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动画电影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短短7天突破5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五部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它以中国电影良心制造的身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点燃了我们心中的雄心壮志。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动画电影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短短7天突破5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五部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它以中国电影良心制造的身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点燃了我们心中的雄心壮志。
良心制作,经得起时间洗礼。《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制作之初就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无论是特效场景的细腻呈现,还是角色形象的精心设计,都不难看出制作团队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譬如,哪吒与敖丙决战时,特效团队通过粒子特效模拟出“水火交融”的震撼场景,仅这一场戏就耗时18个月打磨,单帧渲染时间超过48小时。再看角色设计上,太乙真人的形象融合了宋代文人画中的飘逸风格,酒葫芦上的纹饰参考了三星堆青铜器纹样,让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完美结合。这些投入,让影片在视觉效果上足以媲美好莱坞顶级动画,且更具东方美学特色。
点燃雄心壮志,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如果说哪吒系列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带来极致享受,那么它在精神层面上的触动则更深远。哪吒这个经典的神话人物,在影片中被赋予全新的内涵。他不再是那个一出生就顺风顺水的英雄少年,而是背负“魔童”骂名、在误解与偏见中艰难成长的叛逆少年。让人不经意间回忆起哪吒系列一里,他面对天劫咒降临时的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这句话也被援鄂医疗队队员写在防护服上激励患者;还有某乡村小学教师将哪吒抗争命运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这种精神共鸣甚至引发社会学家关注,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调研显示,89%的95后观众认为这部影片“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奋斗精神”。
好作品,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文化的传承。一部好的作品,在娱乐大众、赢得票房的同时,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比如,片中以“哪吒闹海”经典情节为基底,却颠覆了1979年老版《哪吒闹海》的悲壮叙事,把龙宫水族的设定融入《山海经》中“龙伯国巨人钓鳌”的传说,毫无违和的将东海生态危机与当下环保议题相链接。同时,制作团队更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设计,敖丙的万鳞甲就是用泉州金苍绣技法呈现龙鳞纹理,哪吒的混天绫则取用苏绣中的“水路”技法模拟流体动态。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创新和传统文化的技艺呈现,是对经典的致敬,让年轻观众通过熟悉的语境,成为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正如有影评所言:“老版哪吒自刎是对封建父权的反抗,新版哪吒闹海则是与天地规则的和解,两种改编都是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针,也是对所有电影创作者的鼓舞。它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做、用情去讲,好作品总会被看见!在这个文化多元、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期待更多的良心之作,去点燃更多人的雄心壮志,让中国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优秀文化生生不息。
来源:河川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