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春节档电影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07:58 1

摘要:这好像注定是一个属于“家国天下”的春节档,《射雕》、《封神》,都在讲救苍生济万民的宏伟观念,即便是《唐人街探案》,都把视域投向了上世纪初的海外华工命运。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这好像注定是一个属于“家国天下”的春节档,《射雕》、《封神》,都在讲救苍生济万民的宏伟观念,即便是《唐人街探案》,都把视域投向了上世纪初的海外华工命运。

那么,作为字面意义上的“主旋律叙事”,《蛟龙行动》置身其间,本就显得尤为应时当令。因此,哪怕在传统认知里,春节并非太适合军事类作品的时段,它依然是今年诸多影片中第一个启动提前点映、第一个面对观众亮明正身的,这背后,大概少不了此份“我的主题格外典正”的、理直气壮的加持。

当然,作为电影本身的《蛟龙行动》,远没到完美无瑕的超一流段位,它太满、太冗杂、线索太多、文戏也还是偏弱,它的票房和舆论热量也暂未达致预期、远逊于其它同档期对手。

截至2月2日20时,电影《蛟龙行动》上映五天,仅获得2.37亿票房,排名春节档末位

但它依然在进行某种摸索和定调:关于接下来中国战争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方向与思路,关于接下来中国国家力量、国家主张与国家形象的银幕表达形态。

这构成了我们对它抱以更多讨论的必要。

战争的“未来感”

作为视觉形态上最具规模和野心的选材,作为影视艺术献礼、宣传与教育职能的主体承担者,众所周知,我国战争主题电影的创作,数量极丰。

回望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聚焦落点也有“与时俱进”的平移:

最初它是“历史的”:对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烈火烽烟的还原复现,无论是全景铺陈式(就像《大决战》三部曲),还是英雄聚焦式(就像《董存瑞》和《英雄儿女》),或是民间传奇式(就像《地道战》与《地雷战》),无一例外,来自真实的过去和切肤的回忆。

图自《大决战》三部曲

此一传统还在延续中且仍有可观业绩,但也遇到一定瓶颈和困难——毕竟,国人的历史观念正不断革新演进、对历史细节的精确苛求也与日俱增,此中必带来多元碰撞和辩难,近年里,《八佰》《金刚川》《长津湖》和《志愿军》一系列新作,都在军迷和影迷的风评中发生过部分争议。

相应地,这二十年间,把目光挪回正在发生的现场、表现当代军人形象的故事日益增多——“历史的”走向了“当下的”。

诚然,此处需面对一个直观悖论:“和平年代”的风平浪静与“军旅故事”的波涛汹涌,看起来并不协调,作为弥补,或是放眼天下,去那些还不那么安定的地方执行维和任务、实现大国担当,一如《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或是以训练、演习乃至思想教育为内容承载,着力展现每一名合格战士的自我塑造与成长,这个向度在电视剧领域成果尤多:《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均属此列。

图截自《红海行动》。《蛟龙行动》是《红海行动》的续集。

至此,这一领域百花齐放,似乎早已没了可供垦荒的盲区,每种叙述方法都经历过诸多尝试,所有故事都不过是某种母题原型的再生。

但一代人注定该有一代人的故事,就像一代人总要理解一代人的保家卫国,一代人也要奏响一代人的使命担当。

这个意义上,《蛟龙行动》等于把此条“历史的”与“当下的”闭合线索,硬是向前又续上了一段,且是具备无数生长点、直抵无限空间的一段,因为,它是“未来的”。

就像它的开篇字幕,主动告诉你:这一切都发生在很多年后。

因为是未来,你才能沉浸式领略琳琅满目的酷炫的军械装备、目睹酣畅淋漓的全维度搏杀与烟花四溅的肾上腺素、见证人类制造的钢铁巨物在危机四伏的深海奏起雷霆万钧的黄钟大吕……然而仅有这些的未来还不够,未来不仅仅是幻想,更不等同于狂想。

《蛟龙行动》是军事题材,而非《流浪地球》系列那样的科幻题材,它并非对辽远不可知的想象,它更近似于,站在眼前既已存在的趋势和基础里,去看见一个迟早会到来的、可控可感的明天,它是在已经握有的常量里去揭开你一定会等来的变量,或者说,增量。

