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射雕,何以失意?民族大义与江湖道义的交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00:32 1

摘要:这几天看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影评,两极分化之剧烈,令人咋舌。粉丝和追求视觉盛宴的观众赞不绝口,而另一部分观众则痛批其剧情荒诞,逻辑不通,甚至有人直言徐克江郎才尽。

这几天看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影评,两极分化之剧烈,令人咋舌。粉丝和追求视觉盛宴的观众赞不绝口,而另一部分观众则痛批其剧情荒诞,逻辑不通,甚至有人直言徐克江郎才尽。

并非技术倒退,而是认知跃迁

我认为,这并非徐克技艺不精,而是大陆观众的认知水平已今非昔比,远远超出了某些导演的想象力。 这不是一日之寒,而是几十年文化积淀与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大陆观众对香港电影的某些价值观和叙事手法颇为认同,但这已成为历史。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增强,观众对历史、对民族大义的理解,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认知的差异:白菜与盛宴

徐克试图将《射雕》拍成一部兼具历史和武侠元素的正剧,从服装道具到场景设置,都可见其用心。然而,他显然低估了大陆观众的鉴赏能力。 大陆观众接受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有着更全面、更理性的认知。我们从史书中学习到,民族英雄是如何保家卫国,科学家和军人又是如何为国奉献的。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构成了我们对民族大义的理解,也奠定了我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标准。相反,香港电影受其殖民历史影响,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大义的理解相对肤浅。他们习惯于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江湖恩怨,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成儿女情长。这就好比,大陆观众已经从粗茶淡饭走向了山珍海味,而香港电影仍在端出廉价快餐,自然难以满足我们的胃口。

成吉思汗与郭靖的荒诞对决

电影中,郭靖用几句嘴炮就劝退了成吉思汗,这在许多大陆观众看来是极度荒谬的。成吉思汗是何许人也? 他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雄主,其野心和实力不容小觑。用“嘴炮”就化解了民族间的冲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更关键的是,电影忽略了蒙古军队的生存逻辑。蒙古大军远征,后勤补给全靠劫掠,他们没有选择,必须打胜仗,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来维持军队运转。郭靖的“劝退”,完全无视了蒙古军队的生存压力和侵略本性,显得幼稚可笑。

李萍与郭靖的母子情深: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此外,电影中对李萍抚养郭靖的描写,也缺乏历史的真实性。一个年轻寡妇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独自抚养孩子多年,这在历史上几乎不可能发生。蒙古草原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女性通常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一个孤身寡妇想要在残酷的草原上生存并抚养孩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不仅仅是细节问题,而是关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江湖道义与民族大义的冲突

香港电影习惯于用江湖道义来解释一切,这在小格局的小人物故事里或许有效,但在涉及民族大义的宏大叙事中,则显得苍白无力。郭靖救下成吉思汗的举动,在某些港式武侠片中或许能被解读为侠义之举,但在大陆观众看来,这却是对民族大义的亵渎。 真正的民族英雄,绝不会对侵略者心慈手软,他们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出任何必要的牺牲。

结语:时代变了

总而言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失败,并非技术上的缺陷,而是观念上的落差。在大陆观众对历史、民族大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那些简单粗暴的江湖叙事,那些缺乏历史逻辑的剧情设定,自然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同。 时代变了,观众变了,电影创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成功。与其说徐克江郎才尽,不如说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来源:梦想编织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