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春节档:有多少含金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23:11 1

摘要: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大年初一,票房及观影人次均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另据网络平台最新数据,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档期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90亿,创造了中国影史春节档总票房新纪录。

作者|夏夏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

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随着春节假期进入尾声,2025年春节档的相关数据相继出炉,为低迷了一年的电影市场取得了一个开门红。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大年初一,票房及观影人次均超过2021年春节大年初一,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另据网络平台最新数据,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档期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90亿,创造了中国影史春节档总票房新纪录。

票房数据的重重印证之下,2025年的春节档无愧于“最强春节档”称号。但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最强春节档”的含金量远比票房本身更值得讨论。

大IP与爆款续作,成春节档“门槛”

2025年春节档的影片阵容几乎可以用一个“大”字来概括。

题材方面,既有脱胎于金庸武侠IP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还有源自“封神榜”IP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

此外,《唐探1900》《蛟龙行动》两部影片分别为此前爆款电影的续作,而《熊出没·重启未来》的上映则是“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自2013年以来,第12次“打卡”春节档。

除了大IP、爆款续作,2025年春节档的影片体量也变大了。上映的6部电影中除《熊出没·重启未来》外,其余5部影片时长均在2小时以上。其中,《唐探1900》时长为136分钟,《封神2》《哪吒2》时长达到144分钟,《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与《蛟龙行动》的时长则长达146分钟。而此前据媒体报道,2025年春节档电影平均时长已达137.3分钟,较2024年春节档增加近30分钟。

作为电影市场一年中最重要的爆发节点,春节档吸引大IP、爆款续作齐聚这点并不稀奇。但今年春节档的6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类型都各不相同,这导致影片之间并未真正形成直接竞争,堪称“最和谐”春节档。

例如作为《红海行动》续作的《蛟龙行动》,主打现代战争大场面外加主旋律题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借助导演徐克的“武侠”招牌和“射雕”IP锁定“金庸迷”;《哪吒2》则是在前作奠定市场口碑的基础上,进一步瞄准了春节档的“合家欢”市场。

不过,影片之间的直接竞争虽然减弱了,线下排片却成为竞争爆发的核心战场。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大年初一(1月29日)当天,《哪吒2》《唐探1900》与《封神2》的排片占比相近,分别为23.3%、23.1%、21.2%。但随着票房数据反馈引发的排片调整,到大年初七(2月4日)时,《哪吒》的排片占比已高达49.1%,《唐探1900》的排片占比微涨至24.0%,《封神2》的排片占比则降至8.9%。

头部三甲之间的排片竞争尚且如此激烈,其他排名靠后的电影更加受到排片的限制。其中,《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同时也是春节档唯一一部军事动作电影,由于排片占比过低以及黄金场次太少,出品方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甚至亲自发文力挺宣传电影,同时喊话影院同行多给排片。

然而,出品方老总的公开喊话并没有影响结果。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七晚20点15分,《蛟龙行动》的总票房仅为2.88亿元,且从大年初一至初七,其排片占比始终低于8%。

《蛟龙行动》的票房失利表明,当大IP、爆款续作成为春节档“门槛”,排片、观众口碑成为决定票房归属的核心因素。而伴随着“史上最强春节档”的票房纪录一同产生的,还有国产电影在内容和运营方面逐渐显现出来的“默契”。

电影市场学会“看人下菜”

大IP和爆款续作是门槛,2小时以上的影片时长是标配……“加量不加价”的春节档电影不仅试图用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大动作”让观众们感受到片方的诚意,还在故事情节上谋求“精准输出”,但对内容把控能力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的市场反馈。

例如引发热议的《封神2》,在前期宣传时特别强调了动作戏的亮点,并且把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打造的“神仙打架”剧情当做了宣发重点。但是当观众进了电影院却发现,场面的确有够宏大,但特效质量令人不敢恭维。

社交媒体上,殷郊的三头六臂特效被调侃是“蓝精灵”,还有网友惊呼“蓝皮红发”的殷郊和自己家的煤气灶“撞款”,魔家四将的特效造型光顾着“大”而缺乏霸气。

还有网友评价,“姜子牙手里拿的怕不是封神榜而是魔戒,闻太师骑着墨麒麟率领魔家四将和殷商大军进攻西岐,拿的是《魔戒》里兽族和人族大战的剧本”。

除了特效引发的负面评价外,《封神2》混乱的剧情和人物刻画也成为“差评”重灾区——特别是对比第一部积累的好口碑,《封神2》的意外翻车严重暴露出故事本身的缺陷。

在以“父子情”为故事主线的《封神1》中,虽然主角配角众多且人物关系复杂,但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有详有略,故事也相对完整。尽管没有大场面和震撼特效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但是颜值和身材吸睛的“质子团”以及“纣王和他的哈基米”这些小亮点,在剧情之外也贡献了热门话题。

然而《封神2》给人的印象是,本应该用来打磨剧情的精力,全用在了耍花活儿上。

譬如质子团“一哥”姬发,前一秒想要自我牺牲,后一秒又要投降,性格前后反转,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被“夺舍”。而为了延续质子团的优秀传统,姬发一言不合就脱衣服,白白净净、轮廓分明的肌肉,很难让人相信刚才还在战场上和敌军对垒。

邓婵玉作为续集中的重要角色,在《封神2》中从原著中作为土行孙妻子的附属地位中剥离出来,被塑造成了独立自主的女性将领。这一处角色改编虽然被一部分“封神迷”吐槽为“魔改”,但拿上大女主剧本的邓婵玉的确成为《封神2》中仅有的亮点之一。