它的整个发生逻辑和运作形态,都是实体化、实感化、实操化的。

在我看来,这种“未来叙事”的最大意义,在于对军事行动发生场景的“架空”(这种架空不是抽象更不是虚无)——由此,战争不再被框束于某一场具体的利益分歧、历史争议、地缘摩擦中,也就脱离了一时一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立场之争,相反,它立意在更高维的和平、更广义的反恐、更具有环球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对全世界福祉的守护。

在这个维度上,中国军人所主张和秉持的、所致力于推动和实现的,脱胎换骨的国际秩序、规则标准、治理格局,有了更开阔的践履蓝图与更淋漓尽致的呈现端口。

当核潜艇的庞然巨躯与蛟龙队员的热血之躯,指向和换取的,是整个太平洋的安宁,是一小撮人类公敌野心家的覆灭,是外军遭遇背叛危机后的积极介入、救援和危机弥补,一切早已不再是谋求“谁更强”的零和博弈,不再是拉帮结盟后的单极霸权轮替,而是“谁更能代表全体利益、谁更能守护永久和平”的价值宣言。

科技的“极客感”

既然讲到“深蓝突围”的概念,讲到太平洋,那不得不说一句,方才回溯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年表里,若还存在哪项薄弱的空白,那海军必是首当其冲的遗憾。

绝大多数作品都以陆军为主体,近年又增添了《空天猎》与《长空之王》等关于空军的宝贵尝试。

确实,我国军事史上成规模的海战极为罕有,相关影像记忆,很容易逆推到甲午年的北洋水师——还是一个屈辱的国耻。

而今日大势,谁掌握海洋、谁便掌握了未来,这里是大国博弈的沙盘,也是资源的富矿、新科技的标靶与试炼场、发展的抓手和锚点。

于是《蛟龙行动》等于启动了电影人对时代课题的又一场回应,不止于此,它干脆发挥了后起者的跨越式追赶优势、把步子迈大、直接穿透海平面,来到了“海下战”、“深海战”、全海域全兵种作战。

剧组按1:1的比例搭建了潜艇场景

这是中国银幕上第一次有核潜艇部队登场,之前要看这些,只有好莱坞那边的《猎杀红十月》《冰海陷落》《猎杀U571》……

不要小看这种填补,这是科学硬实力、国防硬实力向文化软实力顺理成章的转化、输送与推动,是惊人的技术进步、攻坚、突破的结果。是我们拥有或正在拥有、研发或正在研发、主导或正在主导一些东西,我们才有底气去拍摄和讲述这些东西。

一言以蔽之,奇观化的背后,要有专业化、职业化的支撑。

舱内的紧张窒息感,舱外的暗流汹涌感,二者都是全新的观影经验,都是奇观。

潜水、撞山、核爆、鱼雷,追踪与反追踪、人质解救、肉搏械斗、枪战火拼、背叛锄奸、灾难抢险,都是奇观。

而术语、设备、先进技术、操作流程、数据库、战术推演,就都是专业化;跃变层、噪声磁场干扰、非接触方位073、前进3艏倾3度、超导磁流体、无轴泵推,都是专业化。

海水密度和流向、海底山体和地貌、断崖意味着什么、声纳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超空泡鱼雷与一般鱼雷区别在哪、超导磁流体推进技术到底是个啥啥啥,这都是专业化。

无处不在的、全面开花的、“硬核”的专业化。《蛟龙行动》在视觉界面上,几乎抵达了华语电影“科技感”的巅峰。

何止是“科技感”,当火箭弹射飞行背包、大战电子狗的奇观(这已经与春晚上的机器人舞蹈并列,一文一武地构成这个春节里最具冲击力的人工智能符号标签)扑面而至时,“科技感”甚至已经进阶成了“极客感”。

机械狗参与作战

但电影不是尖端科技的说明书和教科书,故事片也终究不是科教片,所以专业化以外,还要有职业化。

“专业”是技术概念,“职业”则是人的概念,是人日复一日的、常态的生活。

想想网络短视频里,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围观他者的工作或劳作场景,便知道满足好奇心的打望与分享,已成流量密码。

