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大,郭靖黄蓉为何偏要死守襄阳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10:45 1

摘要:看过金庸小说 的人,一定对《射雕英雄传》中,轰轰烈烈的襄阳保卫战印象深刻。小说中,郭靖因不忍见蒙古铁骑南下,南宋百姓遭到屠戮,携一家老小和武林豪侠共同义守襄阳。他还特意为女儿起名“襄”,为儿子起名“破虏”。

▲ 由徐克导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是今年春节档电影中唯一的武侠片,影片改编自金庸原著,讲述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故事。图为电影剧照。

看过金庸小说 的人,一定对《射雕英雄传》中,轰轰烈烈的 襄阳保卫战 印象深刻。小说中,郭靖因不忍见蒙古铁骑南下,南宋百姓遭到屠戮,携一家老小和武林豪侠共同义守襄阳。他还特意为女儿起名“襄”,为儿子起名“破虏”。

所谓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天下英雄云集襄阳城,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南宋王朝的时代挽歌。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结尾,襄阳重现安宁。但宋蒙之间围绕襄阳城的争夺还远未结束。十几年后,蒙古大军卷土重来,再次围攻襄阳。而襄阳城最终的命运,金庸先生也在《倚天屠龙记》中做了交待: “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 ▲ 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铁血丹心》剧照。

虽然, 历史上没有郭靖、黄蓉,但 襄阳之战是宋蒙战争的关键战役 ,前前后后打了近四十年,最后一战更是打了整整6年,其惨 烈与悲壮,丝毫不比小说逊色。那么 ,当时襄阳城守将是谁? 以蒙古人之强悍,为什么襄阳久攻不下?还有,南宋都城不是临安吗?蒙军为何不直接攻打临安,而是在襄阳与宋军对峙这么久?

为什么是襄阳

为什么郭靖与黄蓉要誓死守卫襄阳?金庸小说借路人之口说道:“ 这十多年来,倘若不是襄阳坚守不屈,大宋半壁江山只怕早已不在了。

事实上,襄阳大门洞开后,南宋王朝很快便一败涂地。

蒙古想要荡平中原腹地,有一个重要的关卡就是渡过长江。 就南宋而言, 长江一线 自西向东分布有 四川 京湖(也称荆襄) 江淮等战区 。四川群山、大别山系、淮河水网,使长江的上中下游都能据险防御。 而襄阳,作为南宋江汉流域的第一要塞,是长江中游的重要 屏障, 一旦失守意味着南宋失去了长江 上游的防御核心,中游门户洞开,整个 长江防线形同虚设。 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 13世 纪中叶,南宋面临蒙古大军南下的高压,沿长江积极布防。

1260年,忽必烈登基为大汗 ,先后用了几年时间平定内乱。北方统治趋于稳定后,南下灭宋,彻底统一中原的未竟事业遂提上日程。那么,这次又该主攻何处?部将 郭侃 献上平宋之策:“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 先取襄阳 ……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但这种策略在当时仍属少数派,不为主流所容。 最终让忽必烈力排众议的,是一个宋朝降将——刘整。 刘整 ,史称“沉毅有智谋”,他 向忽必烈进言:“攻蜀不若攻襄, 无襄则无淮 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也 。” 史载,刘整献策后群臣“哗然异之”,纷纷斥为“虚国病民,未见收其成功可岁月计者”。实际上,亲行滇、鄂,眼见皇兄殒命四川的元世祖忽必烈,又何尝未思索过襄阳地利?更何况,刘整作为高级将领,对襄阳情况及宋廷虚实了如指掌,可谓知彼知己。忽必烈终于下定了决心。 或许,让忽必烈对于攻襄心存疑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襄阳城池坚深。

唐代以来,襄阳北移汉水南畔,北与 樊城 隔江相依,连横铁索浮桥控制江面,互为唇齿。宋代不仅对 城墙加以包砖 ,增筑瓮城,还在东西北两角各建一座直抵江边的“雁翅、钥匙头城 ”,与樊城 雁翅城 相对,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体。雁翅城上有水车,旱季抽江水入壕。襄阳城的东、南、西三面均修有逾百米宽的护城河,而城北是汉江,因此号称“ 铁打的襄阳 ”。

