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雨子:这部春节档电影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07:58 1

摘要:这好像注定是一个属于“家国天下”的春节档,《射雕》、《封神》,都在讲救苍生济万民的宏伟观念,即便是《唐人街探案》,都把视域投向了上世纪初的海外华工命运。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聆雨子]

这好像注定是一个属于“家国天下”的春节档,《射雕》、《封神》,都在讲救苍生济万民的宏伟观念,即便是《唐人街探案》,都把视域投向了上世纪初的海外华工命运。

那么,作为字面意义上的“主旋律叙事”,《蛟龙行动》置身其间,本就显得尤为应时当令。因此,哪怕在传统认知里,春节并非太适合军事类作品的时段,它依然是今年诸多影片中第一个启动提前点映、第一个面对观众亮明正身的,这背后,大概少不了此份“我的主题格外典正”的、理直气壮的加持。

当然,作为电影本身的《蛟龙行动》,远没到完美无瑕的超一流段位,它太满、太冗杂、线索太多、文戏也还是偏弱,它的票房和舆论热量也暂未达致预期、远逊于其它同档期对手。

截至2月2日20时,电影《蛟龙行动》上映五天,仅获得2.37亿票房,排名春节档末位

但它依然在进行某种摸索和定调:关于接下来中国战争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方向与思路,关于接下来中国国家力量、国家主张与国家形象的银幕表达形态。

这构成了我们对它抱以更多讨论的必要。

战争的“未来感”

作为视觉形态上最具规模和野心的选材,作为影视艺术献礼、宣传与教育职能的主体承担者,众所周知,我国战争主题电影的创作,数量极丰。

回望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聚焦落点也有“与时俱进”的平移:

最初它是“历史的”:对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烈火烽烟的还原复现,无论是全景铺陈式(就像《大决战》三部曲),还是英雄聚焦式(就像《董存瑞》和《英雄儿女》),或是民间传奇式(就像《地道战》与《地雷战》),无一例外,来自真实的过去和切肤的回忆。

图自《大决战》三部曲

此一传统还在延续中且仍有可观业绩,但也遇到一定瓶颈和困难——毕竟,国人的历史观念正不断革新演进、对历史细节的精确苛求也与日俱增,此中必带来多元碰撞和辩难,近年里,《八佰》《金刚川》《长津湖》和《志愿军》一系列新作,都在军迷和影迷的风评中发生过部分争议。

相应地,这二十年间,把目光挪回正在发生的现场、表现当代军人形象的故事日益增多——“历史的”走向了“当下的”。

诚然,此处需面对一个直观悖论:“和平年代”的风平浪静与“军旅故事”的波涛汹涌,看起来并不协调,作为弥补,或是放眼天下,去那些还不那么安定的地方执行维和任务、实现大国担当,一如《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或是以训练、演习乃至思想教育为内容承载,着力展现每一名合格战士的自我塑造与成长,这个向度在电视剧领域成果尤多:《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均属此列。

图截自《红海行动》。《蛟龙行动》是《红海行动》的续集。

至此,这一领域百花齐放,似乎早已没了可供垦荒的盲区,每种叙述方法都经历过诸多尝试,所有故事都不过是某种母题原型的再生。

但一代人注定该有一代人的故事,就像一代人总要理解一代人的保家卫国,一代人也要奏响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这个意义上,《蛟龙行动》等于把此条“历史的”与“当下的”闭合线索,硬是向前又续上了一段,且是具备无数生长点、直抵无限空间的一段,因为,它是“未来的”。

就像它的开篇字幕,主动告诉你:这一切都发生在很多年后。

因为是未来,你才能沉浸式领略琳琅满目的酷炫的军械装备、目睹酣畅淋漓的全维度搏杀与烟花四溅的肾上腺素、见证人类制造的钢铁巨物在危机四伏的深海奏起雷霆万钧的黄钟大吕……然而仅有这些的未来还不够,未来不仅仅是幻想,更不等同于狂想。

《蛟龙行动》是军事题材,而非《流浪地球》系列那样的科幻题材,它并非对辽远不可知的想象,它更近似于,站在眼前既已存在的趋势和基础里,去看见一个迟早会到来的、可控可感的明天,它是在已经握有的常量里去揭开你一定会等来的变量,或者说,增量。

它的整个发生逻辑和运作形态,都是实体化、实感化、实操化的。

在我看来,这种“未来叙事”的最大意义,在于对军事行动发生场景的“架空”(这种架空不是抽象更不是虚无)——由此,战争不再被框束于某一场具体的利益分歧、历史争议、地缘摩擦中,也就脱离了一时一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立场之争,相反,它立意在更高维的和平、更广义的反恐、更具有环球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对全世界福祉的守护。

在这个维度上,中国军人所主张和秉持的、所致力于推动和实现的,脱胎换骨的国际秩序、规则标准、治理格局,有了更开阔的践履蓝图与更淋漓尽致的呈现端口。

当核潜艇的庞然巨躯与蛟龙队员的热血之躯,指向和换取的,是整个太平洋的安宁,是一小撮人类公敌野心家的覆灭,是外军遭遇背叛危机后的积极介入、救援和危机弥补,一切早已不再是谋求“谁更强”的零和博弈,不再是拉帮结盟后的单极霸权轮替,而是“谁更能代表全体利益、谁更能守护永久和平”的价值宣言。

科技的“极客感”

既然讲到“深蓝突围”的概念,讲到太平洋,那不得不说一句,方才回溯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年表里,若还存在哪项薄弱的空白,那海军必是首当其冲的遗憾。

绝大多数作品都以陆军为主体,近年又增添了《空天猎》与《长空之王》等关于空军的宝贵尝试。

确实,我国军事史上成规模的海战极为罕有,相关影像记忆,很容易逆推到甲午年的北洋水师——还是一个屈辱的国耻。

而今日大势,谁掌握海洋、谁便掌握了未来,这里是大国博弈的沙盘,也是资源的富矿、新科技的标靶与试炼场、发展的抓手和锚点。

于是《蛟龙行动》等于启动了电影人对时代课题的又一场回应,不止于此,它干脆发挥了后起者的跨越式追赶优势、把步子迈大、直接穿透海平面,来到了“海下战”、“深海战”、全海域全兵种作战。

剧组按1:1的比例搭建了潜艇场景

这是中国银幕上第一次有核潜艇部队登场,之前要看这些,只有好莱坞那边的《猎杀红十月》《冰海陷落》《猎杀U571》……

不要小看这种填补,这是科学硬实力、国防硬实力向文化软实力顺理成章的转化、输送与推动,是惊人的技术进步、攻坚、突破的结果。是我们拥有或正在拥有、研发或正在研发、主导或正在主导一些东西,我们才有底气去拍摄和讲述这些东西。

一言以蔽之,奇观化的背后,要有专业化、职业化的支撑。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