然而当观众在邓婵玉身上看到女性意识的觉醒,感受到这个角色所诠释的当代女性主义主题时,剧情发展又莫名其妙地给她安排上了与姬发之间的“感情戏”。

此外,《封神2》里的配角也成为了配合剧情发展的“工具人”。魔家四将能够操纵神通广大的法器,但是不会说人话,跟随大部队打仗,别人骑马,他们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西岐的官员也集体“智商掉线”,殷商大军压境的时候主要负责说“要是少主在就好了”;姬发在前线浪完回到西岐的时候,他们起承转合式地集体喊道“少主回来了”,然后转头问姜子牙“老神仙怎么办”;暂时击退了殷商大军,不想着如何继续迎战,竟然带头开起了篝火晚会,然后发展感情线、立flag。这种离奇的叙事逻辑,就是让姬发在现场包个饺子,都不会有人觉得奇怪。

对于《封神2》乱到离谱的叙事逻辑,有网友猜测,可能是因为出品方认为在第一部积累的好口碑基础上,将大场面作为影片亮点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再加上用邓婵玉的大女主戏份承接第一部“质子团”积累的女性观众群体,因此在春节收割一波票房不成问题。

这种策略就像是出品方一早判定观众会为哪些素材买单,然后通过不断做加法完成了一道“预制菜”。但观众判断一部电影好不好看,首先还是会从故事本身出发。因此,角色塑造和叙事逻辑上的缺陷,直接造成《封神2》的口碑迅速崩塌,而持续一周多的春节档也为影片口碑发酵引导观众用脚投票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

市场增长,不能只有“史上最强”

除了《封神2》,《唐探1900》的身上也有一丝“预制”的痕迹。

作为“唐探系列”的前传,以及定位春节档合家欢市场的悬疑喜剧,《唐探1900》结合探案、搞笑元素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主旋律立意,以排华运动等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在探案情节中讲述华人的苦难、抗争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堪称是今年春节档的“缝合怪”。

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探案作为悬疑类电影的核心,在《唐探1900》中并不突出,案件情节的推理太过普通,幕后大反派的揭秘也缺少反转和惊喜。此外,《唐探1900》也试图融合“中医+侦探” “满清高手”“革命斗士”等标签化元素为影片增加看点,但元素多而杂导致“什么都讲了,但一个没讲透”。

特别是作为全篇亮点的立意部分,喜剧角色突然义正言辞对着镜头讲大道理的情节,虽然合理但也削弱了拔高立意的效果,再加上“落后就要挨打”“华人团结”一类的空洞说教,让主题升华略显生硬。

但是对比《封神2》的口碑翻车,《唐探1900》虽然也是混合了多种元素的“预制菜”,却因为喜剧电影的讨巧定位,提高了观众容忍这些不合理的阈值。

所以在片中,当岳云鹏饰演的费洋古前一秒还在拷打革命斗士,后一秒又切换成“救中国”的立场时,观众们或许会因为反转过于突然而觉得不合理,但是很快会被搞笑剧情掩盖过去。《唐探1900》截至2月4日累计超过22亿元的票房也说明,观众对这部喜剧电影还是比较认可的。

作为创造票房成绩的重要节点,春节档出现各种“预制菜”式的电影无可厚非,但在看到通过元素堆砌收割市场的可行性之外,更需要找出实现长期增长的解决方案。

据金融界报道,2024年上映的票房TOP10电影中,前五名为《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除了《抓娃娃》是暑期档影片,其他四部均是春节档影片。

略带夸张地说,电影市场已经出现靠春节档“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现象。而在2024年,包括“哈利波特”系列、《泰坦尼克号》《这个杀手不太冷》等超过30部影片的重映,也表明电影市场的头部大片数量相对缺乏。

供给紧缺的市场环境下,是不是增加供应就能够实现增长?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近几年,电影市场之所以遭遇观众流失,除了因为好电影供应不足外,还与电影票的连年涨价有关。

网络平台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平均票价为35元,2021年至2022年平均票价为37.8元,2023年平均票价为40.8元,2024年平均票价为42.1元。而在暑期档、春节档等热门档期,三四线城市电影院一张电影票50元起步已是家常便饭。

春节作为传统消费旺季,消费者花50元买张票看大片尚且可以接受,但在非重要节日花40元看一场电影就显得不是那么有必要,特别是看一次电影往往还伴随着交通、用餐等其他消费成本。

由此来看,降低消费者的综合观影成本是让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的一个思路。例如推出综合折扣更低的会员卡,联动餐饮品牌推出观影折扣券,又或者是联合线上平台补贴推出特别时段的观影券。而《封神2》在上映期间,就联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苑、红旗渠等13家国有景区,推出持电影票根免景区首道门票的活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高消费者的观影获得感也是一个可行方案。而在2024年,已有部分院线向粉丝群体开放了演唱会包场服务,让粉丝在电影院集体观看线上演唱会。不过这种围绕“粉丝经济”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并不能解决电影市场观众流失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影片质量,用内容吸引观众回归,让消费者为内容买单。

事实上,2025年“最强春节档”的爆发,仍然是因为优质大片带动了市场的整体增长。例如《哪吒2》爆火之后,部分城市还出现开卖“台阶票”“无座票”的现象。

这也表明,虽然观众对影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观众始终愿意为好电影付费,而好的口碑也能够带来更多排片从而创造更多票房。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一个“史上最强春节档”虽然并不能代表市场整体开始回暖,但也为电影行业走向良性竞争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