今日游客若到访襄阳城 一定会被其宽阔的护城河所 震撼(均宽约180米) ,这是宋人着意的设计,使池阔超过炮石射程。 如此配置,的确称得上是 铜墙铁壁 。对此,元世祖下达了“毋攻城,但围之以俟其自降”的总方针。

▲ 襄阳凤雏大桥,横跨汉江,连接襄城区与樊城区。 摄影/ 李富华

为此,蒙古做了许多准备:屯田聚粮,操练水军,签军括马,制器砺兵。若做长期围困,还需要大量前沿工事,但在敌方卧榻之侧筑堡,无异于公开狼子野心。 当时,驻防荆襄战区的,是制置使 吕文德 。刘整深知 吕文德 贪图小利,遂再献奇策: 以保护榷场货物为名 ,贿赂吕文德,请宋方允许在 襄阳城外,设置互市所用的榷场,并修筑城墙加以保护。而贪图小利的吕文德,在旁人怂恿之下,竟同意了要求。 蒙古人开始闷声修围墙,越来越多蒙古人住进榷场。那些是什么人,没人知道,带什么东西进来,也没人知道。围墙慢慢发展成堡垒,榷场变成了军营。堡垒再连成线,形成封锁链。

▲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2017)剧照。

蒙古人把堡垒修到了襄、樊两城之间的白河口及鹿门山,两座城池原本成犄角之势,有敌情可以互相支援,现在道路被切断了。此时,蒙古人也不再遮遮掩掩,阴谋转变成阳谋。蒙古骑兵甚至不时到城里抢劫。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1267年)八月,阿术渡江大掠江陵以北,俘五万人,这是蒙古大举进攻前削弱对手的传统战术举动, 标志着襄樊大战正式开始

围城:襄阳之困

咸淳四年(1268年),襄阳守将 吕文焕 (吕文德之弟) 意识到危险, 立刻写信告诉坐镇鄂州(今湖北武汉)指挥的吕文德, 蒙军在城南多地建筑堡垒。吕文德回想“榷场土墙”之事,幡然醒悟。可是,此时已经追悔莫及。

九月,无尽旌旗自北方迤逦南下,却不见立炮座、修攻具,而是使“要害处连珠扎寨”。次年初,元世祖遣中书左丞相史天泽亲临战场,在其指导下,襄阳城外一座飘扬着元军旗帜的巨城出现了——元军增筑连接各军堡的“长围”作为外包围圈,自城西汉水南畔的 万山 ,包城南的楚山、百丈山,至于江边,与对岸鹿门山遥相呼应。又在城西南岘山、虎头山修建“一字城”作为内包围圈。 自此, 襄阳河湾与外界的陆路联系断绝 万山是襄阳城西汉江南畔的制高点,元军在此建立水陆基地,意味着宋军沿江入援的命门就被捏住。 1270年春,心急如焚的吕文焕,在全城两万余人中调出一万五千拼死夺取万山。 这是襄樊守军最大的一次出城作战,但为张弘范、李庭、刘国杰部夹击冲垮,遭斩首四千人,惨败而归。 在襄樊被围的几年里,双方战斗即是以 包围与反包围 援城与阻援 为主。据学者统计,宋军多在春夏江水暴涨之时,乘水路入援襄阳,不乏援军3、5万的大行动,但总计14次援助,却只有3次成功入城。而且,宋军行动还会启发元军在关键位置筑垒添兵,完善包围圈,使 入援更加艰难 ▲ 郭靖、黄蓉誓死守护的襄阳城,是金庸武侠小说里最著名的一座城,图 为襄阳古城临汉门,又名小北门,因门临汉江而得名。是襄阳六大城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 摄影/ Darwin

