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我有点失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13:27 1

摘要:前几天发的春节档前瞻里,我们提到,《封神1》好的地方,在于它的文戏。把纣王写成英雄,是所有质子崇拜的父亲,接着再让姬发以子弑父,找到自己的道路,完成人物的成长。人和命运的关系被调转过来了,是人去寻找命运而非命运操控住人。看完第二部的预告,我们同样在意战争背景下

今晚聊春节档第二部: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我们微博发过这次春节档质量的排序参考,封神卡在最中间,不是最好,也肯定不是最差。

这倒不是意味着这部也值得看,只能说大部分片子都低于预期,于是排来排去,这部就“幸运地”抬到了中间的位置。

对《封神2》我们同样是失望的。

前几天发的春节档前瞻里,我们提到,《封神1》好的地方,在于它的文戏。把纣王写成英雄,是所有质子崇拜的父亲,接着再让姬发以子弑父,找到自己的道路,完成人物的成长。人和命运的关系被调转过来了,是人去寻找命运而非命运操控住人。看完第二部的预告,我们同样在意战争背景下对人的处理,对女将军邓婵玉形象的改编更是我们最大的期待和担忧。

然而,这一部最大的失败就在文戏上,整体都非常平庸,质量相比前作几乎是指数级的滑坡。

唯一的亮点也正应和了我们的预期,是对邓婵玉的改编,但我们的担忧也同时发生了,这部分确实好,但好得也有限。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聊。

正文

《封神2》的故事紧接着上一部,姬发识破父权阴谋后选择叛变,为了保护百姓而镇守西岐,纣王接连派出邓婵玉和闻仲出兵征讨,不惜灭城也要捉拿姬发,战争和对抗就是这一部的大背景。

也能看出,和第一部一样,乌尔善依旧选择优先凸显人的意志和命运,即借用守卫西岐 的姬发,和继承父亲遗志的邓婵玉两个角色,在对战冲突里,去讨论如何找到自己身为将领的使命,跟人物弧光紧密相连。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已经具象化了这种讨论,“为活人(眼前的西岐百姓)而战”,还是“为死人(父亲遗志,对纣王无理由的忠诚)而战。”

这个讨论本身没问题,但不够。 它只能对邓婵玉生效,毕竟姬发在上一部已经生出了反抗父权之心,不可能也不需要再来这么一次,这就意味着他还需要别的转变点和成长点。

而编剧是怎么做的呢?编剧直接无视了这件事。

第一部里尚且能做到主题和人物,乃至和群像的编织和融合,到这一部里突然就全都丢失了,于是整部电影里就只剩下邓婵玉的部分能算是亮点,既支撑起了表达,人物也足够丰满。

她的形象能很明显地看出现代性的改编,原著形象里刚烈勇猛、反刻板性别气质的一面被放大,初始就是一个行事果决的女将军形象,遭遇姬发攻营,她心中自有算 计,毫不惊慌,按兵不动;

被姬发质问自己是为死人而战,并未考虑眼前活人,以及得知闻仲为达目的不顾百姓性命,意识到自己的听命进攻属于愚忠之后,她接连产生动摇,选择了背叛纣王,和姬发一起守卫百姓。

可以看出,她在动荡时局里的犹疑和变化,是远远鲜明于战争本身的,她的人物弧光也是电影里最漂亮的。 除她以外的部分不是无聊,就是充满问号。

编剧没有再加入更多的讨论,但显然也知道只有邓婵玉这条主线不够丰富,必须把别的主要人物都设法交织起来,因此用了最无趣的做法: 给邓婵玉和姬发加感情戏。

我们不用去争辩他们有没有在恋爱,或者说算不算恋爱,只需要看这些情感戏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对人物而言是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答案都非常明显。

先看姬发这里。相比于上一部,电影对姬发的笔墨描写本就少得令人吃惊,作为封建帝权的受害者之一,他失去了对精神之父纣王的信仰,也失去了生身父亲姬昌所意味的血缘依靠,从肉体到精神都受创至深,所以决心叛变。

