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魔幻盛世:一场集体癔症的文化病理报告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10:46 1

摘要:当《哪吒闹海》的票房突破40亿大关时,中国电影市场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展演——观众们用真金白银投票,宣告本民族集体进入"文化返祖期"。四大"仙侠巨制"联手垄断90%排片量,而现实题材《蛟龙行动》的2亿票房,则像一具被抛在春节档狂欢巡游车下的尸体,鲜血淋漓地标记着

当《哪吒闹海》的票房突破40亿大关时,中国电影市场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展演——观众们用真金白银投票,宣告本民族集体进入"文化返祖期"。四大"仙侠巨制"联手垄断90%排片量,而现实题材《蛟龙行动》的2亿票房,则像一具被抛在春节档狂欢巡游车下的尸体,鲜血淋漓地标记着中国影视工业的精神癌变。

这不是偶然的市场选择,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逃亡。当银幕成为"安全屋",妖魔鬼怪便成了最称职的看门人。制作方深谙审查制度的"题材避险公式":历史真空化、现实滤镜化、矛盾玄学化。《封神》用千年狐妖的尾巴扫除现代性困惑,《射雕》借武林秘籍消解历史纵深,至于《唐人街探案1900》,不过是把现实毒刺包裹成跨国马戏团的糖果——毕竟在审查者眼中,发生在异国他乡的荒诞,总比本土病灶安全得多。

这种创作策略催生了诡异的"双重阉割":审查制度切除现实主义的喉舌,资本机器则对残存的文化基因进行商业化绝育。《哪吒闹海》里翻腾的已不是反抗父权的精神图腾,而是被驯化为"特效奇观+流量明星"的电子宠物。当四海龙王沦为抖音式段子手,当陈塘关变成网红打卡地,传统文化最后的批判性也被榨取成票房数字的养料。这哪里是文化创新?分明是打着IP旗号的文化刨坟。

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观众对此的麻木。70亿票房预测背后,是数千万人在现实挤压下的自我麻醉:与其直面房价、就业、教育这些"现实妖魔",不如躲进影院观赏无害的神话打斗。当有关部门用红线织就创作牢笼,资本便顺势将观众驯化成审美斯德哥尔摩患者——我们正见证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吊诡的景观:被圈养的创作者与被圈养的观众,在审查与资本共谋的围栏里互舔伤口。

春晚的"安全喜剧"与春节档的"无害神话"实为同源病灶。那些被精心剔除现实毛边的作品,就像手术台上被摘除神经的器官标本:看似完整,实则已丧失生命体征。当《蛟龙行动》这类试图触碰现实体温的作品被市场冷落,暴露的不仅是创作环境的荒漠化,更是大众文化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

这种文化困境的终极讽刺在于:我们越是回避现实,现实就越以更狰狞的面目反噬。《射雕》里郭靖守的襄阳城防,防不住现实中价值观的坍塌;《封神》中姜子牙的封神榜,封不住社交媒体上的群体性焦虑。当电影沦为精神止痛片,整个民族将付出比票房更昂贵的代价——失去在镜像中认知真实的能力。

解药或许藏在那个被遗忘的电影史细节里:1983年《哪吒闹海》的导演们,曾在审查重压下仍坚持保留"剔骨还父"的悲剧内核。而今的技术更迭了,勇气却退化了。当我们调侃"有关部门"时,是否也该质问自己:究竟是审查扼杀了创作,还是我们早已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

(本文完稿时,《哪吒闹海》单日票房又破3亿。窗外烟花璀璨,照见每个屋檐下未被言说的现实。)

来源:日日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