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档向来是电影圈的修罗场,今年《哪吒2》凭“国漫崛起”的招牌杀出重围,票房口碑双丰收本是喜事一桩。
春节档向来是电影圈的修罗场,今年《哪吒2》凭“国漫崛起”的招牌杀出重围,票房口碑双丰收本是喜事一桩。
可关晓彤的票根偏偏成了“照妖镜”——130元的票价截图一po,评论区秒变大型民生调研现场。
有人说三、四线城市早场票38元有点贵,有人吐槽一线城市IMAX厅堪比“钞能力专场”,更有人自嘲:“看个电影好贵哦!”
这波热议看似荒诞,实则戳中了两大痛点:
一是明星与普通消费者的“次元壁”,二是电影票价的“薛定谔式定价”。
毕竟,当红明星晒票根如同分享日常,但对月薪五千的打工族而言,130元可能是通勤费、外卖预算,甚至孩子的辅导班材料费。
票价差距悬殊的背后,究竟是市场规律使然,还是行业“割韭菜”的新套路?
关晓彤的票根之所以引爆舆论,本质是一场“何不食肉糜”的现代戏码。
明星晒高价票,如同在朋友圈晒爱马仕包包,本是无心之举,却意外揭开娱乐消费的参差真相。
有网友算了一下:很多发达地区电影院都要一百多的票价,再加上停车费,吃饭费,一家三口看个电影要花500多。
反观四五线城市,39.9元双人套餐还送可乐爆米花的促销比比皆是。
这种差距像极了影视剧里的“平行时空”——一边是明星轻松调侃“票价不贵呀”,一边是打工人盯着购票软件反复切换影院比价。
更讽刺的是,《哪吒2》主打“全年龄向合家欢”,但高昂的票价直接劝退“合家欢”主力军:拖家带口的中年父母。
有家长吐槽:“带娃看场电影,普通厅都要79,这还仅仅只是3D!”
票价涨得比工资快,真是影院的锅?业内人士透露,春节档票价“注水”早已是行业潜规则。
一方面,热门影片的发行方会要求提高最低票价,确保票房收益;另一方面,影院靠爆米花饮料等周边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只能从票价上“找补”。
更别提某些特效厅打着“沉浸式体验”的旗号,把价格抬到普通厅的两倍,观众却看着模糊的3D画面直呼“晕船”。
但把锅全甩给影院也不公平。电影制作成本逐年攀升,《哪吒2》光是特效镜头就烧掉上亿,片方自然希望靠高价票回血。
可问题在于,当“成本高=票价高”成为固定公式,观众是否活该当冤大头?
别忘了,《你好,李焕英》当年靠真挚情感和亲民票价实现逆袭,而某些号称投资十亿的“特效大片”,票价破百却拍出五毛特效,观众能不骂街?
“电影自由”成为新晋网络热词,背后是年轻人对娱乐消费降级的无奈自嘲。
当一线白领开始研究“拼单看电影”(两人买一张票轮流进厅),当大学生组团跨城去郊区影院薅羊毛,所谓“文化消费升级”更像黑色幽默。
更值得玩味的是,高价票正在重塑观众的审美选择。许多人抱着“这么贵必须看大片”的心态,挤破头抢特效厅的票,结果看了个剧情稀碎的“视觉垃圾”。
反观一些小众文艺片,哪怕口碑炸裂,也因票价劝退观众,最终惨淡收场,长此以往,电影市场难免沦为“土豪的游戏”,普通人连当观众的资格都要被剥夺。
不难发现,一张电影票的定价早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了衡量社会消费力的隐形标尺。
当“支持国漫”需要先掂量钱包厚度,当全家观影变成“轻奢体验”,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是否正在被票价拉远?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来源:小孙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