然而到这一部正式开战了,他却毫无理由地退回到了之前那个犹豫不决的状态,就好像之前的一切伤害都没有发生过,人物被一键重置了,而且在这个故事里也没有发生任何成长。

跟邓婵玉所产生的羁绊,正是令这个角色废掉的最后一步:在面对闻仲时,考虑到杀掉闻仲,邓婵玉会死,于是迟迟不动手,最后是邓婵玉推了他一把,替他做了决定。

这就表明,情感线没有对他的人物转变产生没有任何增益,反而是负面的,不仅没有令他的形象更完整,还消解了他口口声声说要守护西岐百姓的理念重量,让他更不讨喜了。

对于邓婵玉也是一样的反作用。

她的信念始终是为了百姓可以战死沙场,觉醒后叛变是合情合理,跟姬发关系不大,可见前面的数次接触并没什么必要性。最后让她死在了姬发怀里,还要他再唱一次初见时“有女怀春”的歌, 这种处理更是让形象革新变得更局限,而不是更丰富。

主线塌陷至此,剩下的剧情在干什么呢?都倒退回了这类特效大片常用的戏码,大量堆砌动作戏和奇观,实际因为无效和重复而越看越疲惫。

男女主前面的几次单独打斗就都是废掉的,只有单纯的回合制对打,与文戏没有构成有机联系,也没有加入战略而彰显人物的形象层次,更像是为了增加情感戏而强行制造独处戏份。

后期闻仲和姬发的两方对战也是如此,可能为了保持势均力敌,编剧的做法也非常偷懒,就是先制造一个强敌,然后立马推出一个更强的神或魔或法术。

这种做法算不上问题,但缺乏合理的编织和交代,所有角色的战力都是忽高忽低的,该厉害的时候就无敌,该煽情了又显弱,十分工具。

比如为了让具备巨大身形优势的魔家四将有落败的余地,一开始就让他们缺乏智谋,只会听吩咐进攻,最后都死得过于生硬,好几次跟敌人的正面对战他们都是各打各的,毫不配合,法器也没有发挥多大的效果。

以及为了攻克吸纳了元始天尊法 力的殷郊,让闻仲弄了一个十绝阵,一旦被光照到就会失去魂魄,所有的神就在这个东西下莫名地变得无能,期间逻辑皆无法自圆 其说。

刚刚还能土遁、木遁救人的杨戬在救一个婴儿时突然就不会遁了,就这么被抽魂夺魄。

哪吒的混天绫都顶不住这种光,显出法相的殷郊却能用木板遮挡好一阵子,然后也和杨戬一样居然没有别的本领去抵御,也被夺取了魂魄,这些都仅仅服务于姬发在面对闻仲时,“杀一人可救万人”的煽情戏码。

通篇战力设定都不够清晰,也没有什么表达可言,也就只剩下一些浮于表面的视觉奇观了。

可能正是让位于这些动作戏,其余人物的刻画空间也被大幅压缩。他们不再像第一部各有立场,同时给主角的动机和转变提供一些合理性,而是很迅速地被划分成了正反阵营,发挥各自的符号化意义,打完就结束了,留不下什么记忆点。

最遗憾的是太子殷郊,这一角色本身有很多可写空间,崇仰纣王、依赖姜皇后,而一朝 全然失去,最后一心复仇,接受了元始天尊等十二金仙的帮助。面对眼前已经打响的战争,他内心必然有着不比姬发少的复杂情绪。

但在电影里,这种复杂性是没有的, 他的情绪被简化成了法相里不同的三面,但是对复仇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辅助姬发,只会变出法相来战斗,而属于自己的立场思考和行动依旧空缺。

妲己、纣王的形象也失去了第一部里的丰满,妲己为纣王几乎付出了生命,到这部依旧在付出 ,并未拥有除此之外的个人诉求。

纣王也只是在已知暴虐的基础上被纵向深 化,继续不眨眼地杀人、吩咐屠城,跟之前没什么区别,形象甚至比之前更片面了。

别的角色更好不到哪去,姜子牙依旧承担着越来越无效的喜剧作用,全程只是在报幕,介绍这个是什么法术,那个是什么人物。

还有申公豹,在这一部里没有主要戏份,主要是铺垫作用,但也只给我们看了他劝纣王练蛊兵,就算加上通天教主出关的彩蛋,信息量也还是跟第一部差不多,只知道他们跟姜子牙是敌对关系。

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纠葛,难道就仅仅是如此扁平的正邪对立吗?那这种对立究竟跟这一部会有什么区别?借着这样的对立,还能展开什么超越原著的探讨?这些更关键的信息这部里一样都没有给。

我当然知道,这很可能就是第三部会讲的内容,但这一部这么让人失望,我对第三部真的又期待,又害怕。

来源:老夏看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