后,似乎又借助“哪吒”IP,重回巅峰。

“哪吒”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神话人物,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集体记忆。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以其颠覆性的形象设计、燃炸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一举斩获50亿票房,成为现象级爆款,也彻底激活了“哪吒”这个古老IP的商业价值。

光线传媒无疑是这场“哪吒”盛宴的最大受益者。不仅票房分账盆满钵满,更重要的是,通过“哪吒”,光线成功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民级IP,并验证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巨大潜力。

时隔六年,《哪吒2》的强势回归,与其说是意料之外,不如说是情理之中。首先,前作积累的巨大口碑和粉丝基础,为续作奠定了坚实的票房基石。其次,春节档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档期,本身就具备强大的票房吸金能力,而动画电影在合家欢氛围中更具优势。

更关键的是,光线传媒在“哪吒”IP的运营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从前期预热、宣发策略,到后期衍生品开发、IP联动,都展现出了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在《哪吒2》上映前,各种预告片、花絮、联动活动早已铺天盖地,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期待值。上映后,更是凭借口碑效应持续发酵,票房一路高歌猛进。

可以说,《哪吒2》的成功,是光线传媒对“哪吒”IP的一次精准押注。他们深知,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IP才是票房的保障,而“哪吒”恰恰是手中握着的一张王牌。

然而,仅仅将《哪吒2》的成功归结为“IP押注”,显然是片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光线传媒近年来战略转型与坚守的成果显现。

坚守内容为王,深耕动画领域。

在经历了真人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业绩波动后,光线传媒逐渐将重心向动画电影领域倾斜。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

一方面,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动漫文化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更高,动画电影的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和内容制作上不断进步,逐渐摆脱了低幼化的标签,开始走向成人化、精品化。

光线传媒显然看到了这一趋势,并坚决投入。从“哪吒”系列,到《姜子牙》、《深海》,再到《大鱼海棠》等,光线传媒在国产动画电影领域持续发力,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人才储备,也逐渐树立了“国产动画电影领军者”的品牌形象。

《哪吒2》的成功,正是光线传媒在动画领域深耕多年的厚积薄发。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光线传媒动画战略的一次重大胜利,证明了其在动画领域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渠道与发行优势的持续巩固。

除了内容制作,渠道与发行能力也是电影公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线传媒作为老牌影视公司,在发行渠道和院线合作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

尤其是在互联网票务平台崛起后,光线传媒积极拥抱线上渠道,与猫眼电影等平台深度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行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发行成本,为影片的票房爆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哪吒2》的发行,再次展现了光线传媒强大的渠道优势。无论是排片率、宣发力度,还是线上票务平台的推广资源,都得到了充分保障,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票房成绩。

当然,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哪吒2》的光环之下,我们也需要看到光线传媒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哪吒”系列固然成功,但过度依赖单一IP,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哪吒”IP的红利期过去,或者续作质量下滑,光线传媒的业绩可能会再次面临波动。

事实上,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光线传媒也曾推出过《姜子牙》、《深海》等动画电影,但票房表现和口碑反响都未能达到“哪吒”的高度。这说明,IP效应并非万能,内容质量才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

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涌入动画电影领域,竞争也日趋激烈。除了传统影视巨头,互联网公司、游戏公司等也纷纷布局动画产业,试图分一杯羹。

光线传媒虽然在动画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衍生品开发与IP运营的短板。

相比于迪士尼、漫威等国际IP巨头,光线传媒在衍生品开发和IP运营方面仍然存在短板。虽然“哪吒”IP已经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但其衍生品开发和商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

如何充分挖掘“哪吒”IP的商业潜力,将其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是光线传媒未来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哪吒2》的爆火,不仅仅是光线传媒的成功,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哪吒时刻”。

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电影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被好莱坞动画和日漫压制。但近年来,随着《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海》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涌现,国产动画电影逐渐崛起,开始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哪吒2》的成功,无疑是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一次强力助推,证明了中国动画电影完全有能力制作出媲美国际一流水平的作品,并赢得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内容为王时代的回归

在经历了资本狂潮和流量至上的阶段后,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空有流量明星和炫酷特效,但缺乏内容内核的电影,很难再获得市场认可。

《哪吒2》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内容为王”的真理。优秀的剧本、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主题,才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用心打磨内容,才能打动观众,赢得市场。

文化自信的提升

“哪吒”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人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不仅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和喜爱,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哪吒2》的成功,也反映了中国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作品更加期待。

狂欢之后,冷静思考

“哪吒”的成功,固然值得庆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已经高枕无忧。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原创IP的匮乏、人才培养的不足、市场竞争的加剧等等。

光线传媒的“躺赢”,并非偶然,而是战略转型、IP押注、渠道优势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这并非一劳永逸,未来的路还很长。

对于光线传媒来说,如何将“哪吒”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IP的开发和运营上,如何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内容矩阵,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抓住国产动画电影崛起的机遇,如何持续提升内容创作水平,如何构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才是更长远的目标。

“哪吒”再闹海,搅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池春水。但真正的破局与新生,还需要更多“哪吒”的涌现,更需要整个产业的共同努力。

来源:暴走的柚子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