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前,电影以惊人势头豪取春节档预售票房第一名。主流媒体密切聚焦,自媒体频频推介,网络宣发铺天盖地,预告片的评论区挤满了爱打叹号、精神亢奋的主演粉丝,高呼偶像名字加油打气的弹幕占满了视频画面。令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预售票房荣登影史预售榜top15/top10
关注春节档电影走势的人,很难不被这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后文称《侠之大者》)牵扯目光。
上映前,电影以惊人势头豪取春节档预售票房第一名。主流媒体密切聚焦,自媒体频频推介,网络宣发铺天盖地,预告片的评论区挤满了爱打叹号、精神亢奋的主演粉丝,高呼偶像名字加油打气的弹幕占满了视频画面。令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预售票房荣登影史预售榜top15/top10/top5”一系列热搜。虽然“预售榜”有些观感微妙,但在过去一年的院线寒流之下,这样的成绩还是能让人感慨流量的力量。
然而,上映后,手握大笔预售票房的《侠之大者》却走出了日票房和日排片双重跳水的势头。截至年初五,不仅没有走出“逆跌”,而且连日保持着票房占比低于排片占比的势头。猫眼专业版预估票房6.37亿,不足预售票房的两倍。
是现在的观众不喜欢武侠了吗?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走出时长出了一口气——
《侠之大者》的失利,跟武侠关系不大,主要因为这部“武侠电影”既不“武”也不“侠”。
不“武”,是因为本片作为武侠片,武术动作戏可以说是极其匮乏。徐克导演的动作戏虽然以天马行空的夸张想象力见长,硬马硬桥的打斗戏份一般也不会缺席。但到了《侠之大者》,却突然丢掉了那些拳拳到肉和兵刃交错,取而代之的是哈利波特式的远距离魔法对轰,降龙十八掌成了风魔法,九阴真经成了火球术,轻功成了无需借力的反重力飞行术。尤其是最后一场守城战,郭靖与欧阳锋的打戏,双方在几乎没有身体接触的状态下大战十多分钟,真个是腾云驾雾、八仙过海、怪力乱神,让人恍惚置身隔壁“封神”“哪吒”的片场,激烈的战斗让影院里不时响起被逗笑的声音。
是徐克不会拍武打戏吗?可能性不大。片中唯一一处有些拳脚味道的动作戏,是黄蓉与华筝的打戏,虽然时长不长,对打狗棒法的演绎也颇为奇特,但足够让人品出些许“徐老怪”味道,可见想拍还是能拍出来的。就一般电影片场的情况而言,武打戏变成“隔空对波”,要么是主演的动作功底无法在镜头下打得漂亮,要么是对手戏的双方档期凑不到一块,“隔空对波”就无须两人同框。至于《侠之大者》到底是什么状况,恐怕只有片方自己清楚。但观众不问理由,他们只会用评论和钞票表达是否认同。
如果说不“武”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侠”则是影片精神气质的问题。整部片子,在大框架上以宋蒙金三国的战争动态为线索,在叙事上则以郭靖黄蓉华筝的感情戏为主导。而小说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各路大侠,江南七怪无一正脸,中原五绝更是只有欧阳锋一位有真正意义上的戏份,其余或者两三分钟露个脸,或者干脆查无此人。
很显然,比起江湖侠义,编剧更中意或者更擅长的还是三角恋的爱情喜剧,二女一男一台戏。而郭靖流离身世带来的家国爱恨,就只能在旁白里草草掠过。除此之外,各种综艺式的插科打诨,郭靖贯穿全场的愁眉苦脸,郭母以死明志的慷慨壮烈,关于“天下英雄”的价值论战,满满当当塞在短短2个小时的时长中,让整部片子的情感基调一言难尽。
诚然,本片改编自小说的部分章节,聚焦的是“侠之大者”的家国命题,在原著对于“侠”的精神阐发中,必然要有所取舍。但几乎全数舍掉、再灌进去“古偶恋爱剧”式的影视工业糖浆,就会不可避免地让射雕英雄传串了味、失了焦。尤为重要的是,“侠之大者”是建立在“侠之小者”基础上的。原著中郭靖靠着自己的江湖历练,一步步从普通人踏出狭义上的侠客道路,历经风霜雨雪、领悟爱恨情仇,从江湖上的刀光剑影到战场上的生灵涂炭,通过不断的认知与反思才最终抵达“侠之大者”的境界。电影改编自小说34-40章,这是原著中的收尾升华之章,主角郭靖面对的是各种生离死别对他价值观的终极考验:爱人离散,母亲惨死,与师傅和安达诀别,再战宿敌险象环生,最终在大汗临终之际与之跨越一生恩仇,共话英雄,张力十足的剧情浸透着浓重的生命意识,他一路走来的精神积累也在此开花结果。如果电影编剧没有铺垫,直接升华,那么这一切理念就都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仅不能撼动人心,更让人莫名其妙。如果剧本只能直接空降到“侠之大者”,那还不如不拍。
“武侠”之所以能够深入国人内心和文化基因,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寄托,正是源于“武”“侠”这两个直白又饱含深意的字。“武”满足了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超人想象”,“侠”迎合了国人文化基因里正义与浪漫的道德范式,这构成了武侠不同于古偶、历史正剧、仙侠、神话、魔幻、科幻等题材的独特魅力。在当下,如果要制作一种主打快捷直白的影音娱乐,完全有更合适的模板,大可不必“为了武侠而武侠”,最后反而与观众期望背道而驰,落得一场空。
除此之外,本片还有不少问题,比如主演肖战对郭靖的“面具式演绎”,两三张面孔演完全片;比如台词设计有欠考究,独白的设计更是与角色“人设”不符;比如剧情改编过于“合家欢”,削弱了原著的深邃与重量感……唯一触动内心的,大概只有电影院里听澎湃音响演奏《铁血丹心》的那一刻——没错,能够打动武侠观众的,到头来不只有武侠。
倘若,电影人真有振兴武侠之意,倒不如把《射雕英雄传》的原著好好读一读,学学郭靖这位侠之大者。金庸笔下的郭靖,质朴天然,大巧如拙,不仅道德观如此,武学天赋亦如此。杨康聪明机巧却难成大器,郭靖沉稳专注终成中原一绝。近些年武侠片整体不算景气,想要尝试迎合流行也在情理之中,但更要防止聪明反被聪明误,沉溺取巧,忘记初心,褪变成两头不讨好的其他东西。也不妨学学郭靖,放弃那些追逐流量与纸面热闹的机巧,寻回本心,练好一招一式,寻回属于自己的江湖。(马机司)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