更何况是海底与核潜艇,那是何其神秘与引人神往的职业化。

中国海军不是一张宣传画也不是一个身份铭牌,他们都不该也不可能只维系在某种口号、标语、橱窗中,他们要有温度、有空隙、有爱恨情仇、有牵挂和在意、有伤心和骄傲、有越来越宽敞的生活舱、有厨房里储存搬运的水果与饮料、有大师傅掂勺炝锅的声音、有小树苗分发绿植的温馨、有窗外翩然游过的两大两小只鲸鱼。

人的“价值感”

毫无疑问,越是极限技术战争的生死线上,人作为其中最大变量,所能带来的突破意义、存在意义和决定意义,越值得关注与塑造:科学、设备、算法的极致演绎到来时,人的价值又该如何立住?人类如何以自己的意志、果决、坚韧,甚至如何以自己的情感力量,主宰周遭那些速率效率杀伤率全面占优的机器,并与它们正面对决?

这是AI时代每个拍电影和看电影的人,必须去面对的话题思考,这既是盛大的华美,也是极致的严酷。这关系到人的存在意义和决定意义。

这才有了电影中大量闪回所注入的、几乎覆盖了每一具象个体的前文本(还互文性地承接了导演的前作《红海行动》),有了为每个角色设计的亮相时刻、催泪点和高光点(虽然有些刻意与生硬),有人要面对上一辈的恩怨,有人要面对上一次的失误,有人要与自己神奇的听觉天赋共处,有人身处绝境想起了童年,有人牺牲前一秒的执念是一颗糖和一口甜。

“每个勇者都自带心理创伤”,这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恰恰奠定了最具质感的重量。

电影内的人的刻画,来自电影外的人的理解。《蛟龙行动》的主创团队,同样体现着当前主旋律电影的海纳百川:林超贤为代表的香港导演,北上内地,拥抱了更大的资源和机遇之后,正广泛利用他们原本熟悉的一切——职业性,前卫性,久经考验的、现代工业磨练出的技术班底,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国际标准下动作片的极致,参与着他们原本不熟悉的一切——国家、人民、天下和世界。

不妨作更深层的联想: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香港,给了港片导演“狭窄密闭空间内释放影像调度潜能”的功力,才有了对潜艇这一特定物件的驾驭。而长期浸淫于黑帮、警匪、商战、卧底反卧底的讲述,也使其有技巧和耐性,充分挖掘具体人物身上的情绪和感性:热血、义气、豪迈、勇毅、执拗。

但更重要的是,香港导演们,也收获了属于大题材的洗礼、领略了属于主旋律的馈赠和拔升,这是他们曾经无法获得的机会、无缘触及的层次。

热血的显影幕布,动作的施展舞台,从此不仅仅是旺角月黑风高的江湖械斗、中环引擎轰鸣的追车缉凶,而是重拳出击、驱除宵小、惩恶扬善、拒敌千里之外。

一点期待

这便是《蛟龙行动》传递出的,关于新时期战争片、关于主旋律影像的求变信号,对未来的视野投放,对科技的极限追求,对人的价值再探讨,对港式武打、超级英雄、科幻、职业、青春励志的缝合吸纳。

它远非尽善尽美,仍有太多阵痛和瑕疵亟待解决:

比如,在专业信息量过于密集的前提下,怎样解决非军事爱好者的观看壁垒问题;

比如,节奏张弛缺乏变化、任务与悬念的递进性处理不足、要多做一点减法少一些堆砌炫技;

比如,技术至上的理性主义,与人定胜天的理想主义之间,平衡度该如何把握,一如本片内部最关键的几次困境解决,无论是“大家重启所有系统”还是艇长吹口琴鼓舞人心,都显得太潦草儿戏。

这显然关系到它所画出的路径能否更具持续性地生长,也关系到它所尝试的类型能否更大范围地破圈。

无论批评还是赞美,归根结底,都是观众对国产军事题材期待值的投射。

大家等待着更多的智慧和诚意,也等待着更大的亮点和惊喜。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