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电影市场再次掀起一阵腥风血雨,票房成了检验电影质量的唯一标准,粉丝滤镜再厚,也抵不过真金白银的残酷考验,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认好作品。
近期,电影市场再次掀起一阵腥风血雨,票房成了检验电影质量的唯一标准,粉丝滤镜再厚,也抵不过真金白银的残酷考验,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认好作品。
其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的票房滑铁卢尤为引人注目。
这部由知名导演徐克执导,顶流明星肖战主演,改编自金庸经典武侠巨著的电影,上映前可谓万众期待,实景拍摄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其广袤无垠的美景为电影增添史诗级观感。投资据传高达3个亿人民币。
然而,上映后却反响平平,网上评论几乎一边倒的斥责电影制作方只想着靠歪门邪道捞钱。
网友反映只能说明这电影完全靠流量撑起来的虚假繁华的票房,质量并不能服众。
我初一连着看了哪吒和射雕,看看现在的局面有点感想。
哪吒2不论从剧情还是立意远超1,后半段不停打斗让人热血沸腾,灭陈塘关,打小妖,虽然为了铺垫反派,但也让人看了觉得值。
而射雕就是充满了政治正确,但立意是高的,主角一开始也只想个人情感,但后来会放弃一切来守护无关之人,可惜徐克铺垫不够导致束手束尾,大男主心理变化基本没有,整个电影剧情完全就是不能看。
网络之后,舆论压倒一切。
而作为国内知名媒体,《南方日报》更是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文章,直指《射雕》“解题失败”,认为其“流于空洞生硬”。
这篇评论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更将金庸先生多年前对徐克的评价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金庸如果现在还活着,看完徐克这次对射雕的改变,怕是老爷子对徐克再无下次指导的可能了。
其实,这次《射雕》的“翻车”,也给咱们提了个醒:这年头,想靠着一部电影就“封神”,可没那么容易。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审美越来越高级,那些老掉牙的套路,早就吃不开了。
说到底,电影还是得靠内容说话,你故事讲得好,人物立得住,观众自然会买账。反之,就算你特效做得再炫,宣传搞得再大,演员请得再大牌,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火一把就过去了。
徐克现在是真老了,为了钱什么质量都不管,这几年他的电影甚至一股脑只想营销。
要知道当初老爷子把《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徐克,徐克几乎把剧情改变完了,金庸曾痛批徐克“不懂武侠”,称其对《笑傲江湖》的改编“乱七八糟”,尤其无法接受将东方不败设定为女性。
他甚至表示:“朋友可以做,但小说以后不卖给你了,合作的事情也不做了。” 虽然后来看了《智取威虎山》后,金庸才对徐克有了改观,并让他拿到了《神雕侠侣》的改编权。
时过境迁,徐克似乎并未吸取教训,甚至这次连《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电影名都敢这么取,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荡气回肠,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电影。
难怪网友吐槽这部电影我本来特别想看,但是看宣传片段里这一幕就没兴趣了:一个金人喊了一嗓子“大金朝国师——欧阳锋”,我就知道这个片子肯定不咋地。
先不说欧阳锋当没当过金朝国师,作为一个马前卒,居然对欧阳锋直呼其名,不怕被欧阳前辈一掌劈死吗?
《南方日报》的这篇评论,不仅是对《射雕》的批评,更是对当前电影创作的一种警醒:当技术成为目的,当流量成为王道,当情怀成为遮羞布,电影的灵魂究竟何在?
面对观众的质疑和媒体的批评,电影制作方和主创团队是时候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一味沉迷粉丝经济终究不会长远,流量明星终究也会被流量反噬,电影市场需要进步。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电影,大家自然愿意买单。希望我们的电影人不要忘了初心,能真正的潜心下来好好打磨作品。
来源:游戏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