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冯小刚镜头下的历史悲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04:52 1

摘要:对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笔者是刻骨铭心的。那是十多年前有幸去河南公务,顺道参观了河南一九四二大逃荒历史展览,有很多幅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珍贵照片详述历史,给笔者的感觉:特别震惊,特别愤慨,特别凄惨,特别难忘……

对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笔者是刻骨铭心的。那是十多年前有幸去河南公务,顺道参观了河南一九四二大逃荒历史展览,有很多幅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珍贵照片详述历史,给笔者的感觉:特别震惊,特别愤慨,特别凄惨,特别难忘……

一九四二年河南的大饥荒,让300万人在逃荒路上饿死,今天看来既有天灾成份也有人祸因素,责任究竟由谁承担,这已无法说清。

最近看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很认真看完。看影片广告宣传说影片非常好,说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强大震撼力的电影。影片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展开叙事,整个影片以点带面,用三个男人的死,揭示了因为天灾人祸,人们从肉体到精神全面垮塌的过程。说是极为成功,但笔者不完全认同。

从内容上看,它生动且真实地重现了那个惨绝人寰的历史时期。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灾民的悲惨遭遇。饥饿如同一个无法驱散的恶魔,紧紧缠绕着每一个人。百姓们流离失所,原本的家园变得荒芜,他们被迫踏上逃荒之路。在这条漫长而绝望的道路上,饿殍遍野,人们为了一口吃食,尊严尽失。老东家范殿元,曾经也是殷实之家的主人,却在这场饥荒中逐渐失去了一切。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从儿媳的无奈死去,到孙子的夭折,这种家庭的破碎是对饥荒残酷性的有力控诉。残酷残忍有了,情景再现多,但影片今天赋予的思想不多,这方面不够理想。

在刻画人物方面,尽管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除了范殿元,还有花枝这个女性角色也令人难以忘怀。她为了孩子和家人,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她将自己卖给别人,只为了能给孩子换几升小米,这种牺牲自我的母爱在饥饿面前显得既伟大又无奈。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他们既有求生的本能,也有善良、坚韧等美好品质在闪烁。影片对人性的善良刻画细腻,但在情节上缺乏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团结一心的意志表现欠缺,在唤醒人心人性方面欠缺。

从视觉呈现上,冯小刚运用了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那干裂的土地、骨瘦如柴的灾民、堆积如山的尸体,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向观众的内心。这些画面没有丝毫的美化,以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1942年的河南,亲身感受着那场灾难的恐怖。但结尾虚化处理的效果一般般,不理想。

在主题表达上,《一九四二》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饥荒,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审视。它揭示了天灾人祸交织下普通民众的无助,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时期政府的应对不力等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人性在绝境中的光辉与挣扎。在死亡和饥饿的威胁下,有人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但也有人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善良,总体在人性崇尚的方向引导上欠缺。

这部电影应该说意义非凡。也可以说它像是一本活动的历史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1942年河南大饥荒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但它在唤起今天的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在面对巨大灾难时人类社会应有的担当和人性应有的坚守方面不足。

冯小刚通过这部电影的票房不理想,说还亏了,一方面,影片邀请了大腕演员阵容,这些演员演技无可挑剔,成功地将历史、人性、社会等多方面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但他们的出场费高,所以投资成本大。二是影片尽管是大腕演员,但高潮少,感染力不够强,有些场景设置转换也很勉强,纯粹是自己瞎拼接,个别地方逻辑上说不通。纵观全影片,笔者只能给出65分。

注:图片来自网络,文稿内容60%AI生成,40%笔者修改。因此部电影笔者并不感兴趣,也不怎么认同,所以只看了一遍。图片展览也是十多年前的触景,很难再回忆真实感受,刘震云的原作没看过,因此不敢再造瞎评。

仅个人言论,希望有识者多多斧正。

来源:吉祥剑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