除了军事上的包围之外,元军还施展了战略欺骗。

1272年十二月,宋将昝万寿反攻成都,刘整故吏罗鉴借机归正宋朝,令人万分震撼的是,他同时竟带回了一份刘整的亲笔文书,详写了元军的战略方向:“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清口、桃源(今属江苏淮安)河淮要冲,宜先城其地,屯山东军以图进取”。

元军显然在为自己接下来的军事行动迷惑宋廷,那么,此计成功了吗?没有。不要误会,这不是因为宋廷觉察到元军的真实意图,而是——直到次年三月,这道文书才上达帝听,此时元军攻占襄阳已一个月!更为讽刺的是,宋度宗览奏,急忙命淮东制司在清口择利筑城。 十几天后,试图瞒天过海的贾似道,才将襄阳城破之事上奏给皇帝 。 此种条件下,襄阳成为了南宋引以为傲的坚城,哪怕 遭受元军的长期封锁 ,实际得到的 外来援助很少 ,襄阳还是已经坚守了6年之久,并且看起来,还将继续坚守下去。

回回炮响,襄阳陷落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也正是这一年, 忽必烈 的侄子伊儿汗阿八哈在大马士革等城找到了破局的棋子。 ▲ 伊朗细密画中的蒙古军和“回回炮”。 数月后,制造家、回回人亦思马因携带世界最先进的 配重式投石机 图纸,到达大都。这就是著名的“ 回回炮 ”,史载其发石一百五十斤、飞三百步、入地七尺。与之相较,中国传统的人力下曳投石器弹丸最大百斤,射程不到一百步。 以前的攻城战中,守方对攻方往往拥有压倒性的优 。因为人曳投石炮无力撼动以黄土、石灰、碎石层层夯实的城墙,只能摧毁城上望楼、战篷这种木制工事。然而, 回回炮的威力却能直接 轰垮数丈厚的夯土墙!于是,新武器就位,元军发动总攻。 至元九年(1272年)三月,元军扫清樊城外郭,筑围进逼更坚固的内城。随着回回炮运抵前线,襄樊与赵宋王朝的命运已无可挽回。 ▲ 襄阳之战是元朝灭宋统一中国的关键一战。这场大战旷日持 久,历时近6年。元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于将襄樊围得水泄不通。这期间南宋军队虽有援军,但总体来说,襄樊失陷,势在必然,不过一个早晚问题。 图为描绘襄阳之战的画作。 摄影/遗岕

腊月二十九,炮石蔽天,箭矢如雨,元军分路进攻樊城。宋军做殊死战,却无法阻止敌人轰垮角楼。同时,元水军焚毁浮桥,断绝襄阳援军,以战舰驶入城间江面,两面夹击。 守了几年的樊城,在回回炮威之下,仅仅十四天就被轰破

最终樊城多处失陷,七百残余宋军被压制在街巷,肉搏到底,守将牛富受重创,自焚殉国。元军付出巨大代价后 屠城 ,汉江为之泛红。

在唇亡齿寒的最后关头,吕文焕仍未丧失信念。他于临江一面植木栅,立硬寨,并以蜡丸将死守之决心报告临安。无奈,这股决心很快被现实粉碎。元军在襄阳东南角立炮,弹丸呼啸而来,高耸的塔楼轰然倒塌!

目睹这超乎认知的威力 ,困守孤城六年的忠勇之士们竟纷纷逾城而降, 襄阳人心已然崩溃

最 终, 吕文焕 父子出城献版籍而降。这一天是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的二月廿四日。诸将中, 都统范天顺不愿降元,仰天大呼“ 好汉谁肯降贼?死时也做大宋忠义鬼 ”,自缢殉国。 持续6年的襄阳之役,终于结束了。 随之瓦解的,是南宋整体的战略防御体系 。四川、京湖、江淮三边守备,由此被元军切割,南宋的江南腹地,向蒙元敞开了怀抱。 1276年,元军迫近临安,宋恭帝赵顯(xiǎn)投降。 襄阳守了6年,而国都的陷落,只需3年。

来源:老夏看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